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心得 > 正文

师生共建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研究报告

  发布者:徐春花    所属单位: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北坡幼儿园    发布时间:2020-04-01    浏览数( -) 【举报】

未来的社会要求我们把儿童培养成为“不同的个体”,而这些“不同的个体”应该懂得如何去聆听,去尊重和承认他人的观点,甚至包括与自己相反的观点;能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能通过更为复杂的方式和途径去解释和理解世界。从这样的角度去思考,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无法完全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师生共同构建具有个别化的区域活动就变得尤为重要,由此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说,区域活动不应被看成是遵循纲要而实施的计划,而应是师生一起深入未知世界的活动。他们共同体验、探索、操作和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去诠释经验,发现意义,建构主体。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应该摒弃成人中心论,更多的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那么教师在共构的每一步过程中在都在做着什么,怎样做着?教师的作用是什么?是怎样支持幼儿推动共构的呢?

1观察与倾听

“观察与倾听”在共构活动中非常重要。包括对幼儿行为的观察,言语的倾听,以及这些言语和行为所包含的意义的解读。这个过程,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从而更好的为儿童提供各种机会;这个过程,能帮助教师判断什么时候是学习的关键时刻,适时适度地介入和参与儿童的活动。

(1)核心技巧

“观察与倾听”的核心技巧是“尊重与欣赏”。“尊重与欣赏”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对儿童的态度。它包含了这样的思想:让孩子说,让孩子做,让孩子错。它向孩子传递着被关注和被重视的信息。使幼儿获得来自内心的喜悦,产生成就感,积极的愉快的投入到活动中。

案例(马路):

在一次关于《马路》共建活动中,一组孩子们正在搭建道路,一会他们中一个孩子将已经搭好的路全拆掉,一旁的老师着急地对当班的老师说:“赶快去管管。”而当班的老师却没有着急,她走到孩子身边,轻轻的问道:“为什么这样做呢?”孩子们认真的说:“这个路大车走不了,我的大车都从路上掉下去了,我们要把路变宽一些。”老师问:“能不能在原来道路的基础上把路变宽?”孩子们指着充当“路墩”的盒子说:“不能,这个太窄了,放不下两块板子。”听了孩子的话,老师暗暗地庆幸没有因为自己的经验而进行简单的处理,斥责孩子,伤害孩子的感情,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询问孩子这样做的理由,让我们看到了表面现象下幼儿的真实想法。

(2观察重点:

“观察与倾听”重点是“兴趣与需要”。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人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幼儿的活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内在的兴趣需要,它是幼儿探索的原动力,能有效的激起儿童学习的动力。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是活动的基点。由于共构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其在区域活动中随时随地都存在着发生的可能。而共构活动多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获得内容,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需要呢?

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幼儿总是自由自在的表现着自我。有时他们会明白的告诉教师自己的愿望:想做什么?有什么问题?发现了什么?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自己都不能说明的情况下表现着自己的兴趣或者需要:有时是问题与见闻的闲聊,有时是经验和问题讨论,有时仅仅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此时的幼儿就像一个开放的素材库,里面陈列着品种不一功能不同的大小的素材。这时的教师作用就是通过观察与倾听打开这个资源丰富的素材库,找到真正的“幼儿的兴趣”的素材引发活动。

在共构中我们发现兴趣有很多外显的特征如:①对有兴趣的事孩子会争论,②会长时间的专注,③会反复的摆弄琢磨。只要认真观察倾听就会发现孩子的兴趣。

同时我们还发现:幼儿的需要往往会通过一些典型的行为表现出来。如:在一个年龄段或一个活动中,儿童会表现出来的一些具有共性的行为,这些共性的行为实质反映了孩子在某一阶段的需要,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行为,共构一些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

案例(塞洞洞):

小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小朋友将一些细小的玩具如弹珠,雪花片,小积木等,悄悄地往床缝、门缝里塞。从细小的缝塞东西是孩子辨认大小,体会物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学习的方式,这时一般的说理和劝解通常都是无效的。教师抓住这一典型行为设计了多种游戏材料,如开口大小不同的瓶子和盒子,提供大小不同的各种豆类,几何图形的积木和有着不同图形开口的盒子,或者薄薄的卡片塞到小缝隙中,这些操作既满足了孩子填塞的兴趣,又在玩耍中学会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共构的材料活动使孩子无意识的行为有了延伸发展,促进了其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2分析与判断

“分析与判断”首先是通过分析确定活动开展的要素,能否共构,有没有共构的价值。其次是判断活动的形态,确定以最佳的方式共构。如:判断哪些兴趣是可持续发展的,哪些兴趣是短暂的;哪些兴趣是适合集体研究的,哪些兴趣是适合个别研究的;哪些兴趣是适合以网络图的形式进行研究的,哪些兴趣是适合以个别点的形式研究的。

一般来说:可操作性强的,可利用资源丰富的活动适合于区域活动呈现。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幼儿产生较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兴趣。可操作性可以从活动内容中幼儿可动手的部份,也就是“玩”的部分是不是多来判断。如当幼儿提出“石头”的主题,可以预想到孩子可以画石头,玩打火石,作实验等。幼儿玩的部分越多,说明操作性越强。可利用资源丰富,可说明它距离孩子的生活很近。这样就便于直接感知,也便于将经验运用。可利用资源包括:图片、文字、音像资料,实物、标本、玩具等。如有趣的石头,可利用资源就很多:到处都有实物石头,石制品,而且可以参观地质学院博物馆等等。

3支持与引导

支持与引导”在共构中意味着推动,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所在!在活动中教师究竟要从哪几方面来支持幼儿呢?我们认为:①要支持幼儿的思考过程,②要支持幼儿的操作过程,③要支持幼儿的经验获得,④要支持幼儿的情感体验。具体策略如下:

(1)、适时:

共构活动中的“适时”的指导是把握时机的问题。以退出活动和介入活动为例:

我们所谓的退出活动并不是消极等待,这种退出不是不管,是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来判断是让孩子自己解决还是提供帮助。适时的退出,不仅不会干扰孩子的活动,对孩子而言更是一种有效的支持。

(2)、适宜:

共构活动中的“适宜”的指导是指导方法的问题。“适宜的方式”是针对幼儿的学习特点而言的。要做到方法适宜,很多时候需要教师在活动中不断进行换位思考,不断的追问自己:是否看见了孩子的行为?是否体验到孩子的感觉?是否知道孩子在观察什么?成人的惯性思维是否阻碍了我……唯其如此才能提炼出真正适宜的方法

3)、有效:

有效的支持和引导是指教师在密切关注儿童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随时根据活动需要对活动予以调控、指导,其主要内容是支持和引导儿童的自主创造、主动探索。

1、环境支持:

“环境支持”既寻找、创设及利用环境资源,为幼儿创造发现问题的情境,提供学习性,探究性环境,在环境中展开研究。环境创设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在过程中即时的。当教师发现幼儿有需要,或者产生了新的探索点时,应随时创设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以使幼儿的探索持续、深入。

2、优化对话:

优化对话的前提是能分析出现在幼儿面前的最真实的问题,和所需要的支持。如:在共构活动中经常会观察到幼儿出现畏难情绪,这时可以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进行鼓励引导。对话也是教师与儿童交流、互动的有效形式。优化对话的过程更是让对话优质的过程。它能开启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支持幼儿情感体验。

3分享、交流。

分享、交流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幼儿回忆当时情景,支持幼儿的经验获得。分享与交流不仅局限于幼儿的言语作品。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明白知道一个问题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过程中的努力、信心、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提出新的问题更有价值。


研修心得

最新研修心得

热评研修心得

热门研修心得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