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老师们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完成提交,否则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姚双辉     所属单位:大桥镇中学     提交时间:2016-01-14    浏览数:0     

《老人与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赏析《老人与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把握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地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2、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节选部分,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

3、通过合作探究,指导学生深层次阅读和思考,深入了解《老人与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把握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设想】

《老人与海》的情节并不复杂,采用的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以心理描写为主的表现方法,这对于已习惯于读情节性很强的中国小说的高一学生来说,不仅会不容易接受它,甚至会对《老人与海》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产生疑惑。因此要了解《老人与海》的伟大之处,激发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讨论是较合适的教学方法。主问题可设计为:如何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硬汉”形象的意义和影响是什么?教学过程以教师引导、启发为主。大体思路:梳理老人五次与鲨鱼搏斗的情景,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老人这一形象。

【教学重点】

从老人五次与鲨鱼的搏斗中理解《老人与海》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与海》中所体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曾有一个人说过这样的话,“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因为这些话,一位作家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他的这部获奖作品对每一个人来说至今都是一本必读的书。这部书就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部书。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海明威的生平与文学功绩。

2、赏析《老人与海》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把握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特点。

3、学习老人永不服输的顽强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乐观的人生观。

二、走进作者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国现代作家。早期作品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青年一代的彷徨情绪,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20世纪末回到美国,写了不以拳击家、渔民、猎人等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创造了硬汉子性格。代表作《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常升起》等。  

海明威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三、教学过程

1、预习反馈: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老渔夫桑地亚哥驾舟于海上连续84天,但是却连一条鱼也没捕到,在别的渔民的奚落中,老人决定第85次出海,去寻找他自己的幸运之神。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本文节选的就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2、自主学习:梳理课文节选部分情节,填写以下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攻击者

鲭鲨

星鲨

犁头鲨

星鲨

鲨鱼

数量

一条

两条

一条

两条

成群结队

老人作战的工具

鱼叉

绑着刀子的桨

绑着刀子的桨

短棍

短棍、舵把

结果

杀死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杀死星鲨,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杀死犁头鲨,刀子被折断

两条星鲨受重伤,大鱼被咬烂一半

老人被打败了,大鱼只剩残骸

心理

“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什么也别去想它,只等着以后鲨鱼来到吧。

“只要我有桨,有短棍,有舵把,我一定要想法去揍死它”。

“我要跟它们斗到死”。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

3、合作探究

1)根据表格中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一次又一次地与鲨鱼搏斗的?

【明确】老人只是凭借自己微弱的身躯,在武器逐渐不利的情况下,却在茫茫大海中创造了一次又一次战胜鲨鱼的奇迹。

②在几次对老人的心理描写中,有没有发现一些相似之处,为什么他的心理活动总会有这样一种特征?

【明确】老人的心理活动总是由低落转向高昂的循环过程。因为他能从沮丧无奈,到清醒地认识困境,分析情势,找寻最易实现的目标,乐观地鼓舞自己,以坚毅的态度、誓不言败的精神去面对即将到来的危险。

③试想:如果有第六次鲨鱼的进攻,老人还会继续搏斗吗?你能设计出合理体现老人心理活动的话吗?

【明确】会的。不论你是多么凶恶的鲨鱼,只要你敢于咬我的鱼,我就要向你举起木棍——只要有东西可举,我就要举,然后重重地敲下来;实在无物可举时,我还会举起赤空的拳头——尽管这于事无补。

2)理解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①老人的大鱼最后只剩残骸,他被打败了吗?

【明确】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人与鲨鱼搏斗的悲剧。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的最大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他是一个“硬汉子”形象。

②题目《老人与海》有什么含义?

【明确】标题中的老人与海之间构成了渺小的个人和宏大的自然之间的巨大反差,在这样悬殊的对比中,作者传达了自己饱含深意的哲学性思考: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这样一个形象,完美地体现了作者所说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思想。

3、理解“硬汉”形象

1)“硬汉”形象的意义

【明确】这个“硬汉”是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象征,又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体现,代表着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他的这种“硬汉”的意志力反衬出那些迷惘彷徨的人的人生境界的狭小。

(补充认知理解: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这些生活在暴力世界中的人物,面对失败和死亡,从不妥协,毫不怯懦,绝不认输,《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明威,面对着战争后遗症给社会带来的混乱和毁灭、给人们带来的遗憾和幻灭,他觉得人们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具有老人那种"打不败"的硬汉子精神。)

2)“硬汉”形象的影响

【明确】延伸认知理解:①对美国民族性格的影响。A、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海明威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约翰•肯尼迪总统致唁电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B、老人与鲨鱼搏斗的场景,不仅体现了他强大的精神的驱动下的“所能”,更重要地体现了文字背后作者没有直接披露的老人的“所不能”。这种无所不能,就是美国民族性格之核心——个人英雄主义。美国现代影片中的爱国者、蝙蝠侠、超人、蜘蛛侠等形象即是其具体体现。

②对世界其它民族的影响。如中国电视剧《亮剑》中的“亮剑”精神:“这就对了,明知是个死,也要宝剑出鞘,这叫亮剑,没这个勇气你就别当剑客。倒在对手剑下算不上丢脸,那叫虽败犹荣,要是不敢亮剑你以后就别在江湖上混啦。咱独立团不当孬种,鬼子来一个小队咱亮剑,来一个大队也照样亮剑。”中国的98年抗洪救灾、2008年“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印度2004年海啸救灾、日本2011年的大地震抗灾,以及2015年“4.25”尼泊尔大地震救灾等,无不表现出各国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的强大力量和无畏的勇气。

4、小结:《老人与海》的世界意义

桑地亚哥身上所体现的精神价值,更完全是古希腊悲剧精神(表现人与命运的抗争,表现崇高、坚毅和壮烈的英雄主义)的体现,海明威在他身上找到了一种灵魂,这灵魂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永恒价值。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各种不同的、让人深思的人生境界:自信、勇敢、乐观、单纯、孤寂及睿智。所以说,《老人与海》是世界的。它之所以能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它反映了全人类在强大自然面前的生存尊严的问题。

四、延伸探究

有人说,如果鲁迅还活着的话,他的《阿Q正传》有可能获诺贝尔文学奖。你认为呢?

五、课外探究

在你所知道或读过的作品中,你认为哪些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教学反思

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对某一事物的崇拜心理。按理说,像《老人与海》这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学生应该非常喜欢。事实却相反,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读,原因有二:一是情节单一,仅是说一个老人85天出海打渔后为保护自己的胜利果实——马林鱼而与鲨鱼搏斗,最后失败而归的故事。二是故事性不强,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淡化了情节的精彩。这对于习惯于看悬念迭起、情节起伏跌宕的中国小说的高一学生来说,是难以激发兴趣的。如何让这一大作走进学生心里,进而让学生领略它的真正价值呢?我认为还得从学生的崇拜心理入手。所以我在导入中先从“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人能够被毁灭,但是不能够被打败”这句话开始,引出因为这句话而获得了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海明威及其《老人与海》,再进一步指出,这部作品是每一个人都必读的一本书。这一环节目的在于大造声势、先入为主,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中。由于课文节选部分的内容较为繁杂,所以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按要求梳理相关内容,一来避免了学生阅读的烦躁心理,二来以此理解老人搏斗时的处境,并由此引申到小说的主旨:老人与海的搏斗,实际上是渺小的人类与强大自然的一场搏斗,虽然力量有限,但无所无惧的勇气和极尽所能的行为,正体现了人类生存的尊严。最后通过适当延伸,进一步将这种意义上升到世界性意义,最后小结得出本小说获奖的原因。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