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工作坊简报 > 正文

【工作坊简报】初中生物工作坊第二期

2017-01-15  发布者:程慧武  浏览数( -)



【作业要求】初中生物工作坊

提交者:学员王素娜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1-24    浏览数( 8)

【研修作业】王素娜\生物工作坊1

 

《人体废物的排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相关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尿液的形成过程及废物排出途径。在学生巩固“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人体废物的排出途径。再从资料分析以及图文讲解得出尿液的形成及排出过程。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章人体内的废物排入环境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生物圈中的人”一个一级主题。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十章人体内的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内容之上的学习,《人体废物的排出》第一部分内容“尿的形成与排出”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探求新知前首先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有利于知识的衔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与关爱生命的情感。

2)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人体八大系统知识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已经学习了《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的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废物排出的途径。

3、通过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有关课件,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 。

2、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尿的形成和排出。

2、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3、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1、尿的形成过程。

2、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学生已有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说出人体有哪些排泄途径。通过课本、课件以及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试着描述原尿中的成分种类有哪些,以及原尿与尿液的区别。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对尿的形成和排出有了一定的认识。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准备相关的视频和动画。

2、学生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肾单位的主要结构特点和毛细血管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与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人体生命活动产生的代谢废物。

 

引出今天的课题

提问

人体细胞产生哪些废物呢?

板书:人体废物的排出

 

 

学生思考、交流,并作出回答。

 

 

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废物排出的途径

 

 

 

排泄和排遗

 

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学习人体排出废物的途径,得出排泄和排异的概念和区别。

小结:课件出示

 

通过学习,回答问题,得出排泄的途径和主要器官。

排遗的主要器官。

 

学生齐读

 

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学习人体其他废物排出途径。

对学过的知识加以巩固

 

 

 

 

 

 

 

 

 

 

尿的形成和排出

 

 

 

 

 

 

 

 

 

 

 

 

 

 

 

 

 

 

 

 

 

 

 

 

 

 

 

 

 

 

 

 

 

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尿的形成器官

 

 

 

 

 

 

 

 

 

 

 

 

 

尿液的形成

 

 

 

 

尿液的形成

 

 

 

 

 

 

 

 

尿液的排出

 

 

 

 

人粪尿的处理

 

课外调查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提出问题:尿液是怎样形成和排出的呢?

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学生形成尿液的器官

让学生找出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学生复习肾单位的组成

 

通过图片,分析原尿中的成分。

 

 

指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尿液的成分,学习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小结:尿液的形成过程。

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泌尿系统的组成图片。提出问题

尿液是怎么排出的?

课件出示问题:

人粪尿不经过处理排出,对健康带来哪些影响?

居住地人粪尿是怎么处理的?

 

课件出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出示习题

 

 

 

 

 

 

 

回答

 

复习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知道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得出原尿中的成分有哪些。

 

分析资料,得出尿液与原尿成分的区别,理解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观看尿液的形成过程。

 

 

 

复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得出尿液的排出路线。

 

 

 

讨论交流

发表看法

 

课下调查。搜集相关资料

 

自由谈体会。病归纳这节课的知识点

 

积极思考,解答问题

 

 

为学习尿液的形成做铺垫

 

复习肾单位与肾脏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做铺垫

复习肾单位的组成,了解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锻炼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习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过滤作用。

学习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那些物质被肾小管重吸收。

通过学习后在看动画,让难点简单化,加深学生对尿液形成的理解和记忆。

 

巩固已学知识。

 

 

 

 

 

增强环保和健康意识。

 

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使所学知识及时反馈,便于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

  1、 排泄和排遗。

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评价与反思

1.本节课在教法的设计上,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主动理解“尿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内容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充分利用图解,“泌尿系统组成图”、“肾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再结合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地观察图。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2.本节课知识量较大,学生掌握起来相对难度较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需要突出重点。在时间上也需要注意分配把握,否则可能很难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附件:习题:想一想  选一选

