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5)”——江西省中小学(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
  1. 作业标题:信息技术应用成果截止时间:2016-03-18
  2.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的培训和研修,你一定全面掌握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技巧和策略。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研修成果提交一篇完整的教学设计。

    要求:

    1.内容要包括教学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其中教学过程中要把每一个环节使用的媒体及设计意图写清楚

    2.字数不少于500字。

    3.作业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作业,成绩为“0”分。

  3. 发布者:培训管理专员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

提交者:汤建明     提交时间:2016-03-10    浏览数:0     

课题

新人教版动能定理

作者及工作单位

新建县第二中学  汤建明

教材分析

1.动能定理是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分别学习过了做功和动能的概念。

2. 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学情分析

1.通过课堂讲解,课时训练,课后习题及交流讨论分析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提高训练。

2.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3.学生主要是在过程分析中存在障碍,如合力做功等求解。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理解动能定理,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会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物理定理或规律,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学会获取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实践与拓展,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阅读资料活页,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经历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灵活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阅读资料活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动能定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论证得出定理,使学生对定理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前几节我们学过,当力对一个物体做功的时候一定对应于某种能量形式的变化,例如重力做功对应于重力势能的变化,弹簧弹力做功对应于弹簧弹性势能的变化,本节来探究寻找动能的表达式.在本章“1.追寻守恒量中,已经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大家先猜想一下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问:什么是物体的动能?

提问:物体的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呢?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做得小球撞击木块的实验。

  归纳:物体能够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大,物体的能量就越大,实验中滑块的质量和速度越大,对外做功的本领越大,说明动能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复习引入点题 在复习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增加感性认识。

进行新课

 

 

提问:那么,到底如何定量的来表示动能呢?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问:那么比例系数为多少呢?如何去确定呢?

  设计情景:如图所示,某物体的质量为m,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受到与运动方向相同的恒力F的作用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物体受到的力与加速度什么关系?

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间有什么关系?

F对物体所做的功多大?

结合上述三式你能综合推导得到什么样的式子?

选择学生的答案,投影学生的解答过程,归纳,总结。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①

根据运动学公式: …②

外力F做功:  …………③

①②③得:

思考:外力做功引起了什么量的变化?

  归纳:外力F所做的功等于 ”这个物理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 ”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小球从斜面上滑下:同一小球,高度越高,小球把木块推得越远;同一高度,质量越大,小球把木块推得越远。

学生回答:力对初速度为零的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

学生讨论:找出做功和速度平方变化的定量关系。

 

学生讨论,求解。

学生讨论找出 ”这个特定意义的物理量。

 

深化对前一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让学生感受理论探究的过程,在学生求解的过程中要适度巡视,加以指导。

应用学生的解答过程,肯定学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和喜悦。

在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提问:动能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它是标量还是矢量?

动能是标量,且总为正值,由物体的速率和质量决定,与运动方向无关;

提问:动能的单位?

提问:二战时一位飞行员用手抓住了一颗飞行的子弹,这说明了什么?

提问:上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共同作功,上式是否还成立呢?

讲解:上式具有普遍意义,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二、动能定理

1、表述: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2、公式:

 提问:刚才的推导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并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物体受到变力作用或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定理是否正确呢?

1)合外力做正功,动能增加合外力做负功,动能减少

2)动能定理中的功是合外力做的总功

总功的求法

a、先求合力,再求合力功

b、先求每个力做的功,再求代数和

3)适用范围: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学生回答:动能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和速率决定。

学生讨论:动能是标量。

 

学生回答:动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

学生讨论:子弹相对飞行员的速度很小,相对动能也就很小。

 

 

学生回答:做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学生讨论:可以成立,此时的W应为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

 

 

 

学生讨论:采用微元法,将物体的运动分解成许多小段,在每一小段上物体受到恒力且做匀速运动,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

 

 

 

 

通过问题和实际事例,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横联系,突破教学难点

紧紧扣住探究过程,再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以前所学的思维方法有机结合,突破难点。

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方法,培养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

 

 

 

.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103 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的路程为S5.3×102m时,达到起飞速度v60/s,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k=0.02),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确定研究对象:飞机 分析研究过程:飞机滑跑过程  分析受力:重力、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  分析做功情况:牵引力和阻力做功  分析动能变化:初动能、末动能

 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求解。

 思考:如果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是否可以求解?

教师讲解:上边两种解法分别是:解法一是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的,而解法二是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那么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讨论比较后得到:

解法一采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求解,要假定牵引力是恒力,而实际中牵引力不一定是恒力。

解法二采用动能定理求解,因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用它可以处理牵引力是变力的情况,而且运用动能定理解题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所以用它来处理问题比较方便

引导学生看课本例题2

提问:通过两个例题,你是否可以归纳出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总结步骤

练一练,做一做,想一想

抽查有代表性的解法在实物投

影仪上展示:

解法一:以飞机为研究对象,

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受到重力、

支持力、牵引力和阻力的作用。

解法二:以飞机为研究对象,

它受到重力、支持力、牵引力

和阻力作用,这四个力做的功,

据动能定理得:

代入数据得:F=1.8×104N

 

通过比较,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通过比较,突出动能定理的优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当堂巩固,培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

 

布置作业

《问题与练习》第12345

 

加深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七节 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

2.动能的表达式

3.动能的单位和标矢性

4.例题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2.公式:

3.例题:分析  结论: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书面评价——限时完成

由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引申到初速度不为零的推导,得出动能定理表达式。加深对动能概念及公示的理解,设计巩固练习。

设计绕平面绕中轴转动的摩擦力做功问题

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采用由激发兴趣、师生交流反馈、教师演示、学生参与、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先解决理论与方法。人事问题,学生分组探究,团结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反馈评价、引导、分析,找出学生认知的误区,给予纠正,能有效的达成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

© 2012-2062 中国教师教育网 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12024815号/京ICP证120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