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20-02-14 2020-06-30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有效的教学需要从撰写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撰写时需要关注哪几个问题?请结合所学课程内容,回答问题并且选取一堂课进行教研活动设计,并通过学科年级组设计实施一次主题活动,活动后根据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修改、完善,并反思教学心得,最终提交一篇研修作业。


要求:

1. 字数要求在500字以上;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将为“0”分;

3. 如在实施过程中有照片记录,可上传插入文档内;

4. 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教务管理员

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冯青    所属单位:卅里铺中学    提交时间: 2020-03-13 17:02:41    浏览数( 3 ) 【举报】

1.有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2.有效的教学应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有效互动的过程。3.有效的教学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4.有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有效的教学必须关注学习者对自己以及他人学习的反思。6.有效的教学应使学生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领会蕴含的意味。2.品读课文,拓展学生的思维。3.感受情思,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重点品读课文,通过探究、讨论、归纳、陈述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难点准确领会文中语言蕴含的意味。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想请大家背一首诗《游山西村》,会背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背。(接着,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背诗。)在这首诗中,有这样一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其中“春社”二字,写的是春天人们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也与土地神——“社”有关,这就是《社戏》,唱戏给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们保佑地里的小禾苗健康成长。

  既然有人唱戏,那就有人看戏。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讲的就是“我”和一群小伙伴去看戏时发生的事情。(设计意图:导语由学生熟悉的唐诗《游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课文题《社戏》,既向学生解释了“社”的含义,又使学生感知了与“社”有关的民间活动古已有之。带有神话色彩的民间活动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走进故事,品味语言。主问题: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情?作者是怎样评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说?

  学生活动:

  (一)学生思考,组织语言。(二)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回答):1. 本文主要写了两件事:看戏(包括“去看戏”),偷豆。2. 作者是这样评价的: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三)教师置疑:戏真的是“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吗?豆真的是“鲜香美味,回味无穷”吗?文中是怎么写的?请同学们找到位置,划出能体现作者态度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教师明确:
1. 两个“又”字。表现“我”失望的心情。2. 疲倦、支撑、打呵欠、各管自己谈话、振作精神、破口喃喃的骂、忍耐的等着、吁气、熬不住……(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3. 只觉得戏子的脸都渐渐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渐不明显,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没有什么高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昏昏欲睡的感觉。)4. 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味道一般。)(四)教师设疑:既然如此,作者却在文章最后说,是“好豆”“好戏”。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可以结合《陋室铭》进行解释。)五)学生思考,回答。在《陋室铭》中,作者说室“陋”是因为条件简陋,但由于此屋主人品德高尚,朋友高雅,环境清幽,非常温馨,让作者非常喜欢,所以他认为“陋室不陋”。在本文中,豆原本味道一般,戏也不吸引人,但在看戏回来的时候,一群小伙伴新奇有趣的偷豆经历却让作者觉得无比快乐,认为那真是美好的一天。作者表面上是说“豆好”“戏好”,实际上是说“那时候的那群小伙伴真好”“那时候的偷豆的经历真有趣”。(六)教师归纳点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它们各有所指,强调的内容不一样而已。类似的还有,比如一篇文章,开头说某人是个穷人。后来说他其实不穷(比如他喜欢唱歌,知足,快乐)。那么,文章前面所说的“穷”是指“物质上的”,而后面说的“其实不穷”则是指“精神上的”。两个“穷”字所强调的侧重点不一样。(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分析品味,提高他们准确领会语言意味的能力。通过学生对富有表现力词语的归纳、品味,感知作者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及其好处。)

  三、深入课文,品读赏析。通过刚才的一番品味分析,我们知道了那次看社戏的经历给作者带来了无比的快乐,让他在三十年后还记忆犹新,念念不忘。那么通观全文,那次看社戏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呢?请同学们参照以下句式,用与之相近的若干个短语进行概括,并说明理由。主问题:请参照以下句式,用与之相近的短语概括: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浏览课文,思考并讨论后回答。

  自由的乡间生活

  学生活动:

  (一)学生浏览课文,思考并讨论。
        (二)老师引导学生明确:1. 自由的乡间生活。2. 愉快的看戏之旅。3. 难忘的偷豆经历。4. 珍贵的朋友之谊。5. 优美的水乡夜景。 6. 淳朴的乡风民情。
(三)刚才同学们就“社戏给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记忆”这一问题,总结出了6条“美好的记忆”。接下来,请你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个说法,然后为这一说法陈述理由。(四)学生思考、讨论后开始交流。学生发言可能涉及以下内容,顺序则可能不同。1. 自由的乡间生活学生陈述理由(1)引原文: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2)引原文: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钓虾。(3)引原文: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4)概括:“我”可以在没有大人照看的情况下,夜晚和一群少年一起,划船去赵庄看社戏。教师引导:联想延伸: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这两篇文章,可以看到,自由的乡间生活对幼时的鲁迅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显得格外珍贵,格外美好。 教师强调:联想延伸,是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2. 愉快的看戏之旅学生陈述理由:(1)作者在写自己获准去赵庄看戏时,有一句心理描写是这样写的: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2)夏夜行船这段文字写得特别美。根据“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反推过来,优美的景色也映衬了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愉快的
 (3)从文章末尾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一句可以得知,那夜的看戏之旅肯定是愉快的。教师点拨:(1)“我”的看戏之旅的“愉快”是经过作者特别强化了的。看戏的过程大家都知道,但看戏之前的一段文字往往容易被忽略。试想,如果将看戏以前的文字改成“就在我十一二岁的这一年,晚上我和朋友们去赵庄看社戏。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这样好不好?(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不好。这样写失之于平淡,且不能很好地支撑文末作者的“感慨与怀念”之情。我们用简要的文字描述看戏之前的情节,如下所示:看看等到了↑——真可惜——今天就算了——我急得要哭↓——双喜提议↑——外祖母担心↓——双喜打包票——不再驳回↑可以看到:作者将看戏前奏写得一波三折,情节三起两落。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去赵庄看戏是“我”和朋友们经过极大的努力争取到的,外祖母和母亲的准许使我看戏的愿望终于达成,所以“我”心里才会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到异常地兴奋和愉快。(3)这种愉快,作者在随后的叙述和描写中,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来表现。一起找一找。一哄的出了门。(动作描写)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对比,心理描写)我们已经点开船(动作描写)有说笑的,有嚷的(动作描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夸张)这些词句充分表现了“我”当时的愉快心情,这种愉快和后文偷豆的经历一起,支撑起了文末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感慨与怀念”之情,水到渠成,自然妥帖。3. 难忘的偷豆经历

