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第三次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三次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20-01-25 2020-02-29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各位老师,项目自2019年10月10日正式开始,截止目前已顺利开展三个半月的时间。相信老师们经过线上平台课程的学习、名师示范课例的观摩;线下坊主老师以及学科专家的示范引领,经过深度打磨的“初建课”一定更加优秀,第三次研修作业要求每位学员上传一节“重建课”。

    第三次研修作业要求:提交一节“重建课”。

    提交内容:教学设计、课件、PPT、课堂实录(片断)等;(备注:课堂实录非必提交项)

    提交格式:在“第三次研修作业”处提交,标题需设置为【重建课】+姓名/项目县/学校。例:【重建课】张三潢川县一小

    分数说明:提交得5分,被批阅为“优秀”加5分,被批阅为“良好”加3分,被批阅为“合格”加1分,被批阅为“不合格”不加分,未提交不得分。满分10分。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三次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马中友    所属单位:固始县武庙镇小学、幼儿园    提交时间: 2020-02-12 11:13:59    浏览数( 0 ) 【举报】

如何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享受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不但教人读书识字,走入知识殿堂,而且在不断培养一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审美和品位。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就像一泓甘洌的清泉,她能点亮学生的眼睛,净化他们的心灵。

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普遍存在阅读没有兴趣,没有目的,没有计划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明白的词语乱猜阅读一目十行,只重兴趣,不重收获缺乏好的读书方法的指导阅读姿势不正确,不注意用眼卫生,不爱护书籍等这些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激起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呢?我认为,这需要经过一个过程首先,激发兴趣,让他们从被迫无奈的“要我学”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其次,授之以渔,让他们从浑浑噩噩的死记硬背到快乐得法的“我会学”;最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从被动接受的“学”到大胆创新的“我要说”。
    一、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日益增强,思想活跃而敏感,富于想象力。因此,初中阶段是进行文学能力培养的绝佳时机。语文教学要获得成功,“第一部”就必须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具体策略如下。
    1利用媒体,激发动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跃学生情绪,创设愉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教师首先应该抓住导入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如故事导入、诗词导入、情境导入等。教师应选准导入语的突破口,充分使用多媒体材料,增加教学趣味,加深学生对具体知识的记忆,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和积极参与的热情。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主动地投入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名著推介与阅读《水浒》专题中,先播放一首《好汉歌》,欢快激情的节奏很快引起同学们讨论的热情,然后立即抛出问题:你觉得怎样的人算好汉?你最喜欢《水浒》里面的哪位好汉?从而“自然”地进入新课教学。

