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终结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终结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1-082019-02-16

作业要求 :

内容:

通过选修课程,研修学习和教学实践,提交一篇你认为好的教学案例或者教学课件(PPT)。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字数不少于3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利用粘贴复制的方式提交在平台上。)

3.请在作业截止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 :项目组

研修终结成果

提交者:学员韩志刚    所属单位:大竹县第二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1-12 16:02:58    浏览数( 0 ) 【举报】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概述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协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由于对革命的深切失望而产生了消极情绪,他企图在世外桃园里来慰藉自己痛苦的灵魂,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寂寞。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这篇文章的内容结构比较清晰,作者首先点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然后将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比较,进一步体现出北国之秋的秋味十足,作者选取了故都平凡秋景中的五幅图(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闲话秋雨图,胜日秋果图)展示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文末再次通过比较以及作者的抒情语言,将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之情推向了极致。在五幅图景描写中,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即,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即,个人的心情,自然的融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在艺术手法上,作者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使得情景浑然一体。本文的语言优美,适合美读。

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维度:

知识与能力维度:

1 理解本文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

2 培养学生体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

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本文的语言。

2 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1 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本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我加强了学法指导,我采用指导的学法是“音乐陶冶法”“诵读法”“感知探究法”“实践活动法”,在自主、合作与探究中感知文章,领会作者所体现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具体采用了以下的教法:

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上网查找资料,制作相关课件。

环境:多媒体教室

教具:计算机、教学PPT

六、教学过程

 导入 

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学生说完后,老师点评。

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秋天是肃杀、凄凉的;有的认为秋天是绚丽多彩的。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的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一边听录音一边思考问题

(1)“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 “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正如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将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接着以此为例,要求学生也用这样的小标题进行概括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

    紧接着我继续提问,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以“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如: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组织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延伸拓展 

       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要求学生查阅报刊,或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 

1)《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

如: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2)文人眼中的秋

【名句参考】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名篇参考】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赋》 

七、教学评价设计

1 自我评价表:通过“互学互助互评小组”评选出“课堂优秀之星”和“优秀合作小组”

方法内容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反馈学习参与情况是否认真思考积极表达哪个小组最积极哪个小组表达最准确精彩哪位同学表现最出色即使反馈思考与结果能否对问题作出正确思考学习方法能否联想迁移,与人合作知识掌握能否掌握形散神聚,借景抒情知识应用能否写出优秀的写景文段课后访谈表回答上诉问题,并写示例写出评选结果意见建议

2作业布置,活学活用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八、帮助和总结

高一学生形象思维较为活跃的特点,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重点突出了情景的设置。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的知识;在本堂课的难点部分,我运用点拨启发的方式,老师起示范引导的作用,学生参与课堂,是课堂的主体。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2)诵读感知法 (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整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思想, 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在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精神方面作了一点尝试。

老师评语

研修终结成果

最新研修终结成果

推荐研修终结成果

热门研修终结成果

热评研修终结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