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成果展示 > 正文

数学课堂上怎样设计有效的问题

  发布者:徐丹丹    所属单位:方正县天门乡中心小学校    发布时间:2019-10-30    浏览数( -) 【举报】

    在研课磨课中,我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姓却:数学课堂上怎样设计有效的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倡导“对话”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课堂问答便成为必然。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设计的问题要立“障碍”,有“悬念”,留“空白”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为提问而提问,设计的问题要么面面俱到、坡度太小,没有给学生留下跨越“障碍”的空间,学生无需认真思考即可一蹴而就;要么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缺少挑战性和启发性。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表面,不能在活动中有效思考,也不利于数学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真正的数学思维。例如,一位教师在讲“雉兔同笼”问题时,提出:“雉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什么?”“雉有几只脚几头?”“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什么?”这样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题,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得到了什么呢?这种设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外,并没什么教学价值。
教师对一些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合理立障碍、设悬疑,且慢“说破”,留有余地,使其在探索、思考问题的体验中提高能力。“说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师手中,取决于学生的需要。所谓“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就是这个道理。

二、设计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问题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积极思考,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恰当,能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适度启发,能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例如一教师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设计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1)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2)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3)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教师的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记忆定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巧设“问题串”,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带着兴趣由已知向未知过渡,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环环相扣,利用问题串,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有效的数学问题便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学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数学教学中设计问题要注意的不只有以上三个方面。比如,应当在何处何时设计问题,如何设计变式问题,设计的问题要合情合理,符合实际,等等,这些都是数学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成果展示

最新成果展示

热评成果展示

热门成果展示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