  学生陈述理由:(1)这是迅哥儿从未有过的经历,头一次,新鲜刺激,所以难忘。(2)从文章末尾作者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句可以得知,作者对这次偷豆经历很难忘。(3)作者人到中年,还能记得少年时代偷豆的往事,可见偷豆经历让人难忘。4. 珍贵的朋友之谊

  学生陈述理由:

  (1)我去平桥村时,孩子们伴我来游戏。(2)平时嘻笑打闹,一起玩耍,无拘无束。(3)见我不能去看戏,双喜同情我,极力想办法,最终说服母亲和祖母,同意我去看戏。
(4)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5)桂生为我买豆浆。

  教师点拨:

  少年时期的鲁迅,和这群伙伴在玩耍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鲁迅先生也十分珍视这份友情,无论是从这篇文章,还是从我们小学时学的《少年闰土》中,都可以看出鲁迅对珍贵的朋友之谊的怀念。(再一次联想延伸)

  5. 优美的水乡夜景。学生陈述理由:两处对水乡夜景的描写都很美。

  教师引导:(1)朗读。(2)请你谈谈这两处景物描写有何特色?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1)运用多感官描写,通过嗅觉、触觉、视觉、听觉,生动细致地表现了水乡夜色之美,渲染了作者愉快的心情。(2)以动写静,巧用错觉,给人一定的空间之感。(类似的还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描写生动形象。

  6. 淳朴的乡风民情
            学生陈述理由:(1)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2)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3)孩子们陪我一起到赵庄看戏。(4)对于偷豆,大人们都理解、包容孩子好玩、淘气的天性,并不责骂。(5)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很善良。比如双喜的热心,阿发的无私,八公公的宽容,六一公公的乐于分享,都体现了“淳朴的乡风民情”。

  教师小结:在《社戏》这篇课文中,作者描画了一副美丽动人的平桥村生活图景,这里有美好的景,美好的事,美好的人。对作者来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美好的人。没有美好的人,再好的景和事也会黯然失色。所以有人说《社戏》之美,美就美在“纯美的人情”,是十分有道理的。(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文本,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赏析。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整齐划一的句式概括表达意思的能力和习惯;启发学生思维,深入理解文本。)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师可以在不同的探究内容中,适时进行各有侧重的知识渗透,而不是一味地寻找归纳。比如在探讨“自由的乡间生活”这一内容时,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自由”给少年鲁迅带来的快乐,方法是联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这两篇文章,领会自由的乡间生活对幼时的鲁迅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显得格外珍贵、美好,并使学生领悟到“联想延伸”是阅读文章,读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再比如,“愉快的看戏之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看戏的情节一波三折;“优美的水乡夜景”,我侧重于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多种写法的综合运用;“淳朴的乡风民情”,我侧重于让学生体会本文的“纯美的人情”。这些侧重点的实施使得本节课内容丰富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四、感受情思,品知主旨主问题:刚才我们归纳了社戏给作者留下了6个“美好的记忆”。现在请大家结合以上6个“美好的记忆”,思考并回答:作者表达这些“美好”仅仅是为了给我们读者呈现这个故事和其中的美好吗? 高明的作家往往擅长通过一个物品、一段经历、一种现象寄托一份情感,表达一份愿望。你觉得鲁迅先生是否也是这样高明的作家呢?
学生活动:(一)学生思考、组织语言。(二)学生回答,教师明确:鲁迅先生很高明,在文章中,他通过对这段经历的回忆,(1)表达了他对童年往事的怀念。(2)表达了他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乡间生活的向往。(3)表达了他对故人、故土的热爱与眷恋。(4)表达了他对纯美人情的渴望与追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讨论交流,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思,领会文章主旨。)
五、结语
            由此可见,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情思可谓厚重而深沉。那么,这么多厚重而深沉的感情都是因什么而起呢?(学生回答,教师明确:)社戏。正是因为有了社戏,作者才有了省亲,看戏,偷豆等等经历,才会因此而产生这么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仅仅是社戏,还有春节,还有端午,还有中秋,这些活动,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不磨灭的情感波澜,一生不能放下!像这样的活动,我们称它为什么呢?(学生答:民俗)对,这就是民俗,这就是民俗的魅力!下课!
      (设计意图:教师在结语中引导学生简单感知“民俗”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对于中国人的价值与意义,使学生对我国民俗活动产生亲近、认同与热爱之情。)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0-06-30 09:33:26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