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19-12-10 — 2020-04-15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通过本次培训网络课程的学习收获与所得,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与实践,撰写并提交一份教学设计,重点可体现经过此次培训后可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之处,做到有所创新、有所提高。
作业要求:
1. 题目自拟,字数要求:不少于600字。
2.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 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项目组
提交者:学员张国桥 所属单位:恩阳中学 提交时间: 2020-04-13 10:53:17 浏览数( 0 ) 【举报】
研修作业
《拿来主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并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2.能力目标: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理解鲁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同时为振兴中华文化发挥自我的一份力量。
【学习重点】掌握文本所表现的内容,并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学习难点】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案】
1.简介作者及本文背景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怀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2.关于驳论文
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 点。“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 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 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学习驳论文,首先要学会识别谬论,能够看出它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学习作者准确抓住批驳的“ 突破口”的方法。另外还应明确,作者不论是驳论据还是驳论证,其目的都是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或论证站不住脚,论点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课堂探究案】
(一)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1.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全文分三个部分:
(二)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4.小结:
【课堂巩固案】
接受·接收
二者都有收受、接纳的意思。“接受”表示接纳、收受,它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接收”的对象一般是具体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财物、机关、企业或信息等。“接受”可以带动词宾语,“接收”则不行。
例句:①记者今天从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据不完全统计,各级民政部门________捐款21亿元,各类衣物5 350多万件,为帮助城乡困难群众和受灾群众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我们只有________这次的沉痛教训,以后才有可能避免犯类似的错误。
评语时间 :2020-04-13 17: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