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例研修资源 > 正文

习得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发布者:吕小华    所属单位:罗山县彭新中心校    发布时间:2019-12-18    浏览数( -) 【举报】

                     习得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记得好多位著名教育专家都曾经说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至于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有很好的促进和提高作用的。因此,选择合适的阅读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我将采用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和感悟文本的语言现象;还要思考依托课文这个例子,怎样让学生经历听、说、读、写、思的实践,习得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最后把经典的语言积累下来。下面是我对阅读教学的认识和建议。
一、初读,整体把握,历练能力。
        一篇课文的教学大致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初读,疏通文脉、整体把握;细读,还原情境、想象画面;品读,咀嚼文字、体会写法;悟读,升华情感、积累语言。不同阶段,能力训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我们知道,一个人准确地从语料中捕捉信息,并精准提炼、概括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课标在小学中年级就提出了这样一项重要任务。既然如此,在学生初读课文阶段,整体把握文意就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此环节我们要借助文本训练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练习从一段话中提取主要信息,练习要点齐全、语言简练地连缀段意,练习把一篇长文读短。但事实上,许多老师把这个重要的训练过程当作一个检查预习向品读课文过渡的环节,一问而过,匆匆了事。因为老师心里在想,下面我还有重要内容要讲呢,快快把握、梳理文章,说出我要的答案,我就进入教学重点—品读语段了。老师啊,这恰恰反映了您让“学生的学”来配合“教师的教”的错误观念。
         中年级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还处于学习阶段,从低年级阶段到中年级阶段,接触的单篇短章一下子变长了,怎样读明白呢?以《生命 生命》为例,读懂三个事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真实的练习过程:先一段一段的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讲了什么。用上“谁……你能简单概括吗?若是精炼成四个字的小标题你会说吗?”这样一步一步引导,才是在学习概括。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达成目标铺设阶段、架设桥梁,直至他们掌握方法,可以独立完成,这才是教阅读。
二、品读,细读语段,习得方法。
       1、学会聚焦词语。
        品读课文阶段,老师们经常安排这样的学习任务:默读课文,画出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写下批注。站在学习者的角度去思考,有的学生可能会想:我已经读过了。没觉得有什么感受很深的地方呀?我该写什么?怎么写呢?的确如此。对于成熟的阅读者来说,他具备比较深的感受力和敏锐的语感,可能会在静心阅读的时候,对作品语言的细腻、准确、生动之处,或是陌生化的表达现象,有发现的自觉。但是对于一个正在学习阅读的学生来说,他必然会非常茫然,甚至会暗自揣测:老师想让我画出哪些感受深的语句呢?这是学生在假阅读假思考。此时教者就要思考:我要怎样引领孩子去文中捕捉信息,学会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语词上停留?《生命 生命》教学中,可以换一个角度设问:读一读这个事例,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这是一株怎样的小瓜苗?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感受到的?画下来,在旁边用词语或短语写出你的感受。这样进入品读阶段,问题明确,指向集中,先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让学生聚焦语段,带着问题思考。这时学生就知道关注什么样的词句了,静下心来品一品哪儿写得好、怎么好,简短批注个性感受。
        2、学会还原想象。
        品读课文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是想象画面,加深体验。但是,怎样想象画面呢?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会想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需要教师依托文本教孩子怎样想。以《生命 生命》中“飞蛾求生”一段描写为例: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翅膀,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句话该怎样想?先深究词语:什么是“挣扎”?什么情况下会“挣扎”?小飞蛾在怎样极力鼓动双翅“挣扎”?局部的画面渐渐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但这还远远不够。再怎样想?教师可以造境体验:“孩子请闭上双眼,轻握小手,此刻小小飞蛾就在你手中。听老师来读,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一刻,孩子们就在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体验,他们会隐约感受到小飞蛾左突右冲、极力想冲出自己手心的强烈求生,同时也会感受到,飞蛾是如此渺小,它的命运就掌握在“我”的手中,以至于“我”稍一用力它的生命就会完结。接下来继续丰富这种体验,补充小飞蛾平均生命只有7到9天的资料,让学生为小飞蛾代言:“也许这只小飞蛾才刚刚活了1天,如果你是这只困在我手中的小飞蛾,此时的心愿是什么?”“也许这只小飞蛾已经度过了生命中的8天,但仍极力挣扎着,此时的心愿是什么?”小飞蛾那种对于自己生命权利的争取,那种决不放弃生命的精神和力量就会呼之欲出—恰恰是这种力量带给了作者震惊和震撼!
         3、动笔固化感受。
        接下来安排学生选一种情境,把这种感受写下了。写最便于固化,经历遣词造句,把一时似乎缥缈的感受记录下来,慢慢沉潜,学生就逐渐习惯把瞬间感受诉诸笔端了。
       “聚焦词语—想象体验—固化感受”,才是在教孩子习得细读语段的方法。经常在课堂上如此训练,孩子对语言丰富的感受力才会逐渐形成,这才是在教阅读、教语文。
三、拓读,借助资料,深入体悟。 
        有些教师在教《生命 生命》,一直试图引导学生体悟绝境中极力求生的飞蛾和困境中茁壮向上的瓜苗带给作者的生命感悟,唯独没有去想,这在我们常人眼里极其平常的事例,为什么会给作者极大的震惊和震撼。那是因为,对生命的感悟与经历有关。正是杏林子坎坷的病榻经历,让她对于同处逆境的飞蛾、瓜苗有了深刻的生命体悟。她是在敬佩飞蛾和瓜苗尽管力量微不足道,但决不放弃!她是在赞叹生命、呼唤生命,更是在鼓舞自己。如果此时链接杏林子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12岁就全身瘫痪,50年坐在轮椅上坚持写作的经历,再去叩问这小小的飞蛾与瓜苗为何会给作者极大的震惊,让她对生命有了怎样的感悟,学生的体悟定会还我们更多的惊喜……
        这就是教师在渗透阅读方法,教孩子联系作者的经历来读,联系作者的处境来读。“联系”是最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联系作者等来理解建构,最终将产生新的意义。
        其实,这也是教师目中有“人”的体现。这“人”是学生,教师时时想着怎样帮他们与文本语言搭桥;这“人”也是作者,目中有作者,细读文本时教师要不断追问,什么样的经历让作者笔下流淌出这样的文字和感悟?正是教师具备语文意识,去深入理解地解读文本,很好地疏通孩子与文本语言的通道,才会实现学生与作者高质量的对话。
四、赏读,体会写法,发现秘密。
         教师教阅读、教语文,要有很强的语文意识。应该敏锐地关注到文本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不断追问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这个词句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这些语词和表达有无规律可循,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为什么在作者眼里会这样不同……教师如果有比较强语文意识,课堂就会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儿,就不会迷失在人文的怪圈中。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教师关注到了“飞蛾求生”和“瓜苗生长”两个语段相同的构段方式,并引导学生欣赏、比较、体悟了“事例+感悟”的表达特点,这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意识。但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继续研究,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教师自己先发现文本的秘密,才会设法搭桥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悟。
          阅读教学是文本、生活与人的心灵之间的一道桥梁。课堂上,教师应把爱心、微笑、激励感受给学生,营造一种配合、民主、愉悦的氛围,变苦学为乐学、趣学。让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和睦气氛,和谐学习。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受幸福、表达自我、沟通学生与世界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

课例研修资源

最新课例研修资源

热评课例研修资源

热门课例研修资源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