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第三次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第三次研修作业 作业周期 : 2020-01-25 2020-02-29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各位老师,项目自2019年10月10日正式开始,截止目前已顺利开展三个半月的时间。相信老师们经过线上平台课程的学习、名师示范课例的观摩;线下坊主老师以及学科专家的示范引领,经过深度打磨的“初建课”一定更加优秀,第三次研修作业要求每位学员上传一节“重建课”。

    第三次研修作业要求:提交一节“重建课”。

    提交内容:教学设计、课件、PPT、课堂实录(片断)等;(备注:课堂实录非必提交项)

    提交格式:在“第三次研修作业”处提交,标题需设置为【重建课】+姓名/项目县/学校。例:【重建课】张三潢川县一小

    分数说明:提交得5分,被批阅为“优秀”加5分,被批阅为“良好”加3分,被批阅为“合格”加1分,被批阅为“不合格”不加分,未提交不得分。满分10分。


发布者:项目管理员

第三次研修作业

提交者:学员许昕冉    所属单位:固始县三河一中    提交时间: 2020-02-04 12:22:35    浏览数( 2 ) 【推荐】 【举报】

【重建课】许昕冉固始县三河一中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训练默读文章和概括课文要点的能力。

2.了解本文借用诗歌增强说明效果的特点,掌握运用拟人、打比方等形象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重点)

5.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其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难点)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激趣法。

2.提纲阅读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著名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腐蚀(shí) 浑浊(zhuó)  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

    粗糙(cāo) 龟裂(jūn)   刨刮(bào) 楔形文字(xiē)

   (2)理解词语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历时久远。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

   山麓:山脚。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刨刮:刮平。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3)走进作者

    陶世龙,四川安岳人,科普作家。1948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学习,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时间的脚印》为题目的妙处?

  明确:时间有脚印,可见这个标题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根据预习,我们知道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指时间的记录,将石头对时间的记录说成是时间的脚印,可见标题还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一来,既使文章充满想象,增加了吸引力,又使得枯燥的科普说理变得生动有趣。

(2).文章引用高士奇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引用高士奇的话开头,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  

 (3).梳理层次

   ①.跳读,写标题

   课件出示4个小标题:“时间漫谈”“石头的毁灭与新生”“石头上的故事”“读懂记录,造福人类”。教师引导:它们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这些段落的开头,作为小标题。

   ②.寻读,说过渡

   课文中有些段落只有一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说说它们各自启了哪些内容。该怎么说呢?可以这样说:“......是过渡段,它表明......”。如:第五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呢”是过渡段,它表明下面将要介绍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③.扫读,讲故事

    这篇文章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请你扫读课文中间部分,讲述一个岩石的故事。如:如果砾岩中包含着从前的鹅卵石,这说明了岩石生成的地方是当时陆地的边缘。

④.明确层次

 第一部分(1-4):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层与层之间的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

(三)深层阅读,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⑴.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

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总起段)

⑵.岩石从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研读8至18段,用笔勾画出其中的重要环节,同位讨论。

明确: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强调: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

⑶.  仔细阅读22-29段,找出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明确:①岩石记录了地壳的活动;②岩石记录了气候的变化;③岩石记录了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岩石记录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岩石记录了自然界某些转瞬即逝的活动。(小结:普普通通的岩石上,竟有着如此丰富的历史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

⑷.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岩石有了新的认识,然而了解这些内容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教师朗读最后一段。)

明确: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小结: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探究

本文抓住事物的特征,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阐释事理。从文中找出一处运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阐述该句中说明方法的作用。例如:

⑴.课文在说明岩石遭受各方面的“攻击”和岩石保存了更多的历史痕迹时,都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⑵.课文中在说明风对岩石的破坏时,把刮风沙比作“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生动形象。

3.品味说明语言

 ⑴.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明确:将冰河的移动比喻成铁扫帚扫过地面,足见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巨大,体现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特点。

 ⑵.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

   明确:“根据计算”“大约”都表示推断,不确定。对岩石的年龄,科学方法再精确也毕竟是推测而不能确知,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及语言的准确、严密。

 ⑶.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明确:“躺”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岩石存在的情形,与“平卧”呼应,且形象生动。

(4).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从修辞角度)

   明确: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开始了旅行”也是拟人化的描述,生动形象,表现了“狂风”“洪水”“冰河”势不可挡的威力。

(四).回归整体,把握中心

本文通过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以及认识这一功能所具

有的重要意义,说明了自然界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改变着,人类社会也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具有探索精神,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五).拓展延伸

     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一块看似普通的岩石,就能记下时间的痕迹,保存历史的记录。可以说,岩石是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是大自然的语言。

岩石还可以比作什么?请你用“岩石是......”的句式仿写两个句子。

(六)作业布置

  1.课下交流收集到的名言警句。

  2.完成本课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8. 时间的脚印

                                                   时间脚印    毁灭和新生

                                                   岩石记录    保存历史痕迹     

                           

  

                       





附件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20-02-10 17:08:15

第三次研修作业

最新第三次研修作业

推荐第三次研修作业

热门第三次研修作业

热评第三次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