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例研修资源 > 正文

《背影》教学设计

  发布者:侯慧丽    所属单位:固始县泉河一中    发布时间:2020-01-04    浏览数( -) 【举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的内容。
2、采用多角度的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品味朴实的语言。
    3、学习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立意及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4、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文章以“背影”为题,因为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点名作者的写作角度和抒情出发点,简洁、概括性强。
3、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在大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持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200多万字。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4、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5、学习生字:
差使(chāi)        奔丧(bēn)       狼藉(jí)       簌簌(sù)
蹒跚(pán shān)    踌躇(chóu chú)  颓唐(tuí)      琐屑(xiè)
6、理解生词。
7、学生默读课文。
三、指导朗读,探究思考:
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感情,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
明确:“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
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四、教师小结:
作者用倒叙方式,记叙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现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支父爱的颂歌。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复习导语:
1、听写生字词。
2、默读课文,、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2)、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指名读课文。
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提到“背影”的句子
“我”当时的的情绪或反应
运用的表达方式
作用




3、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
在哪里流泪
具体描写流泪的句子
流泪的原因
泪中包含的情感




三、小组讨论后,明确:
(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提到“背影”的句子
“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
运用的表达方式
作用

我最不能……背影。
最不能忘记
记叙
开篇点题;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怀念;“最”字突出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回忆。

我看见他戴着……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肖像、动作描写
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点明全文中心

等他的背影……找不着了
我的眼泪又来了
记叙
表现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深化主题

又看见那……背影。
在晶莹的泪光中
记叙,回忆中重现
从儿子疼惜、怀念父亲的角度反衬父爱的力量,进一步深化主题

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
(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泪。
在哪里流泪
具体描写流泪的句子
流泪的原因
泪中包含的情感

徐州
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为家庭的不幸变故
悲哀

浦口
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被父爱所感动
感动、悔恨、理解

浦口
我的眼泪又来了
为父亲的离开
感激、不舍

北京
在晶莹的泪光中
对父亲的理解、疼惜、怀念
思念

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明确: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五、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六、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检查字词。   2、课文内容回顾。
二、导入新课内容:
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可朱自清先生却另辟蹊径,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父亲的背影,同样取得了感人的艺术效果。那么,作者所描写的背影是在什么境况下的一个背影呢?它为什么能那样感人呢?让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
三、课文分析:
1、我们已经知道了全文共有四次提到了“背影”,那么文章开头所说的“最不能忘记”的“背影”是指哪一次?(就是第6小节中所写的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也是作者描写得最详细的一次“背影”。)
这次“背影”为何会给“我”留下最难忘的印象?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请一学生用饱含感情的语气读第三次提到“背影”的句段)
明确:作者从穿着、行动两方面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具体描写。写穿着,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写行动,选用了“探”、“攀”、“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词,抓住了父亲年事已高、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所以这个“背影”给“我”留下了最难忘的印象,这“背影”中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也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2、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章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如:
(1)、父亲说:“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作为全家顶梁柱的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无疑是沉重、难过的,但是在儿子面前,父亲不仅不把自己沉重、难过的心情外露,而且还反过来安慰儿子,更可见父亲的体贴。)
(2)、“他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3)、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表现了父亲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的心情(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我”当时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还“暗笑他的迂”,“我”当时的不理解恰恰从侧面反衬出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4)、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疼惜之情。)
(5)、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6)、临别时,父亲说的话虽然很简单、朴实,但里面包含着怜惜、体贴、依依不舍的深情。
(7)、“他触目伤怀,自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背影”
(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老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老年父亲的影子,寄托着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3、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节交代了朱自清当时的家庭状况,这段叙述是否属多余笔墨?
明确:家中“祸不单行”,遭受不幸的变故,家境衰败,这惨淡的环境、悲凉的气氛,与下文父亲送别时对儿子的满腔挚爱形成对照。在这种特定背景、环境下的父亲的“背影”,不同于随处可见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满感情、饱含深意,更显示出父爱的崇高。(这一段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看似偏离话题,实则紧扣中心。)
四、课文总结:
1、以“背影”为题的作用。(课题能否改为“浦口惜别”?)
以“背影”为题含蓄隽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写照,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结点。
2、分段:
第一部分(1):写对父亲的思念,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背影”的回忆。
第二部分(2—6):回忆父子二人由徐州相见到浦口告别的经过,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
第一层:简述回家奔丧的经过,交代这次父子分别时的家庭境况。
第二层:写车站送别时父亲对儿子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层:描写父亲穿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表现父子间深挚的感情。
第三部分(7):写“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通过接读来信、回忆“背影”,再次点题,照应前文。
3、写作特色:
(1)、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并以“背影”为线索组织材料。
这个背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背影,实际在一个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衰败的情况下,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它既是父亲形象的素描,又是他爱子精神的写照:父亲肥胖而吃力的“形”,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老境颓唐、心情忧伤的“神”,都表现在这个背影上。同时这个背影也成为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和凝聚点,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理解、联系和怀念,全都融化在这个背影里了。
(2)、在叙事和描写中进行抒情。(“我”的感情变化也是伏笔)
(3)、围绕中心剪裁,详略得当。
五、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表现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比如:父爱、母爱、友谊等等。
六、板书设计:                                                                                
1、背影
“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

课例研修资源

最新课例研修资源

热评课例研修资源

热门课例研修资源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