1、排出尿液的顺序是                                            

 A、输尿管一肾脏一膀胱一尿道 B、肾脏一输尿管—尿道一膀胱

 C、肾脏一输尿管一膀胱一尿道 D、膀胱一尿道一输尿管一肾脏

2.我们每天应喝适量的开水,这有利于                           

 A、对葡萄糖的吸收  B、对无机盐的吸收

 C、废物及时随尿排出   D、蛋白质、葡萄糖、尿酸和尿素的合成

3. 下列不属于人体的排泄器官的是                                              

A、 肛门  B 、肾脏 C 、肺  D 、皮肤

想一想  断一断

1、尿液的形成与肾小管对物质的重新吸收有关。    

2、排泄和排遗是人体排出废物的两种方式,它们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    

3、人体内形成尿液和排出尿液的过程都是间歇的。    

4、肾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动调节尿液的成分。    

5、人体每天必须要排尿,多喝水多排尿,喝水少尿量也少。  

http://html.study.yanxiu.jsyxsq.com/el/proj_1943/usertask/35001/9463509.htm?ms=1482992492300

 

【作业要求】初中生物工作坊

提交者:学员张树军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四十四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1-24    浏览数( 2) 【推荐】

【研修作业】张树军/初中生物工作


第一节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教案
张树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学会使用显微镜,尝试制作玻片标本。
能力目标:
通过寻找问题的答案,尝试应用多种教学资源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教学活动,共同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2
、体会科学的真实性。
3
、通过平等而互动的过程,树立“我能行”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尝试使用显微镜。
2
、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难点:1、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制作临时玻片标本。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具体活动如下: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最早的显微镜是由一位荷兰眼镜商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它的结构简单,放大倍数不高,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这种显微镜是用光线照明的,属于光学显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把显微镜的制造技术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到20世纪30年代诞生了电子显微镜。它是利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来代替光线进行观察,放大倍数可以达到几十万倍。电子显微镜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看到了细胞更细微的结构。它的应用领域已经不止局限于生物学,在医学、物理学、化学等其他领域的应用也很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了解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现在最常用、最普通的一种显微镜。
在学习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习一下。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
学生活动: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教师作适当指导。
教师活动: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像。现在每一小组都有四种观察玻片:写上“上”字的玻片,印有数字的透明纸,动植物玻片标本,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首先以号片为例观察。观察前要先对光,对好以后才能观察。(演示、对光、观察的步骤说明多媒体)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对照练习。
教师活动:在对光和观察时要注意1.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3.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观察完②号片后再依次观察其他玻片,在观察时要仔细,考虑一下,这每个装片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其他玻片,讨论问题。
教师活动:这四种玻片都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甲:物像是倒像,而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学生乙: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学生丙: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好,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考虑比较全面,回答完全正确。下面我们针对③号片再做一次观察,但不同的是我们换一下目镜,看又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活动:换目镜、观察、讨论。
教师活动:发现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体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体数越多。很好,看来大家都认真观察比较过了。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不明白的同学再观察比较一次。观察完后,把显微镜擦干净,如需擦目镜和物镜请用擦镜纸。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送回原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操作步骤及其中的注意事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使用当中一定要养成规范使用、爱镜护镜的良好习惯,不要忽视注意事项。下面我们做一些课堂练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目标   
导入新课
新课题教学
显微镜的结
显微镜的操作
归纳总结 背景知识的介绍:(课件展示)由介绍电子显微镜发明的背景:“科学家的故事”——施莱登、施旺与细胞学说,说明细胞与生物体的关系,从而引出显微镜,简述显微分类,目前研制状况
通过课件与实物的对照,介绍显微镜结构和各结构相应功能,得出其工作原理
    课件中展示教师示范操作过程,并将各步注意点进一步领会
    学生按要求自主尝试操作
    由学生自主探究,亲自操作显微镜,教师在教室中巡回,对有因难的同学作指导,并将学生易范的错误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进行将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难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出使用显微镜的科学使用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获得显微镜感性认识,为下一步作准备
明确操作步骤及各步注意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规范操作作比较,分析遇到的问题的原因学生能力得提高
进一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操作的熟练度

