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1. 作业标题:实践研修成果截止时间:2016-01-1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职业素养有了创新性的提升。请列举一个自己的教学案例,运用研修成果从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三个角度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老师们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完成提交,否则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实践研修成果

提交者:钱妹     提交时间:2015-11-26    浏览数:0     

一、案例背景

在八年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通过具体生动的史实,体验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也为了利用这个距离较近、范围较广、亲历者尚在的题材,给学生提供一个调查历史事实的机会,特别是培养他们从亲历者、当事人的记述与回忆中收集、整理资料以及理解与评价历史的能力,我尝试了以调查、访谈为主的教学方式。

据以往教学体会,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概念难以理解,对于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应该从中借鉴的经验教训的归纳不够全面。因此在本节课前,我改变传统教法,事先布置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预习,然后把全班学生进行分组、分工,让他们去进行调查访谈,搜集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材料(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从网上搜集)。让学生向经历过这段历史的爷爷、奶奶等长辈或邻居进行调查、访问(尤其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更适合农村学生去调查),由此去寻找答案。上课时,教师在协助学生完成本课主干知识的构架之后,让学生着重来讨论、交流自己的调查结果,在讨论中逐步形成历史概念,做出历史评价。以下是讨论交流的片断节录,依据是教材中的一目“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二、过程描述

(教师提供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西欧、日本和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有关材料,学生形成了如下认识:西方国家的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需要加快发展,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师:在同学们都看到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面前,中共召开了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建设目标?(有学生举手,然后读书,老师要求概括得简练些)

生:实现国家工业化。

师:很好,工业化,一个诱人的目标,我们现在还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前进。那么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建设呈现了怎样的面貌?

1: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成就显著。

2:提出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3:急于求成。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看看人家的发展,想想自己的差距,就会着急。我国在5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建设就有一种迫切的愿望,以至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盲动行为。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调查到的“大跃进”运动方面材料作一下交流。

    生4:(出示从网上下载的大跃进运动方面的材料,并大声朗读。材料略。)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材料,你有何感想?

   生5: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我认为想在15年内在工业方面赶超英国是不太现实的。

   生6:“一天等于20年”,显然是脱离现实的想法。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新中国初期,经济虽然有所恢复,公有制虽然已经建立,但是,工业基础是薄弱的,对国情的认识也不可能很清晰。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又缺少经验,从而导致了经济建设的急于求成。那么“大跃进”运动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生7:(朗读网上材料,材料略。)

8:听我爷爷说,为了大炼钢铁,村外到处建起了土炉,由于炼铁方法不恰当,炼出来的铁,不像铁,像硬棒棒的砖头。同时,为了完成钢铁产量的指标,村民们就拿自己家的锄头、锅之类的拿到队里去充数。

师:很好,运用了我们身边得到的“亲历性”材料。继续!

9:粮食生产也是如此,我爷爷说,村干部为了谎报产量,明明是亩产500斤,偏要报1000斤。村干部又不知从哪儿听来说“深翻”能提高产量,又把土地翻成两尺多深。

10:听我爸爸说,炼钢铁是通过高温加热炼出来的,而这种土法炼钢铁的做法炼出来的钢铁有用吗?质量可靠吗?

11:村民炼钢铁,产量不够,用其他农具或炊具去顶替,虚报产值,不实事求是,这是欺骗国家。

师:刚才几位同学向我们讲述了“大跃进”的表现,还谈了自己的认识。高指标、高速度成了大跃进运动的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形势下,老百姓只好虚报产量,助长了“浮夸风”的势头。同学们,通过这些事例,请你们谈谈,这些做法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危害?

12:全民炼钢铁,毁掉了山林,也浪费了土地资源,影响了农业生产。

    生13:土法炼钢铁,能炼出什么好铁?白白地浪费资源,对其他行业(如建房、工业、国防等)的建设也会带来严重的隐患的。(学生插话:说不定,砌房子都没用。)

   师:更重要的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助长了人的盲目性,丢失了科学精神,还有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不实事求是,欺骗国家。是不是这样?(学生喧哗:对!)

师:(禁不住笑了起来)你们说我讲得对,哪位再复述一下?(众手举得高高的)(老师让学生复述,两位学生互相补充后,不但讲出了老师的观点,还增添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显得十分轻松。)

师: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呈现了高指标和浮夸风特征。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你们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调查和采访的情况。

14:(学生朗读了一段自己搜集的材料,材料略。)

师:这位同学用文献资料介绍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来历,我们访谈的情况呢? 

