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观察与诊断

发布者:章敏     所属单位:东新中心小学     发布时间:2015-12-15    浏览数:0


摘要: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是围绕如何改进教学展开的研究。教师运用观察量表和信息技术手段,在观察和研究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推动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性教学研究,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课例研究 课堂观察 诊断 专业发展

 

课例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是针对教学问题的一种研究,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种研究,同时也是为了改进教学的一种研究。我们正在开展基于课堂观察的常态课例研究,主旨就是围绕如何改进一堂课展开研究,让教师在观察和研究这节课的过程中,以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推动教师共同体的合作研究与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发展。

基于课堂观察的常态课例研究校本行动主要流程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观察工具包括观察量表、摄像机、录音笔、相机等。而摄像机、录音笔,将每一次的常态课例研究,完整的记录下来,为开展课例研究的教师,提供了课堂现场与教学研讨的重现,能够反复的观摩和分析课堂细节,有助于教师进行深入、细致的教学反思和研究。

我校就以课堂观察为切入口,以研训一体化为主要策略,启动了常态课例研究校本培训行动。经过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一个学期实验,学校全面铺开了各个学科的常态课例研究。在2011年3月,学校面向广州市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室等市区教育专家和同行,举办了融展示、观摩、研讨于一体的基于课堂观察的常态课例研究校本行动,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在这里,我们以学校刘老师上的信息技术课——《神奇的魔术师——flash遮罩层的使用》为例,以“教学行为时间分配观察”的角度,对刘老师在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进行了定量观察,试图从课堂观察和课例研讨中觅得症结,为我们的课堂,做一些诊断。

第一次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如下:

一、激趣导入;

二、新授

(一)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2、教师演示遮罩的使用;

3、设置学习任务一:使用遮罩;

4、学生练习;

5、教师演示遮罩的效果;

6、小结遮罩的特点;

7、归纳使用遮罩的方法;

(二)巩固

1、设置学习任务二:思考并验证形状、颜色和线条对遮罩的影响;

2、学生练习;

(三)应用

1、教师演示

 = 1 \* GB3 导入素材作为制作相框的背景;

 = 2 \* GB3 使用遮罩功能制作相框;

2、设置学习任务三:运用遮罩功能创作精美相框,并提出创作活动的活动要求;

3、学生创作。

课堂观察: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以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为观察点,统计到的时间分配如下表所示:

 

观察环节

 

第一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

时间(分钟)

比例(%

时间(分钟)

比例(%

导入

3

7.5

2

5

教师讲解、

演示

17

42.5

8

20

师生互动

4

10

8

20

学生演示、

讨论

0

0

7

17.5

学生自主学习、操作

11

27.5

11

27.5

作品展示、

评价

0

0

2(超时)

5

课堂小结

3

7.5

2

5

其它行为

2

5

2

5

表: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统计表(一节课40分钟)

第一次课堂观察的各项具体体现:

1、教师导入:3分钟,占7.5%。从刘谦表演魔术说起,逐渐向本课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教师的引入有点拖沓。

2、教师讲解、演示:17分钟,占 42.5%。教师在每一节教学环节都进行讲解和演示,占了课堂大幅的时间。有些地方教师的讲解可以精炼一点,演示可以节省一点。例如在布置任务上,可以通过投影机将学习任务显示出来,不需要直接广播到学生机,也不需要教师反复进行强调。例如在素材导入环节,教师的讲解演示占了5分钟,素材的导入对学生的学习上,并不复杂,教师可以加快教学节奏。在创作环节,教师的演示占了3分钟,其实在这个环节,教师不需要自己操作示范,可以通过展示作品,给学生参照,并自主探索。或者应该放手让学生独立创作。

3、师生互动:4分钟,占10 %,师生的互动主要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互动,师生互动性不够。

4、学生练习和操作:11分钟,占27.5 %。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足,仅完成了教学目标的遮罩的使用,没有完成应用遮罩层进行制作作品的预设目标。在作品创作环节,由于时间只剩下2分钟多,学生基本不能够完成创作的要求。