巩固新知识  
六、[巩固练习]
1
.使用显微镜时,取镜要用__________握住镜臂,__________托住镜座,放在自己实验台的偏__________,然后安装好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右手 左手 左 目镜 物镜
2
.对光时,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__________,转动遮光器,使一个较大的__________对准__________。用__________眼朝__________里注视,__________眼睁开,然后用手调节反光镜,直到看到明亮的视野为止。
答案:通光孔 光圈 通光孔 左 目镜 右
3
.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和两个物镜,目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5×和15×,物镜的放大倍数分别为10×和40×。请问,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最小的放大倍数是__________。假如现在观察一个标本,需要放大150×,应该选用的目镜为__________,物镜为__________
答案:600倍 50倍 15× 10×
4
.用下列四组镜头看同一块血液的玻片标本,其中可以看到血细胞数目最多的一组为
A
.目镜——5×,物镜——10×    B.目镜——5×,物镜——40×
C
.目镜——10×,物镜——10×    D.目镜——10×,物镜——40×
答案:D
5
.在载玻片上写下一个小小的字母“d”,用显微镜观察时,会看到放大的图像形状是
A
b         Bd       Cq           Dp
答案:D
6
.当显微镜视野很暗,影响观察时,应调节光亮程度,此时应采取的措施是
A
.缩小光圈   B.换高倍目镜   C.选用凹面镜反光    D.调节准焦螺旋
答案:C
7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是
A
.以目镜倍数为准                B.以物镜倍数为准
C
.目镜与物镜倍数的乘积          D.目镜与物镜倍数之和
答案:C
8
.遮光器上光圈的作用是
A
.调节焦距                 B.调节光亮度
C
.调节光线角度             D.调节图像清晰度
答案:B
9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是__________
A
取镜 B对光 C装目镜 D降镜筒 E观察
答案:A DCBE
七、作业布置:一课三练
八、课后反思
初次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课,学生兴奋、跃跃欲试,而必须交待的注意事项又非常多,难免出现教师细细交待,学生亦步亦趋,在严格要求下,学生放不开。
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进行了两次实际操作,时间上的把握对教师要求较高。


http://html.study.yanxiu.jsyxsq.com/el/proj_1943/usertask/35001/9463539.htm?ms=1482992192921

【作业要求】初中生物工作坊

提交者:学员王雪花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四十三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1-24    浏览数( 1) 【推荐】

 

【研修作业】+王雪花 / 初中生物工作坊2

教学案例——《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举例说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会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认识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能力目标:

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探究,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方法。   

情感目标:

培养爱护生态环境,自觉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教学难点】:产生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环节1:图片展示,复习旧知

  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欣赏图片的同时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以便更好地融入新课。

环节2:展示本节学习目标,了解本节课的任务。

环节3:观看视频“查水表”

  通过一个有趣的动画,活跃了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观看的同时,注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节知识点。

环节4:学习新知----两种行为的定义   

  由各小组派出代表来总结,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最后老师进行评价,完善。

环节5:快速抢答与合作交流

 通过7张PPT的展示和快速抢答,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以及对新学知识的巩固。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完成表格,进一步从本质上去理解本节知识点,加深印象。

环节6:拓展提升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两种行为对于环境的适应,以及不同生物之间的差别。由此引出“动物行为的产生有着怎样的生理基础”

环节7:探究实验“淡水三刺鱼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

  通过一个典型的探究实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总结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老师通过联系生活中的运动场景,进一步提升。

环节8:课外延伸“狼孩的故事”

  通过深层次的思考,与我们的学习联系起来,从而产生新的认知。

环节9:当堂检测

环节10:谈一下你的收获 

   最后在“kiss the rain”的轻音乐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主要应用的教学策略有:情景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等策略。在教学一开始,我创设了一个鹦鹉日常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紧接着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提炼概念,然后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本节知识点进入深层次的认知。在课外延伸部分,利用启发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对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很多同学积极发表各自看法,效果较好。但是在探究学习这一块,由于学生对于材料本身的不熟悉,问题的设计不够有效,学生没有很好地切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考虑问题设置的衔接性,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层面以及理解水平。