2、创设情境,提升乐趣。

古语有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志者,感情也,作为学生,没有感情或求知欲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的,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运用情境教学,而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本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语文课必须采用互动的情景式教学,以“文章情”为基调,以“教师情”诱发“学生情”,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如教《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皇帝的新装》《月迹》等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课文改编为课本剧,分角色表演,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变色龙》一文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分角色演绎了这篇文章。小谦扮演的“奥楚蔑洛夫”穿着一件崭新的军大衣,趾高气扬大摇大摆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阿太扮演的捧着筛子的跟班“巡警”,人群中忽然爆发了一个人的惨叫声,之后大家便看到举着“鲜血淋淋”的手指的“赫留金”。“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啊?”——装腔作势的“奥楚蔑洛夫”惟妙惟肖的表演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也引来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课本剧的表演在整节课中只占了15分钟,就是这15分钟给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趣味盎然的精神状态,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了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尤其是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表演,让学生受到形象化的感染,既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在人物形象的评论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兴趣,形成了良好认知。“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文章的内容提供了情景教学的有利条件,教师应有情景意识,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激发兴趣。学生置身其间,感知课文内容,品味学习成功的愉悦,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从“我要学”到“我会学”
    学生“要学”了,那就要变“我要学”为“我会学”。“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在这个环节中,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
    1铺设桥梁,掌握方法。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预习习惯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语文课,我不再枯燥地讲学习语文的目的、意义,不再生硬地提规定、要求,而是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寻找正反典型事例开展师生自由漫谈。我们一起谈论了标点出错造成的后果,写错别字闹出的笑话,书写潦草造成的误会。同时,也介绍了基本的圈画勾点的方法,如何拿到一篇陌生课文的时候,通过自读给这篇文章做简单的注解。我展示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帖,讲述了这位“书圣”苦练的经历,还讲述了“字如其人”、“文如其人”的观点,讲了“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佳话。我对学生说,古今中外,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诗人、文学家、外交家、思想家,他们大多出生于穷乡僻壤,现在只要我们打好基础,勤学苦练,那么若干年后,我们中一定会出现作家、诗人、新闻记者……我知道在学生的内心一定是涌起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学好语文的情思。当一颗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只要适时耕耘,它就一定会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之后的课上,每次遇到一种全新文体,比如说明文、议论文、小说等专题时,我都会先简单讲述此类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然后让学生尝试用这些技巧在课文中进行分析理解。同学们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的放矢,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阅读能力,课外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2接通比较,学会迁移。
    接通比较艺术是我在一堂公开课上得到的启示。学生阶段学到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有时候可以从一篇学习作品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让它们作为一个接通比较艺术的资源,从而让学生学会迁移拓展,提高语文水平。例如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出师表》的价值及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可以将《出师表》与部分诗词接通。如接通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可见《出师表》不但有政治价值,还有文学价值。同时,还可以接通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蜀相》“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由诗圣怀念崇敬诸葛孔明,可见英雄壮志未酬的遗恨,从而更深刻地领略其辅佐两朝的赤诚。再者,还可以把《出师表》与明代罗贯中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接通,让学生深深感到诸葛孔明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智慧的化身。经过这样的拓展迁移,学生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的时候,记忆力增强,不再仅仅拘泥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是更深刻地体会诸葛亮的拳拳之心。
    三、从“我会听”到“我要说”
    真正的语文阅读和欣赏是见仁见智、极富个性的心理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给了语文老师一个全新的定位,那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把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把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表达出来,即语文学习“第三部”——“我要说”。
    1评价激励,让生敢说。
    课堂评价是课堂语文欣赏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充分关注。教师在课上对于学生“我要说”的表扬或批评、肯定或否定,具有强大的导向和激励功能。感受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学生对所文学作品的感悟也有所不同,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正如马克·吐温所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文章展开“自由”的联想,自信地表述自己对文中人物乃至观点的“独立感受”与“独到见解”。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获得进取的力量,即“我要说”的勇气。如在学习《与朱元思书》时,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游鱼细石’一句中的‘细’写错了,应该是这个‘戏’字。”应该说这个学生的阅读已达到探究性阅读的阶段,他发现了问题,我不失时机地加以启发诱导,要求同学们把“游鱼细石”与“游鱼戏石”放在一起阅读比较,再集体讨论,最终形成两种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这里侧重写水清,为突出清的特点,应该用“细”字,另一部分学生则赞同用“戏”,认为这样更显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对于这两种观点,我都予以赞同,特别是对提出疑问的学生给予表扬,从此课堂上的一些“不同”的声音更多了,讨论的氛围更浓烈了。
    2巧设话题,让生爱说。
    “话不投机半句多”。一个好的话题,正“投”学生说话之“机”,也就开启了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选择恰当的话题,是激发学生说的关键。如果精选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并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爱好,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就能让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活动中发挥特长。教师首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好材料和话题,做到难易适度,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情不自禁地侃侃而说。例如在一次话题作文的训练中,我提出“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它具体化。有学生提出将追求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但是立即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地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于是,课堂内外充满了思辨的气息,活跃了课堂气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美好的语文课,像一轮冉冉的旭日,散发着温暖而永恒的光芒。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愿意付出全部的身心,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的欣赏体验,引导学生们走进文学的殿堂,在感受文学魅力的过程中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情操的时代新人。

 


附件

老师评语

第三次研修作业

最新第三次研修作业

推荐第三次研修作业

热门第三次研修作业

热评第三次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