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1-1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任选一个完成即可):

    1.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2.参训学员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针对你校的某一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可实践的方法,完成一篇问题解决方案。要求方案有新意、阐释有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推广性。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老师们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完成提交,否则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周振中     提交时间:2015-12-10    浏览数:1     

 

作业一 

在基础教育界热衷于有效教学的情况下,翻转课堂因其独特的优势将引发教育界的思考,预想不久的将来就会有许多学校或教师全部或部分采用这种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或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将在以下两个领域得到应用。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1)将有许多教师首先进行翻转课堂的实验。

(2)教学视频研究。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视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优质课视频或精品课视频。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一是时间长度不同。优质课、精品课视频的长度是45分钟或40分钟,而翻转课堂中的视频是10分钟。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找到最核心的内容,并且用一个10分钟最多两个10分钟将核心内容讲完。二是翻转课堂中的视频不是三分频,而只有声音和板书,不出现教师的形象,学生观看板书的演示、听教师的讲解,这样注意力会更集中。三是翻转课堂中的教学视频中没有师生的互动,是教师的单向传授,互动是在真实的课堂中实现的。可能会有教师将视频与在线测试相结合,也可以直接发一张纸质的测试题,用于学生的自我测试。

(3)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多媒体电子书等,但制作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媒体电子书成本较高。

(4)开发学生支持系统。像罕学院一样,用学生学习支持系统来了解学生在家中学习的状况。

2、运用翻转课堂帮助学困生和其他不能到课堂上课的学生

以前学生生病或参加活动不能上课,通常是事后老师给学生补课,运用教学视频可以让学生在家里、在任何时间学习,节省了教师的补课时间。以前学生成绩差可能会找老师补课,如果将每一学科的核心内容全部制作成教学视频,普通学校、普通班级的学生也可以获得与重点学校、其他班级学生相应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将会减少教育的不公平,意义巨大。

 

 

 

 

作业二  舜德中学读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深化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广泛开展课外读书学习活动为载体,引导教师、学生读书学习,让读书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为一生的成长奠基。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高尚。为了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和人文修养,形成健全的人格。我校组织举行“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读书活动。

二、活动主题:

 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校园。

三、活动目的:

   1、让师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引导学生达到从“阅读”到“悦读”的境界,引导学生书香相伴成长。

  2、开辟语文学习的更广阔的天地,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构建最理想的成长文化生态。

四、活动口号:

      悦读经典,润泽心田,读高雅书,做高尚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

 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同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五、活动内容:

 (一)、教师读书活动:(教务处)

  教师是学生的表率,要用老师的读书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爱好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1、每位老师每日读书一小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一年不少于2万字的读书笔记。

 2、各年级语文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

(二)、学生读书活动:(政教处)

 1、学生按教师推荐书目进行阅读。 

 2、班主任开展“班级读书活动”。

 3、政教团支部组织开展“读好书讲好故事”或“读好书演讲”活动。

六、活动要求

     按照本方案各处制定相应实施方案并组织开展读书活动。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