老师评语

这节课主要应用的教学策略有:情景教学、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等策略。在教学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鹦鹉日常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让学生轻松进入本节知识的学习。

http://html.study.yanxiu.jsyxsq.com/el/proj_1943/usertask/35001/9463547.htm?ms=1482992362123

【作业要求】初中生物工作坊

提交者:学员邢杰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育才中学    提交时间: 2016-11-24    浏览数( 21)

【研修作业】+邢杰/初中生物工作坊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ƒ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组学习、实验,培养学生们合作探究、 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尊重生命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终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自然充满了好奇心,这也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作为教师应该在活动过程中的适时提示他们如何进行思考,在活动中学到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 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预习课本内容,了解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展示课件,导入新课。

2. 提出问题,启发引导。

同学们在捕捉鼠妇的过程中想到了什么?

‚鼠妇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它们吃什么呀?

阅读资料,相互讨论,积极思考后,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观察、探究的欲望。

设计实验,实施探究

指导学生设计并实施实验进行探究

正确使用实验工具进行分组观察,初步了解鼠妇的生活习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对不同的设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结合自己的观察、相互讨论交流,并结合课件,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小结,巩固提升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

2. 出示课堂练习

学生自我盘点本节课的收获。总结出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又影响环境,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又影响生物的生活。完成课堂练习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1、生态因素

    2、生物因素

    3、非生物因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课后反思


本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一节课时间可能不够用,却没有安排相应的对策,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也没有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成了这节课的缺憾,这也促使我在教学中经常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自我评价(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地衣能在岩石上生长,又能使岩石腐蚀,说明生物体(     )

   A.能适应环境       B.与环境形成统一整体

   C.能生长和繁殖     D.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2、被称为“地球的肾”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海洋生态系统

3、关于生物生活环境的正确叙述是(     )

   A.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一成不变的

   B.植物的生活环境四季不变

   C.一种生物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

   D.任何生物都生活在它所适应的环境中

4、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不影响环境

   B.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C.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孤立、互不影响

   D.环境不能制约生物的存在

5、松、杉、小麦等植物在强光下生长得好,人参、三七等植物在弱光下生长得好。对此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     )

  A.光照       B.温度    

  C.空气       D.土壤    

6、在实验设计中,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

   A.25和0℃         B.有光和无光

   C.有空气和无空气     D.温度和水分

7、生活在高原上的人们,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较多,出现此生理现象是下列哪种生态因素造成的(      )  

   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

8、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A.沙漠鼠夜晚活动

    B.仙人掌的叶变成刺

    C.秋天大雁由北方飞向南方越冬

    D.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使土壤疏松

9、山坡南面的树木之北面的树木长势好,其主要原因是(     )

    A.温度高       B.阳光充足

    C.水分多       D.空气新鲜

10、沙漠植物胡杨的根可伸到地下数米深,并且叶片很小,与此有关的因素是(     )

    A.温度           B.光照

    C.营养物质       D.水分

二、简答题

1、海水深处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五彩世界,形态各异的海生动物应有尽有,但唯独不会有绿色植物。请你解释这一自然现象。

2、“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你能对诗中所描述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3、松树生活在干旱贫瘠的地方,甚至岩石的缝隙中,松树的根都能够分泌出酸性物质,使岩石分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日出江 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能对这两句话 ,描述的自然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D 4、B 5、A 6、D 7、C 8、D 12、B10、D

二、简答题

1、海水深处没有阳光。绿色植物的生存需要阳光,所以海水深处没有绿色植物。

2、蝶黄与菜花颜色相近,不易被人或其他动物发现,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

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4、橘只适于生活在温暖的地方;春天到来气温升高,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

 

 

老师评语

教学反思认真到位

http://html.study.yanxiu.jsyxsq.com/el/proj_1943/usertask/35001/9463447.htm?ms=1482992711594

【作业要求】初中生物工作坊

提交者:学员李其卉    所属单位:平顶山市第十四中    提交时间: 2016-11-24    浏览数( 24)

【研修作业】+李其卉/生物工作坊1

第五节  植物的开花和结果

一、教学目标::

1、识别花的基本结构,并说出花各部分的主要功能。(重点)

2、了解开花授粉的过程。(难点)

3、说出植物果实的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重点)

二、教学重点::

1、观察花的结构。

2、观察果实的结构及果实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了解开花授粉的过程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新课。

2、视频:开花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讲述]:一提到花,人们就会想到它的五彩缤纷,绚丽多姿,香飘万里。

[观看]:请同学们欣赏中国十大名花。

[出示]:桃花、荷花、菊花、梅花图片。

[提问]:(1)这四种花在哪个季节开放?