5、课堂小结:3分钟,占7.5%,主要是强调了遮罩的原理,归纳了遮罩的使用方法。

6、其他行为2分钟,占5%,是学生在上电脑室过程中出现了一点拖延。

通过对课堂的回顾和教学录像的回放,刘老师作了如下的第一次简要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上,由于对课程的难度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估计不足,很多学生对遮罩层产生的作用,也就是flash遮罩层的使用是跟现实物体遮罩相反的效果没有完全理解,导致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希望借助更多的讲解和演示,让学生能够较好的去掌握学习内容,但最后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第一次课堂观察的诊断和建议:

本节课在教学的实施上,各环节安排上也不够合理,整节课,只从创设情境导入-教师讲解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归纳小结,教学实施方式比较简单、师生互动不多。课堂上教师从教学导入、讲解和演示,占用了一半的课堂时间,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议教师改变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人。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学的讲解和演示,可以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所以,教学上教师可以不讲的,就不讲,可以不演示的,就不演示。或者,也可以通过学生,作适当的讲、演,通过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并能够感受创作和成功的喜悦。

根据第一次教学的反思和观察者的建议,刘老师对教学设计做了一些调整,并进行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教学设计的主要流程如下:

一、激趣引入;

二、复习旧知;

三、新授

(一)学习新知

1、教师演示遮罩的效果;

2、揭题,设置学习任务一:使用遮罩;

3、学生自主练习和操作;

4、师生归纳遮罩层的操作方法;

(二)巩固

1、设置学习任务二:思考并验证形状、颜色和线条对遮罩的影响;

2、学生练习;

3、小结;

(三)应用

1、设置学习任务三:运用遮罩功能创作精美相框,并提出创作活动的活动要求;

2、学生自主创作;

3、展示评价。

第二次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如上表教学环节时间分配统计表所示,第二次课堂观察的各项具体体现如下:

1、导入:2分钟,占5%。以表演魔术为引子,请学生作为魔术师的助手,进行复习。

2、教师讲解演示:8分钟上,占20%。时间安排比较适度。

3、师生互动:8分钟,占20%。师生的互动偏重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生生的互动比较少。

4、学生演示、讨论:7分钟,占17.5%。这5分钟,全是学生在电脑上操作和上台演示,课堂上缺乏讨论的情境。事实上,教师提供了遮罩方面关于形状、颜色和线条3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和验证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去引导学生在这3个问题的交流讨论,相信,学习的效果会更理想。

5、自主学习、操作:11分钟,占27.5%。在这部分的安排比较适度。

6、作品展示、评价:2分钟(超时部分)

7、课堂小结:2分钟,占5%。小结了遮罩层的操作步骤和对提出三个问题的回应。

8、其它行为:2分钟,占5%。其它行为主要是出现在教师引入的环节中,本来设计得很巧妙,但由于所请的助手配合并不默契,加上教师对学习中的激励话题的引申,占用了课堂时间。

通过对课堂的回顾和教学录像的回放,刘老师作了如下的第二次简要的教学反思:

理解遮罩层、懂得运用遮罩层来创作,大部分的学生能够掌握了,达到了目标。但在教学策略上,应该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把课件发送给学生,进行辅助学习。在引入与复习的环节和讲解的时间再进行压缩,安排多一点时间让学生交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

第二次课堂观察的诊断和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实施,与教学设计是十分吻合的。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师以生动风趣的语言,通过创设情境、复习演示、问题提问、任务设置等方面,大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师注重师生的互动学习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整体上,都能到达到了理解和掌握遮罩的使用的目标,并能够应用遮罩,进行实践创作。

对比第一次教学,在这次的课堂上,比较注重愉快学习情境的创设,加强

了师生的互动,生生互动,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创作。减少了在学习新知和应用创作中一些不必要的演示,减少了教师在各个教学流程中的主导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动性。课堂的学习气氛轻松、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的课,在教学环节时间分配这个观察点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例如在导入和复习环节,应减少一些对课堂教学帮助不大的教学行为,精练一下教学语言,给多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作,并能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有创意的学生作品涌现,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更高,也就更加成功。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教师的教学反思为基础,以教研同伴协作学习的形式,借助观察工具,例如课堂录像、观察量表,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学录像,对教学现场进行再现,对学科科级的教学研讨、教师个人反思,提供了媒体辅助。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无疑对改善个人课堂教学,追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基于课堂观察的课例研究,不失是我们诊断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剂良方。

 


评论
发布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