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老师们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完成提交,否则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姚吉红     所属单位:琴海学校     提交时间:2016-01-18    浏览数:0     

 

《雨霖铃》教学

教学设想:复习词牌,检测第一首词的背诵情况;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词的内容;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以画入词,感受词的意境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怀;背诵全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教学重点 

分析《雨霖铃》如何做到融情于景,景情交融的。

教学难点 以画入词,把握词的意象,品味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雨霖铃

导入新课

【检查《望海潮》的背诵情况】

师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过,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苏轼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就是一种极高的评价。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最负盛名的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这样一个作品,既是一首绝好的词,又是一幅优美的画。

(板书课题、作者)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雨霖铃这个词牌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课件展示:

1.词牌介绍

雨霖铃,一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霖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长恨歌》云夜雨闻铃肠断声即指此事。

2.写作背景

柳永仕途失意,四处漂泊。这首词就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的作品。词以悲秋景色为衬托,抒写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表现了双方深挚的感情。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词风哀婉。

师 下面我们先听听这首词的示范朗读,听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同时发挥你的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是否能看到词中之画。(多媒体播放示范朗读)

(师生一起正字正音,略)

师 刚才我们听了这首充满伤感的词,初步感受到了作者的离愁别恨。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当时离别的气息。(学生朗读课文)

师 读得相当不错,整齐而动听。不过词的朗诵更注重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投入。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节奏。

多媒体课件展示: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师 按照提示的节奏,我现在给大家朗读一遍。(师配乐朗读,学生静听)

师 掌握了情感节奏,我想大家一定可以读得更好,那个同学愿意试试?

(一女生自告奋勇,教师提供音乐和图片背景)

师 读得相当不错,不仅读准了节奏,也读出了情感。为他的出色朗诵请大家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

【理清思路】

师 听完了示范朗读,又有感情地品读了课文,现在我要开始提问题了:在听读的过程中,你有无发挥自己的想象?在你的想象中,你有无看到词中之画?能把你想象的画面描述一下吗?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生 确实词中有画,我想象的画面是这样的:刚下过雨的傍晚,京城门外的帐篷下,一男一女举杯对饮,桌上摆满美酒珍馐,但两人都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停杯投箸不能食,四目相对,忧伤难言。

生 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画面:岸边,一男一女手拉着手,依依不舍,总不肯放开,而一边船上的船夫不停地催促,说要出发了,要出发了。但两人还是不肯松手,泪眼相看,无语凝噎。

生 我觉得最美的画面是:深秋的夜晚,孤舟在江,晓风轻拂,酒醉刚醒的诗人在舟中怅然四顾,似乎想找回刚刚在梦里看见的情人,但他什么都没看见,只看到天边一轮残月照着江面,岸边的杨柳在凌晨的秋风中瑟瑟摇颤,诗人感慨唏嘘,悲伤难已。

师 大家描述的画面都非常优美,让人向往不已。但有个问题我想必须先解决,大家读的都是同一首词,为什么会看到三个不同的画面呢?这三个画面有什么联系?是表达同一个中心主题还是互不相关?

生 是相互联系的。都是表达伤离别这个主题。第一个画面是离别前的饯别,第二个画面是离别时的不舍,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

师 说得非常好,这一说不仅阐释了三幅画之间的关系,也理清了全词的思路:上阕写的是离别前和离别时的情形,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形。但我还想再问一下,你是怎么断定第三个画面是离别后的想象呢?

生 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意是:今晚酒醒之后我会在何处呢?也许是泊舟杨柳岸边,晨风习习,天空挂着一钩残月。此处是设问,自问自答,今宵还未到,酒醒何处谁也不知道,但作者却自己作出了回答,可见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生 还有一处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也可以看出来,此去经年意为这一去经年累月应是应该是,显然都是对别后的推测而不是已发生的事实。

师 分析得很准确。也就是说,上阕是实写,下阕是虚写,对吧。好,刚刚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根据这首词想象出来的三个画面,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真正的画,这是我们班的同学画的《雨霖铃》三图。(展示学生作品,学生沸腾,高呼且惊叹,热烈鼓掌)

师 画得怎样。

生 太美了。

师 一幅好的画应该有一个好的标题,请大家联系全词给这三幅画各拟一个标题。

生 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

生 我来个更简洁的:别前、别时、别后。

师 反应很快,也很整齐。但这样起名好不好?

生 不好。

师 为什么?

