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1-1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任选一个完成即可):

    1.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2.参训学员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针对你校的某一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可实践的方法,完成一篇问题解决方案。要求方案有新意、阐释有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推广性。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老师们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完成提交,否则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王维     提交时间:2015-11-22    浏览数:0     

用合理情绪法来应对生活中的事件(问题解决方案)

问题:有一个男孩,四年级的时候,一次妈妈给他买了一枝心爱的圆珠笔,下课的时候放在桌子上,刚上完厕所,回来的时候却不见了。他看见同桌正在拿着一枝和他一模一样的圆珠笔在写字,于是就问同桌这枝笔的来历,哪知道同桌说是自己买的。(其实同桌就是拿他的笔在写字)于是他们就吵了起来,最后他就动手打了他的同桌。后来,一旦和别的同学有冲突,他就会用“暴力”的方式进行处理。有一次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班长叫他借草稿纸,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怒火中烧。

理论分析:

一、信念是情绪改变的根本原因:一般情况下,人们都认为是外部事件A(诱发事件)直接引起了情绪和行为的反映结果C。(情绪结果。但是,合理情绪法认为,A并不是引起C的最根本原因,继A发生之后,个体会对A产生某种看法、评价,从而产生关于A的某此观念B,这一过程是隐性的,往往这一观念产生于无意中而不被人察觉,但正是由这个过程产生的B,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根本原因。例如:一名学生考试不及格,这是诱发事件A,学生情绪消沉C。一般人都认为,引起学生情绪消沉的根本原因是学生考试不及格。合理情绪法认为,学生考试不及格以后,该学生会对考试不及格这件事产生一定的看法和评价,在该学生看来,我不如别人,自己永远是个失败者,正是这个不合理的信念,才是这个学生情绪变得消沉的根本原因。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合理的信念是引起情绪困扰的原因:假设有一天你带孩子去公园玩,你把小孩子喜欢的风筝放在长椅上,这时走过来一个人,坐在椅子上,结果把风筝压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一定很愤怒、气愤吧。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么样呢?你还会愤怒吗?现在应该是同情了。那么,你的情绪前后的反映怎么会不同呢?这是因为,你前后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情绪反映。前面的观念是:这个人故意把我的风筝压坏了,是在和我作对,知道是盲人后的信念是:这个人是个盲人,不是故意把我的风筝压坏的,是无意识的行为。同样是一件事,前后的情绪不同,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因为人的观念改变了,即信念改变,情绪改变,信念是产生情绪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生活中有哪些不合理的信念呢:

1绝对化的要求。指个体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心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这种特征通常和“必须”,“应该”这类词联在一起。如:“我这次考试必须要考好”。“我是老师,学生必须听我的。”“我是校长,老师必须听我的”等,这样一类绝对化的要求。当这些要求无法获得时,就及易陷入情绪困扰之中。

2、过分概括化。就是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比如说,通过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一本书的好坏,通过一个人的某一件事来评价他人的整体价值。就个人而言,出现这种思维方式,就喜欢全盘否定自己。就他人而言,喜欢把一个人看死。所以,我们要就事论事,只能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去评价一个人。

3、糟糕至极,对事物可能发生的后果的一种最可怕的预测。没有一种事情可以被定义为百分百的糟糕透顶,若人坚持这样的观念,当他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把事情想像得比现实更可怕,于是就会陷入极度的负性情绪之中不能自拨。

依据理念解决问题

运用ABC理论去改变不合理信念。

依照对方的信念进行推理,得出谬误,从而使他认识到自己先前的想法中不合理的地方。

   下面是运用ABC情绪理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谈话,摘录如下:

老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情绪失控状态?

学生:是因为同学老是欺负我,老师对我不公平。

老师:你的痛苦我能理解,这是许多人生活中碰到的事,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出现你现在这样的情绪状况。

学生::那是为什么?

老师:是因为不同的人对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想法就可能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所以,直接使我们产生不良情绪的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而不是生活事件本身。

学生:------

老师:比如,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面对失败,可能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同学想,这次没考好,真让人伤心,可能是复习得不够充分。另一同学可能这样想:我简直遭透了,这么容易都考不好,真没脸见人。如果你是第一个学生,你有什么情绪和反应呢?

学生:我会因考试失败而伤心难过,但也会查找失败的原因,重新努力。

老师:很好。如果你是第二个学生,那又会出现什么情绪反应呢?