15:我问奶奶,人民公社是怎么回事,她说,那时人们忙于大炼钢铁,粮食产量下降,在公共食堂每月每人只吃八斤稻,折算一下,也只五斤八两米,那么每天每人能吃多少?(老师插话:帮助算一下。学生计算报数,班上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惊叫。)很明显,温饱问题是不能解决了,当时的人看上去面黄肌瘦,身体还会浮肿。于是就出现了社员到处拔草,挖树根和吃“观音粉”的现象。(学生争着举手,并举着手站了起来,老师“钦点”了几位。)

16:我来说说“观音粉”。所谓“观音粉”就是在干涸的河底挖土,晒干,再把干土用热水泡着吃。结果涨肚子,排泄十分困难。我姑妈当时才14岁,就到很远的地方去挑“观音粉”了,我奶奶说,看到她面黄肌瘦地挑回一担土,心疼得直流泪,但是,要活命呀。

17:即使这样,还要吹牛,所谓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一年。

18:我搜集到一首称赞人民公社的歌谣:“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人民公社好处说不了,人口多,力量大,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掉。”

19: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出现的小社合并成规模很大的公社。人民公社的一切财产在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提供吃饭不要钱;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都被收归公社所有。因此,农民纷纷杀猪宰羊,砍树伐木。我家里养的两头牛都送到公社里了,我爷爷至今说起这件事情,还有点愤愤不平。

师:同学们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你们所知道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情况。人民公社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社会基层组织,被理想地看成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形式。我们怎么评价它呢?

(老师提议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派代表讲讲本组的意见。)

20:说明了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反而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

21:社员一切财产归公,提供吃公共食堂,这是标准的“吃大锅饭”现象,挫伤了社员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

师:说得有道理,好像是我们的切身感受似的。我们知道,历史资料既有文献资料,又有口述史料,我们借助这两种史料,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这种氛围,我们能不能用最简单又是最深刻的一句话对它们做一评价?请借助教材的表述。(学生翻书,议论。)

生:它们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师:我们能不能再对它们进行特征描述?动动脑筋,看看书。

生: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师:非常准确。学历史既要掌握众多的史料,又要学会概括,就象写作文要定标题一样。那么既然有失误,就值得总结教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哪些引以为鉴的地方?

(老师再次提议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派代表讲讲本组的意见。)

22:在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不能像“大跃进”运动那样一味追求工、农业的高产量、高指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否则,是会“欲速则不达”,“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3:我认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

24: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吃大锅饭”的现象是典型的平均主义,必须抛弃,同时,应该让人们去公平竞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

25:经济发展要协调发展,譬如农业和工业、工业和环境保护。

……

师:同学们陈述的观点都非常有道理。而且你们在讨论时都能注重证据,即“史从证出”,都能从历史中借鉴有益的东西,即“古为今用”。这让我想到一点,现在我们搞建设,是不是还有不吸取教训的事情发生?

(学生议论,笼统地说有,但是举不出例子。)

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高指标、瞎指挥、“共产风”等现象的发生,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指标,虚报、瞒报的浮夸风,甚至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搞工业等现象还是有的,希望同学们再搞些访问、调查,宣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也希望同学们在历史学习中继续保持这种“史从证出”、 “古为今用”的学习方法。

三、教师反思

本案例试图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的这段历史的学习,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借鉴历史的能力;就效果来看,同学们各抒己见,引经据典,达到了理想的目标。同时,我还感到这种教学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化为主动参与、教师适时引导的主动学习方式。

四、点评讨论

这段历史虽然离今天比较近,但对于现在的初中学生而言,有许多现象还是不容易理解。于是李老师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可笑事实和身边历史,建构了学生认识上的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由此激发学生调查、访谈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感知历史,体验历史情景,最终使学生理解特定的历史现象,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本案例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先让学生去调查、访谈,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再推动学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对历史现象的了解和分析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教师又在关键地方给予点拨和引领。从案例来看,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探究过程非常活跃,学生言之有据,并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恰当,没有灌输成分。而且它给学生提供了调查、访谈的空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

现代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展开一些比较简易可行的社会调查,从而使学生掌握一点基本的社会调查、访谈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通过历史老师的点拨,学生还初步明确了历史资料的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今后的探究性学习。

当然,就本课来说,如果教师能够再设计一些讨论题,引导学生去感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如果再能够说明一下劳动者朴素的、热切的建设愿望和创业精神,也许能够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更加丰满。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