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曹新华     提交时间:2016-03-09    浏览数:0     

济南的冬天》的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老舍的生平、著作,识记并理解文中重要字词。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班内展示的学习过程,学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描写景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找出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的句子,分析它们的精妙之处。 教学难点: 感知济南冬天的特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北国的冬天凛冽刺骨,江南的冬温暖宜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冬天会有怎样一番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先生曾经在《济南的秋天》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 下面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检查预习     1、  作者简介,请同学读收集到的老舍的相关资料。教师投影老舍的详细资料。重点部分学生齐读。     2、  字词学习,学生读投影中的生字词。如:着落、髻儿、镶上、水藻、贮蓄、澄清等。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  教师配音乐,带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注意听,揣摩语气语调情感。     2、  学生朗读前的指导:朗读课文时,脑海中要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想象的画面要力求清晰完整。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     3、  学生带着投影中的问题,带感情的大声朗读课文。           (1)          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什么?     (2)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哪些景物?     (3)          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理由。     (4)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探究,合作研讨:     (1)          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     (2)          济南冬天的山水各有怎样的特点?     (3)          作者如何描山绘水的?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其妙处何在?     (五)、拓展延伸,开阔思路:     作者为什么能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描绘出如此精美的画面?结合朱自清的《春》谈谈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巩固:     仔细观察自己家乡冬天的景物,倾注你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借鉴本文写法,将家乡冬天最有特色的景物写出来。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三、关注课堂生成,语文课快乐成长。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预设)的演绎舞台,而是根据学生变化的学习需要,成为开放式课堂动态生成的过程。一次讲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清新优美的自然风光,忽然一位同学举手站起来说:“诗人笔下又是鸡又是狗的,脏乱不堪,我觉得毫无美感可言。”下面有人在窃笑,还有的点头表示赞同,看来,由于时代的差异和人生阅历的不足,学生对这样的作品还是有隔膜的。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我灵机一动,顺着的思路说:“是呀,我也有这样的疑问。诗人笔下的景物再平常不过了,可他为什么会觉得如此美好呢?哪位同学可以揣摩一下诗人当时的心境?”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这样的见解老师都没有贸然予以否定,学生说话的欲望顿时被调动起来,思路也被打开了……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时候,教师若能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顺着学生的思路,随机应变,因势利导,则有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教师只有拥有欣赏和包容的情怀,才能创造出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让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翅膀无拘无束地翱翔,只有欣赏和包容,才能使教学机智在诙谐幽默中令人心荡神驰。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新课程呼唤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 主要观点:新课程呼唤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这个“新”并不是指课堂教学的“花样新”,也不是使用“多媒体的新”。它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 真是天随人愿,这几天,我刚刚和同事们争论了“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模块5就给我搭建了这么一个平台。   11月9日——12日,晋中市优质课赛讲在我校举行,借此机会我认真聆听了各位语文老师的参赛课。老师们的课可谓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但我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   新课程呼唤全新的初中语文教学,这个“新”并不是指课堂教学的“花样新”,也不是使用“多媒体的新”。它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教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讲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更好地适应全新的语文教学。那么,在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下,如何上好初中语文课呢?我认为:   一、明确语文课的功能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用我的理解来说,“语”就是“读”,“文”就是写。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读、学会写。放到一篇文章里,“会读会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知道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即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传情达意)。如果“写什么” 体现语文的工具性;“怎么写”则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如我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先让学生从“语”字入手,思考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认识宇宙的特征,树立探究科学的信心和勇气,接着让学生从“文”字入手,探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使我们认识宇宙的,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本文说明的语言,进而培养了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凸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潜心研读,吃透教材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更不能为了自己的所谓“创新”干脆抛开教材。有一位参赛老师在讲《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整节课不让学生读课文,从文本中寻找依据,而是自己展示了两则材料,让学生通过材料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试问那还要语文教材干什么?因此,教师要潜心研读、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算吃透教材呢?我觉得:   首先,教师要把握单元的主题,深刻理解文本内容,明确作者的意图,弄清本次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真正做到知识、能力、情感与思想的和谐统一。   其次,要深刻挖掘语文教材的内涵,教师在明确了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后,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对课程进行分析,哪些内容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有可能激起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教师的研究和思考,充分地解读课程的原始意义,提炼出自己的见解,并把它升华为自己的意义,才称得上“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三、注重过程和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管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教师都要注重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呈现化。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自学、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如一位老师在讲《夏》时,他让学生欣赏夏的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时,先教给学生一些欣赏的方法:   (1)修辞的角度赏析:如比喻、拟人……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准确。   (3)分析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等。   至于什么时候该自主什么时候该合作,这取决于教材的难易,学生能自主完成的就没必要合作。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防止流于形式。   如在这次听课中,一位参赛老师在讲《宇宙里有些什么》时,为了突出过程和方法,整堂课安排了大量的游戏,很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课堂看似趣味不断,然而热闹之余,却看不到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还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本来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非得让学生互相讨论讨论。   四、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一直以来,我觉得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各种形式的培训下,教师素质已经极大提高,然而,四天的听课下来,我蓦然发现,有的老师(还是一些年轻的)居然不会使用课件,甚至传授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如一位参赛老师在讲《苏州园林》时竟然提问学生:本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哪句。我真的很震惊,教师素质亟待提高啊!   传统教学下,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新课程呼唤“全新”的语文教师。一桶水已远远不够,教师要有长流水。我记得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人,适应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和变动的社会中的人的教育”。教师作为教育者要适应知识经济新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就要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接受终身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最后,祝我们所有的老师,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共同进步!为人民的满意而努力!为教育的振兴而努力!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