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
  1. 作业标题:作业二截止时间:2016-01-18
  2. 作业要求:
     

    作业内容:(任选一个完成即可):

    1.请描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为某节课某一环节所设计的案例,并对其案例产生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说明。

    2.参训学员通过学习课程资源,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针对你校的某一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可实践的方法,完成一篇问题解决方案。要求方案有新意、阐释有特色,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推广性。

    作业要求:

    1. 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请老师们务必在截止提交日期之前完成提交,否则逾期将无法提交,这将会影响您的考核成绩!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作业二

提交者:张春霞     提交时间:2015-12-28    浏览数:0     

 

《怀念母亲》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二、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Ⅰ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1、想象说话,如:因为季老__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2、想象说话:如,他想到__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指名读
  Ⅱ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Ⅲ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请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再深情地朗读他的日记,再一次走进老人浓浓的思念——  

配乐(此生不再)朗读。

 

“体会对祖国母亲的情感”这一环节的教育价值

  纵观整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精读课文时,采用了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体会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的思念、爱慕之情。由面过渡到点这是正确的。由学生找出体会最深刻的语句后,姜老师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如:学生找的这句话“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让学生带着悲痛的语气再读这句话,全体学生再齐读,深受感染,课堂氛围极好。

通过这点,我想:及时抓住有利时机,有效问题,“咬定青山不放松”,深入引导、朗读、体会是把握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之一。再者,抓住重点语句精读文章时,学生找到认为感动的句子,教师要分重点,不能平均用力,这样既浪费时间,学生的课堂感受又不深。同时,不同感情基调的文章,教师在讲课时,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表情,这也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