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第三次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三次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20-01-25 2020-02-29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各位老师,项目自2019年10月10日正式开始,截止目前已顺利开展三个半月的时间。相信老师们经过线上平台课程的学习、名师示范课例的观摩;线下坊主老师以及学科专家的示范引领,经过深度打磨的“初建课”一定更加优秀,第三次研修作业要求每位学员上传一节“重建课”。

    第三次研修作业要求:提交一节“重建课”。

    提交内容:教学设计、课件、PPT、课堂实录(片断)等;(备注:课堂实录非必提交项)

    提交格式:在“第三次研修作业”处提交,标题需设置为【重建课】+姓名/项目县/学校。例:【重建课】张三潢川县一小

    分数说明:提交得5分,被批阅为“优秀”加5分,被批阅为“良好”加3分,被批阅为“合格”加1分,被批阅为“不合格”不加分,未提交不得分。满分10分。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三次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姜平    所属单位:固始县分水一中    提交时间: 2020-02-04 17:23:28    浏览数( 2 ) 【举报】

【重建课】姜平分水一中

马说教学设计

一、理解“说”这种文体




师:我们之前学过一篇课文,名字叫《爱莲说》,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叫《马说》,以后我们还会学习新的课文《师说》《捕蛇者说》,这说明“说”是一种——




生:文体。




师:请自由背诵《爱莲说》,浏览课文《马说》,猜测“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生: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师:所以从题目可知,这篇文章的内容是有关“马”的观点看法。






二、读课文,理解中心论点




师:自由朗诵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千里马总是被埋没




师:为什么千里马会被埋没?




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师:哦,看来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对于千里马来说,吃不饱就会怎么样,请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翻译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师重点关注“见”“且”“常马”等词)




师:那么它们为何会食不饱?




生: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师:(师正音“食马者”的“食”,并解释)是喂养马的人太吝啬了吗?




生:不是,因为千里马吃得很多,但是喂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要吃很多。




师:哪个词语表示千里马吃得很多?




生:“尽”说明可以吃完,“石”是量词,说明吃的数量之多。(师正音“石”)




师:看来是“食马者”的无知导致千里里的被埋没。可“食马者”的无知仅仅体现在没让它吃饱这一个方面吗?请在全文中找。




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师:听起来你读得很有节奏,因为它运用了一种什么修辞——




生:排比。




师:虽是排比,但这3个句子的主语一样吗?




生:不一样“策之、食之”的主语是“食马者”,“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


(师让学生翻译整个句子)




师:“食马者食之不能尽其材”,结果导致“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那么你们能不能补充出来当“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时,结果会导致“千里马                                                                               ”,当“千里马鸣之,食马者不能通其意时“,它会                                                     。




生:略




师:从同学们的补充来看,作者虽然只详写了一个方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千里马在无知的“食马者”手里还会遭受怎样残酷的待遇。






三、深入理解、辩证分析作者的观点




师:所以,千里马如果不被埋没需要怎样的条件?




生:需要能够从普通马中识别出千里马的“喂马者”——伯乐。




师:所以“世有伯乐——




生:然后有千里马。




师:但问题是“千里马常有,而——




生:伯乐不常有。




师:有的几乎都是些无知的“食马者”。所以,大多数千里马的埋没是必然的了。显然,作者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感叹“世上大多数千里都被埋没了”,而是想——




生:以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自己空有一身才志,却得不到重用的愤懑。




师:作者写人才,却以马为喻,何也?




生:作者不只表达的是个人的愤愤,人才得不到重用,是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发生的事情,这个主题是很宏大的,若直接写人,三言两语是难以说清楚的,以马为喻,不仅简洁,将主题框定在整个故事之中,使故事带有寓言的性质,成为穿越千年的经典。




师: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是比喻论证。那么请同学们讨论:从课文中我们知道:“千里马”的发现只能依赖于伯乐的识别,“千里马”才能的施展只能依赖于“食马者”给足够的食物。那么贤才的发现是否也只能依赖于明主的识别,贤才的抱负要实现是否只能依赖于明主给足够的权利待遇?






四、语言品味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前一句说明“伯乐的有无”是“千里马有无”的前提,那么“伯乐既然不常有”,为何“千里马”还“常有”呢?




生:“然后有千里马”的“有”,是“发现”之意,这里的“千里马”指被世人发现的千里马;“千里马常有”的“有”是“存在”之意,世界上客观存在着许多千里马。这看似矛盾的两句话的确包含了深刻的矛盾:还有大量的千里马未被发现。




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按照逻辑,下一句应是“故虽有名马,常不被世人知晓也”,而原文中却是“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请你说说原文这样写的理由。




生:将千里马的遭遇写得详细、更悲惨,更极端。按说即使被当做了普通的马,也可能遇到普通身份的主人,而现在作者却让它落入了身份极端低下的奴仆之手,受尽屈辱;按说普通的马也可能死于路途之中,而作者却让它和别的马一同凄惨地死在马槽边。这显然是作者故意在走极端,而走极端的背后却是作者压抑不住的愤愤不平之意。




师: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一内容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生:描写。将“食马者”在“千里马”无法进行交流的情形写到极致,让“食马者”在“千里马”面前完全暴露出它的愚昧专横,同时也暗含了“千里马”的无奈和悲愤。同时,议论中穿插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师:文中多处运用到“也”这个语气词,请你以每段结尾的“也”字为例,具体分析它的不同用法。




生:第一段结尾的“也”表现作者为“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感到无限痛惜;第二段结尾的“也”表示反诘,作者对“食马者”的愤怒、谴责之情达到高潮;第三段的“也”字收束全文,既饱含了作者的痛切之感,也饱含了对“食马者”的深刻讽刺。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0-02-10 17:08:49

第三次研修作业

最新第三次研修作业

推荐第三次研修作业

热门第三次研修作业

热评第三次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