生 没有诗意,配不上画。而且起这样的名字,别人若没有读过这首词,会看不太懂,没有突出伤离别的主题。

师 说得很有道理。所谓画中有诗,画境这么美,配个诗意的画名才能相得益彰。另外,名字若能让人看了就知道画的是柳永的《雨霖铃》,那就最好不过了。大家能不能讨论一下,想个又有诗意又能帮人解读画境的名字?

生 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晓风残月

师 能说说你起题目的构思吗?这三个标题妙在何处呢?

生 第一:都要四字短语,以求形式上的整齐。第二,都用原词中的词句为题,保持统一,原汁原味,又有诗意,也让人一看就明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这些标题能够精妙地概括这三幅画。第一幅画,内容是离别之前,因为古人有饯别的习惯,所以取都门帐饮最好不过,一看就知道这是离别之前,而画中两人罢箸停杯,怅然相对的表情又突出了饯别的无绪。这样伤离别的主题就出来了。第二幅画的是离别之时。取名为执手相看自有其妙。执手相看而不是执手相诉,这是无声的分别。本已是愁苦不堪的恋人,生离死别,却一句也说不出来,只是执手互相凝视,千言万语、千般思虑愁苦都包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里。虽是无言,却又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离别之伤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三幅表现的是离别之后,这个不用多加解释,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用上一个晓风残月,配上图画,谁都明白想表达什么情感了。即使只取晓风残月也不影响表意,因为画中的杨柳是最显眼的。且杨柳岸,晓风残月构设了一个非常美而又带着忧郁伤感的意境,带着孤寂清冷的气息,令人神往不已,这么有诗意的名字,配这画最好不过了。

(学生热烈鼓掌)

师 在同学们如此热烈的掌声面前,我想再用什么词语表扬你都是苍白无力的。分析得实在是精彩!

【深入探讨】

师 刚刚通过品味《雨霖铃》的画境之美,我们大致了解了全词的内容,理清了它的思路,初步感受了作者深沉的感情。但是,仅仅品味它的画境之美是不够的,因为有一些东西,包括一些承载了作者感情,对表达主题非常重要的意象都是画不出来的,比如寒蝉”“晓风等。所以要更深入地赏析作品,体会情感,我们还要注意品味词中的意象,包括那些画不出的景和物。现在大家想想,三幅画中,都有哪些景和物是对表达感情很有用,我们在品词时要特别注意的?

生 第一幅画中有长亭”“寒蝉;第二幅画有兰舟”“船夫”“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第三幅画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些意象都是非常重要的。

师 为什么说它们重要,能不能分析一下这些意象在词中的作用?下面我先介绍一下这些意象在古代的蕴意和内涵,然后请同学来具体分析一下它们在本词中的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长亭:

这是古人设在路边的亭舍,常用作饯别。庾信《哀江南赋》中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句,李白在他的一首《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名句。

杨柳:

寄别之物,因其枝条柔嫩,有缠缠绵绵到天涯之柔情,且谐音,故常用来表达惜别怀远之意。《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之句。李白有诗云: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晓风:

凌晨的凉风。因为前面已交代冷落清秋节,故此处指深秋的凌晨清冷令人微带寒意的风。在古人眼中,风也是最能触动离愁别恨的事物。曹植《七哀》有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学生热烈讨论)

生 我先来分析一下第一幅画中需要认真品味的意象:寒蝉,长亭。我觉得寒蝉这个意象用得极好。在我们的印象中蝉总是在炎热的盛夏鸣叫,很难把它跟联系在一起,历来文人笔下的蝉声也嘈杂热闹,可在柳永的笔下为何如此凄寒?这一字含义丰富。第一,它指蝉本身觉得寒,故曰寒蝉;第二,这一字也点明了当时的天气和季节,已是寒意袭人,不是盛夏而是清秋;第三,作者非蝉,怎么知道蝉呢?其实寒的不是蝉,而是人的心境。这一指的就是诗人心境的凄寒,所以,这一寒蝉用得极妙,一开篇就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息,突出了伤离别的主题。至于长亭,从注释可知,古人常在长亭送别,此处用长亭,既交代了地点,又暗寓离愁别绪,也有其妙。(学生热烈鼓掌)

师 这位同学才思敏捷,分析清晰透彻,看起来古典文学的修养相当深厚。谁愿意跟他一较高低?

