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说课稿

发布者:黄火根     所属单位:罗坊院前小学     发布时间:2015-11-04    浏览数:0

 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它由三大环节构成:第一个教学环节:感受音乐、理解情感。计划用时10分钟。
    1、播放《我爱米兰》,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2、经过常规的组织教学后,迅速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
    3、带着问题聆听歌曲《我爱米兰》和《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各为2分40秒)
       问题有如:这两首歌曲分别是什么演唱形式?歌曲赞美的是什么?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将老师比喻成米兰?两首歌曲速度上有什么区别?这样的速度对表达音乐情感有什么作用?
    根 据学生的讨论,老师适时的范唱与讲解,使学生逐渐明白:两首歌曲都表现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前一首歌曲是将老师比作米兰,颂扬了教师默默奉献 的崇高精神。而后一首歌曲则是直抒心怀,歌颂了老师为培养一代新人而呕心沥血、忘我工作的精神。(米兰,并不是一种名贵的植物,也不是绚丽多姿的花卉,但 它能静静地散发着幽香,而以它来比喻教师的品格则是十分相宜的。)
    这 一环节中的欣赏过程,没有运用图片、录像等其它形式来提示、帮助学生们感受、理解音乐,因为教师认为:音乐艺术应该运用音乐来体验与表达,理解音乐最好的 方法就是:仔细地聆听音乐,用心去感受音乐。加之,经过一、二年级的长期系统的学习之后,这一学段的学生也已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 是“循序渐进”的教育理念的要求。
    经过这一教学环节后,点出今天的课题,即:学习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课本第40页)从而进入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大环节:演唱歌曲、表达情感,计划用时22分钟。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运用:视唱法、教唱法相结合的学习手法,教学生演唱歌曲、表现情感,具体过程是:(重点说:教唱的过程及对重难点的解决方法、手段)
    1、教师弹琴伴奏,引导学生轻声地跟琴视唱乐谱;    这时,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在音高、节奏方面的准确,还会适时地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圆润的声音轻轻地进行演唱。这种轻声唱的要求,不仅是为了保护嗓音,还会引导学生们明白,这也是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
    2、将学生分两组进行“啊”音演唱,检验并巩固学生的旋律感;
    3、请学生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
    如,提出问题:你觉得第一段要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演唱呢?从而引导学生用稍弱的音量、稍慢的速度进行演唱。这一步骤中,我还将对歌曲中一字多音与一音多字的演唱方法、“啊”字的力度控制、主副歌的情绪增进等重难点运用对比范唱等形式进行教学。
    4、 经过细致地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了第一段歌词的演唱之后,接下来的第二段、第三段歌词,把学习过程完全地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的讨论、演唱,进行及时地引 导,最后,老师弹着伴奏,请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并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达到这样的演唱要求:第一段用稍弱的音量、稍慢的速度进行演唱,第二段用感激的心 情,中速演唱,第三段则用稍快的速度进行演唱;
    5、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巩固学生的新授歌曲,将分别设计了这样几种演唱形式,如:分组竞唱、分句接龙、领唱和齐唱合作等形式。这样,不仅巩固了新授歌曲,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歌唱表演形式,一举两得。
 
第三大环节:拓展创编、深入体验(8分钟)主要采用:“分组合作,现场创编”的形式开展活动。
    提示学生,可采用如:歌唱、配乐诗朗诵、舞蹈、小品、画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体验歌曲的情感,老师这时做适时的巡回指导。
    虽然学生们创编活动的质量高低参差不齐,但是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教师这时则变成了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比如:弹伴奏、放音乐、组织评比等。但却让每位学生都在活动中获得了不同的经验,愉快的体验了过程,最大程度地接受了艺术的熏陶。
    当然,由于时间的紧迫,学生们的创编形式在这一节音乐课上不可能一一的展现出来,选择其中较好的小组创编的表现形式在本节课上进行当众表演,并鼓励其它组创编的形式,课后进行再加工,下一节音乐课为老师和同学进行表演。
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得到了适时的拓展,而且,还将这一内容扩大到了课后,为下次的音乐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总之,设计的这节针对三年级学生的音乐课,体现了新课标要求,遵循了基本的教育原则,并在单元目标的总体规划下,体现了音乐课独特的施教特点,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授课目标。

评论
发布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