学生:我想可能不仅仅是难过而且可能非常郁闷。

老师: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天你带着风筝在郊外玩耍,休息的时候把风筝放在草地上,这时走过来一个人,一屁股坐下来把你的风筝压坏了,此时,你会怎么样?

学生:我一定很气愤。

老师:现在我告诉你他是一个盲人,你又会怎样?

学生:哦----原来是盲人,他一定是不小心才这样做的。

老师:你还会对他愤怒吗?

学生:不会了。我倒有点可怜他了。

老师:你看,都是同一个诱发事件(A:考试不及格、风筝被压坏了),但是不同的想法(B),情绪和反应(C)却迥然不同。可见影响情绪行为(C)的是人的想法(B因素),而不是事件本身(A因素)对吗?

学生:好像是。

老师:这就是合理情绪疗法的ABC理论。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情绪,可以改变自己的什么?

学生:改变自己的想法。

老师:下面请你说说同学是如何欺负你的。

学生:有一次,一位同学拿了我的圆珠笔,可是他却不承认,于是就发生了争执,情急之下,我就动手打了他。

老师:你当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你拿了我的笔,还不承认,我只有打你一顿,你才能向我认错。

老师:现在,你想一想,你的想法中有哪些不合理的成分?

学生:只有打了,他才能认错。

老师:对,不能因为自己的力气大,用打来解决问题。你的想法犯了绝对化的思维错误。就是说,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只认定一个惟一的方法。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多样。那么,请你再想一想,对于这一件事,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

学生:可以向老师反映,让老师找同桌了解情况。也可以把同桌找到旁边进行沟通。因为,当众质问,同桌就是拿了也不好意思承认。

老师:对,你讲得很好。以后遇到问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样,你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同时,你也就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使自己的情绪不被问题所缠绕,从而达到不断增强自己的自控能力的效果。

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不是被动地由外界的事情所决定,而是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想法来改变自己的情绪。

老师:我们现在来讨论老师是如何对你不公平的这件事。请你说说事情的经过,好吗?

学生:好。有一次班主任上数学课的时候,班长找我借草稿纸,我只说了一句话,班主任就严厉地批评了我,为此我顶撞了班主任。

老师:老师批评你的时候,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老师喜欢班长,自然也就不批评他,只有拿我做猴子,杀一儆百。

老师:有什么证据表明老师喜欢班长?

学生:因为班长的学习成绩好。

老师:你以前的学习成绩好,老师是不是表现得对你特别好?

学生:好像也没有特别的地方。

老师:这就对了。作为老师,应该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要说有特别的地方,那就是对班干部的要求要更严一些,对学困生花的心血更多一些。就你所说的情形来看,老师批评的应该是班长才对,那为什么却批评了你呢?

学生:这------

老师:你再认真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形。

学生:我想起来了,当时班长找我借草稿纸时,老师正背向大家在黑板上抄题目,当我说话的时候,老师正好转过身来发现了我。哦,我似乎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只批评了我而没有批评班长的原因。

老师:什么原因?

学生:原来老师没有发现班长在讲话。

老师:还有呢?

学生:还有?

老师:你觉得老师对你不公平的原因?

学生:我的一些错误的想法。

老师:哪些想法?

学生:老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只喜欢班干部。班主任经常找我谈话,肯定是不喜欢我才这么做的。

老师: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是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得到回报的一种喜悦之情的流露,老师需要班干部,是因为老师的一些工作需要班干部的配合才能把班级工作做得更好,而在一般同学看来就变成了老师喜欢班干部。其实,老师在学困生、特殊学生身上花的时间更多,只是在某些学生看来却变成了“老师不喜欢”的错误想法。就拿你的情况来看,班主任经常找你谈话,不是不喜欢你的表现,而是帮助你,希望你成为好学生的一种如同父母一样望子成龙的行为。现在你想想,怎样把你的不合理的想法变成合理的想法。

学生:老师不只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不只是喜欢班干部,同样也对其他的学生充满爱心。班主作(任)经常找我谈话,不是不喜欢我的表现,而是发自肺腑地对我进行帮助。

老师:讲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怎么样?

学生:好。

反思

老师运用ABC理论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良反应是因为自己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因而使学生基本上摆脱了情绪困扰。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