生 我来。

师 好,这位同学非常有自信!大家给他一点鼓励!(众生鼓掌)

生 我就分析一下第二幅画的意象吧。从注释可以知道,兰舟是对船的美称,并非是一定要用香木兰做的船。用兰舟可以告诉读者,作者走的是水路。另外,在词中兰舟其实指的是驾船的人,即船夫。它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字上,本来骤雨初歇,该是上船启程的时候了,这时候船夫告知将要开船也再正常不过了,但在作者听来,却是声声催心,直让两人肝肠寸断,船夫不解作者此时的心意啊!一个字传神地写出了这一对恋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把离别之伤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千里烟波”“暮霭”“楚天阔对表达情感也极为重要,因为诗人是乘舟而去,由水路而别。千里极言路程的遥远;楚天阔,一个字极言楚天的广阔辽远,可是路程越远,楚天越阔,重逢的希望就越渺茫,越让人伤感。暮霭是说暮色中的楚天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可其实作者的离愁别恨比这暮霭还要深、还要浓;烟波,云雾如烟般笼罩的江面,既写出了江面的环境,又写出这对恋人重聚的希望渺茫。离别之情都融在这些景物中了。(学生热烈鼓掌)

师 掌声都很热烈,谁分析得更好。

(学生议论纷纷,没有定论)

师 其实,两个同学答得都很精妙,难分伯仲,看来品画品词都已经深入其里,深得其味。好,谁愿意分析一下第三幅画的意象?

生 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包含了三个意象,都是表达离情的典型意象。杨柳岸,晓风残月是作者酒醒后看到的景象。词人情丝不断,愁绪难遣,只好借酒浇愁,可是借酒浇愁愁更愁,酒后醒来却又偏偏看到岸边的杨柳,天边的残月。见柳而不能留,月缺而不圆,使作者不禁黯然神伤,这时晨风习习,自然更觉寒意袭骨,凄凉悲伤。这三个意象组成的意境旷远深沉,让人心伤而神往。(热烈的掌声)

师 大家的分析都非常准确到位。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我们对作品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和理解,现在我们再一次走进这让人神伤的离别,充满感情地把课文读一遍,好好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课堂小结

师 分析了词中意象,品味了作者情感,相信大家都已在诗词的纯美艺术王国里游了一趟,现在,我们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学生热烈讨论)

生 我觉得一个成功的方面在描写的虚实相生。这首词上阕叙述别情别景,下阕设想别后相思,词的上阕写临别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别后的想象,是虚写。或实景传虚,或虚景实写,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又拓展了作品的艺术境界,虚实相生,相得益彰。

生 我觉得在情景交融方面最是精妙。词中写了不少景物,都是承载着作者深沉的感情的,或融情入景,或因情见景,都是以冷落凄清的秋景来渲染衬托难以割舍的离情,感情真切诚挚,情调哀怨伤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师 概括得很好,但不够全面,除了上面两个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点,不妨一起留意。

多媒体课件展示:

1.铺叙与点染紧密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层层铺叙,是本词的突出特点,无论是别前、别时、别后的场景氛围,还是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形容曲尽,刻画具体;柳永还将绘画中的点染手法运用于词中,既大笔挥洒,反复渲染,又精细入微,婉转自如。

2.章法谨严,层次分明。此词在结构上,是以时间发展为序依次写别前、别时、别后,同时也通过铺叙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地揭示了人物的感情变化,首尾连贯,层次清晰,全篇的组织结构非常自然,如行云流水,全然看不出连接的痕迹,充分显示了作者驾驭长调的杰出才能。

3.雅俗兼备的语言艺术。本篇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兼备。执手相看泪眼等语,浅近俚俗,当和民间俗曲同调;而今宵酒醒何处二句,清雅俊逸,堪与文人雅词比肩,因此被称为古今俊语,后人也常用之来指代柳词的风格。此词体现了柳词俗不伤雅,雅不避俗,雅俗共赏的语言特色。

师 以上特点中的情景交融,古诗词中极为普遍,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如何理解情境交融,王国维曾有精辟的解释,他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即物我已经合二为一了。我们不妨用他的另一句精辟之言作为我们这堂课的结束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细细品之,当对以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

《雨霖铃》是一篇抒写离别之伤的名篇。送(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大类别,数量繁多。比如,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其中就有很多名垂千古之作;宋代也有不少像《雨霖铃》一样抒写离别的优秀词作。古人送(离)别的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在诗(词)人被迫背井离乡时,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词),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研究离别诗(词),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可以提高诗词鉴赏水平,并且对我们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古代的人情风俗都很有帮助。

中国古代送(离)别诗词研究为主题,自己查找资料,写一篇小论文,不少于800字。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