2)影响它们开放的因素是什么?

 

 

认真观赏。

 

回答:桃花春天开,荷花夏天开,菊花秋天开,梅花冬天开。

思考。(问题有一定难度)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开花

 

 

  

 

花的结构

 [提问]:不同的花为什么要在不同的季节开放?即开花受什么条件影响?

[提示]:拿春天与秋天相比,哪一个季节的白日较长?

[出示]:白居易的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提问]:山上的桃花开花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总结]: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开花的习性,花的开放受光照、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讲述]: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绿色开花植物长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开花。

[播放视频]:开花(一)

[想一想]:什么叫开花?

[讲述]:植物的花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但花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出示]:桃花基本结构模型,请同学们边观察边回答各部分结构名称。

[观察实验]:花的结构。

[观察指导]

1)对照花的结构模式图,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并完成书上的图表。

 

集体回答:春天白日长。总结出春天光照时间长,植物的开花应与光照有关。

 

 

思考片刻回答:温度。山上温度低,桃花开花迟。

 

 

 

 

 

欣赏开花的现象。

 通过观看直观地说出:开花就是花瓣展开来的现象。

 

自学,初步了解花的基本结构。

  

以两人小组为单位,解剖、观察并识别花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出示照片]:花各部分结构照片。

[总结]:花的结构。

[讨论]: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

 [提问]:传粉后,子房内发生了什么变化?

 [描述]:花粉落在柱头上,在柱头上黏液的刺激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到达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随着花粉管的伸长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胚珠里的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小结]:花蕊(雄蕊和雌蕊)是一朵花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进一步巩固花的基本结构。

能用大括号的形式写出花的基本结构。

有同学脱口而出:花瓣。

 

 

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认识到雄蕊提供精子,雌蕊提供卵细胞,受精后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果实的结构

 [出示]:各种果实图片。

  [猜谜]:“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

这个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观察]:花生的果实,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认识花生果实的结构。注意果皮和种子的形态、颜色等。

[提问]:(1)“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什么?

2)花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果实和种子?

3)花生结在地面下,为什么它是果实?

 [讲述]:完成受精作用后,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雄蕊、雌蕊的花柱都凋落了。子房慢慢发育成为果实,子房内的胚珠发育成为种子。受精卵发育成为胚。

 [识别]:我们平常食用的小麦、玉米、西瓜、葡萄、黄瓜、蚕豆、绿豆、西瓜子、葵花子、杏仁、芝麻分别是什么?

 

 

齐声回答:花生。

 

以同桌为单位进行小观察。

 

积极思考回答:分别指果皮、种皮和胚。

子房——果实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

果实主要由果皮和种子组成。

 

 

 

 

饶有兴趣地抢答。对西瓜子和葵花子属于种子还是果实有争议。

 

五、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观察──探索──整合”的教学法,由创设情境入手,通过观察、小组互动交流,得到问题的答案,再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整合,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各种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2、不足之处

本课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知识点比较多,活动多,教师需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探究时,有些学生喜欢探究,在参与教学中表现得活跃、主动,但有些学生却不喜欢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小组讨论和合作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比较难以控制,在这一点上本人做得还不够。因此,今后要下功夫了解每一个学生,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创造一个表现的机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引导、善于鼓励。

 

老师评语

教学反思认真

http://html.study.yanxiu.jsyxsq.com/el/proj_1943/usertask/35001/10078341.htm?ms=1482992771694

 




工作坊简报

最新工作坊简报

热评工作坊简报

热门工作坊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