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1-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方建安     提交时间:2015-12-02    浏览数:2     

 

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一.问题的提出;(一)对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认识;新学期起,我省将实行课程改革,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从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课题研究历时多年,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旨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关注课堂实际操作。在大量、反复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基础上,我们形成了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操作模式,取得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一)对课程改革和新课程的认识

新学期起,我省将实行课程改革,起始年级的教师开始执行新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这给广大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已成为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因此,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单向、单一的教学方式,探索符合《物理》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方式。新教材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强调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了“育人为本”而不是“知识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在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在师生平等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反思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以单向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机械式的教学方式下,失去了对知识的主动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导致了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从1999年开始,研究者在连续带出了二届高三毕业班后,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进行了一些梳理和反思,感觉到最令人困惑的现象有三个:

第一:教师精心准备了一节课,并且自己认为较好地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下课依然有不少问题要求解答;困惑的是:学生感到疑惑的问题教师自己觉得上课已经讲解得很清楚了。

第二: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看似非常幼稚的问题,或者是提出一些我们教师觉得存在明显错误的方法,真不明白学生为什么放着这么多正确的思路不用,偏偏选择一条错误的解题思路。

第三: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却屡屡犯错,难道仅仅是记忆力不好、学习不专心等因素造成的吗?

仔细反思以上出现的教学现象,我觉得问题主要就是出在师生之间的沟通上,简单的说,在上一节课前,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掌握程度如何?他们困惑的是什么?他们最需要老师解答的疑惑是哪些?一般,教师备课时都会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但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是什么呢?如果不是来源于学生,无非就是二个途径:自身的经验和手上的教学参考书籍。即便是每节课的教学重点相同,但面对全国各种层次的学校和各地区参差不齐的教育水平,怎么可能对所有的学生都是同样的难点呢?所以,我们感到必须加强师生课前的沟通和了解,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要解决好也绝非易事,它同样也困扰了我们许久,我们觉得,要切实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解决好二个问题:

第一:要了解你的学生上课最想知道的是什么?

第二:要了解对这节课的某些问题学生是怎样思考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教师的备课才能切实具有针对性,这样的方法才是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时有了这些也不难解决上面提到的三个困惑的问题。学生有限的认知水平、不完整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难免有失偏颇。教师上课如果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来组织教学,有些教学内容看似严密、科学、符合逻辑,但未必能与学生的思维“合拍”。所以,老师需要在课前了解学生的真实思路和想法,然后有针对性地组织自己的教学,有目的性地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难问题,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在学习物理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模式”的设想,并从1999年开始分别在四届11个教学班级的学生中探索和试行。

二.课题的构想

(一)问题教学理论概述和研究现状

60年代中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创立了问题教学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由马赫穆托夫最先推行问题教学法,后经有关专家补充完善,现已成为一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教学方法。问题教学理论是前苏联发展性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对完整的方法论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从事的系统的独立的探索活动是与其掌握的科学结论配合进行的,其方法体系是建立在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基础上的。在问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结论,还要掌握这些结论获得的途径和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思维的独立性和培养创造能力。马列主义认识论是问题教学的主要方法论基础,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的“问题思维理论”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而马赫穆托夫用控制论、信息论描述了问题教学的过程。

根据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反思。同时还提出了问题教学的一般模式。目前的问题教学研究很广泛,形式也各有千秋,

但其操作和实施程序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步骤一: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提出教学问题(也称为课题)后,应围绕教学问题进行重点讲解。通过讲解,使学生了解课题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进入学习状态。

步骤二:教师提出课堂设计和认识性作业,引导学生展开学科认知活动;要求教师围绕课题设计一定的课堂设计和认识性作业,用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和认识活动,了解某些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而概括出其规律,达到在学习活动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步骤三: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写出课题学习总结报告。这一环节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认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对课题的整个解决过程进行回顾,回顾课题解决的思想、方法和策略,总结所学知识,强化学习内容,并阶段性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写出总结报告。

我们吸收了同行的研究成果,针对我们的实际情况,在实践过程中做了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第一:情景的创设不是由教师来完成,而是完全来源于学生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仅仅是对学生提出一些学习和参与的基本要求。第二:教师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然后依据这些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并不一定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即使是程度相似的不同届学生,教学内容依旧有可能变化。也就是说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的依据是学生的预习情况,它必然具有很大的生成性。其本质的改变就是由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化成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题目标

总体目标:

构建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模式,形成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流程。

具体目标: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相辅相成的。我们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地强调接受和掌握,学生学习书本知识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们设想通过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即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主动合作等内涵发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对原有书本知识的质疑和超越。

2.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改变被动的课堂教学现状

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课前,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备课,不知道学生的困难,学生也不知道自己进入课堂的真正目的。这种教学行为致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对知识的思考过程,失去了思维发展及创新的机会。我们设想经过教学实践,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被动状态。学生通过预习,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任务(难点和重点),老师通过批改学生预习报告,知道了学生的困难,知道了学生究竟想在课堂上获得什么,了解学生认识某个问题时的真实思路和想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有目的性地解决学生疑难问题,变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为开放式、诱导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真正的主导作用。

3.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以往的接受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通常是“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同样受到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教师与学生要同时面对某些新事物,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做到在“一桶水”中囊括所有。我们希望通过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督促教师不断地学习,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视野,才能胜任对学生预习问题的有效指导。同时也要求教师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生问题等进行研究,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突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记我的一次维修经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记我的一次维修经历

由于我在大学里专修物理专业,对小家电的维修我是爱不释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个中滋味难于言表,下面就我的一次维修实践来谈谈我的观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我有一台小太阳取暖器,用了一段时间后坏了。天气越来越冷,又到了要烤火取暖的冬季啦。买个新的吧,也要好几十元钱,坏的扔了又感到可惜,能不能对坏的进行维修呢?于是,我找来起子、把取暖器拆开了,映入眼帘的是烧得黑黑的发热管,拿万用表对发热管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发热管烧断了,继续对开关,电路等各部分进行检测,结果正常。至此,该取暖器的故障现象明显:发热管损坏,其他地方都是完好的。如果购买一个同类型的发热管更换上去,故障可以排除,取暖器能够正常工作。

等到周末,我到加工城维修部买了一个梨形发热管,星期一上午我把发热管装好,把里面的接线用电烙铁焊锡加固,为稳妥起见,这时我对取暖器进行加电试验,把开关打到低温,看见发热管有一点亮,打到高温档,变得更亮了,关上开关,拔下插头,确保安全,接着把其他部分按原样装好。

取暖器装好了以后,把电源插头插上市电,把开关拨到低温挡时,灯丝慢慢亮起,温度慢慢升高。把开关拨到高温挡,变得亮多啦,温度升高得快,还有一个开关是控制摇停的,试了一下,都很正常。为了留下一些影像,我还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手机像素不高,请莫见怪!一并附上,以示读者。

 

图一:拆散后的小太阳取暖器,发热管是新买的哦!

 

 图二:新买的梨形发热管

 

 图三:给发热管装上三个夹子

 

 图四:把发热管装在支架上。

 

图五:把支架装到反射罩上

 

 

 

    图六  装上塑料盘

 

    图七   装好后的取暖器

    

  图八   通电测试的取暖器

    也许有人会说,你这人也太节约啦,买个新的多省事,也用不了多少钱啊!我写本文的意思不是仅从钱的角度来考虑,而是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着想。当今世界提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我这也算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吧,花小钱办大事,你说对不?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对维修感兴趣!你听别人说有人无师自通,其实就是有了“兴趣”这个老师嘛,所以我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附件

  • 实践成果.doc     下载
  • 微课.camrec1.mp4     下载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