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终结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研修终结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1-08 2019-02-16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内容:

通过选修课程,研修学习和教学实践,提交一篇你认为好的教学案例或者教学课件(PPT)。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字数不少于3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利用粘贴复制的方式提交在平台上。)

3.请在作业截止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项目组

研修终结成果

提交者:学员魏小倩    所属单位:四川省开江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2-02 23:27:41    浏览数( 4 ) 【举报】

《登高》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诗选自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本单元学习内容为唐代诗歌。《登高》是本单元所选杜甫三首诗歌中的一首,其他两首为《秋兴八首》(其一)和《咏怀古迹》(其三)。单元目标是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意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所以在学习《登高》时不能离开前两首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创作背景与创作风格,要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杜甫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前也学过杜甫的诗,所以在讲《登高》时对作者的生平介绍应该要更加深入,学生才能对诗人进一步了解。学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能够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偏概全。情绪体验较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教师需利用这些特点,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情,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学会意象分析的赏析方法。

3.把握《登高》的诗眼。

4.朗读品味诗歌,着重理解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

5.品味杜诗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韵美的特点和沉郁顿挫的整体风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2.学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难点

把握诗眼,分析诗人的情感

教学工具课件

教学方式讲授式、诵读式、提问式。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法)

那为什九月九日这个日子称之为重阳呢?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称为“重九”。古代认为九是阳数,古人称奇数为阳数,这也与易经八卦有关,所以重九也叫“重阳”。因为这一天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二、整体感知:

1.朗读—同学们先根据预习了解到的情况来读一读《登高》这首诗。纠字音,明字义。

2.背景介绍

介绍诗歌创作直接原因。

杜甫在重阳节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只好独自登高。登高,看见眼前的景象,有感而发,就写下了这首诗。

朗读

学生在了解这样的缘由下,体会出一种孤独、无奈之情,把这种情感带入诗歌中,再次朗诵《登高》。

3.作者生平介绍—(知人论世)

大家对杜甫的印象深刻吗?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

先说说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阔地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其诗风格以以沉郁顿挫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别”。著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著有《杜工部集》。(这些文学常识在选择题中容易出现)

再来看看他的仕途与人生经历:

杜甫是一位奋青,他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来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长达十年,却进取无门。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9年,他弃官西行,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携家出峡,漂泊湘、鄂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十年长安的困守和长期的流离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触到了人民的生活,体会到人民的情绪。所以,他的诗歌广阔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这也是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之由。

朗读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间作下的诗,必定有浓厚的情感。我们再来朗读一遍,尽量读出感觉来。

三、鉴赏品味:

《登高》这首诗,各联分别写什么?

明确: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了什么词描写?

明确: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颔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无边、萧萧、不尽、滚滚”来描写。

诗歌中的景物被用来寄托主观情思而称为意象,那么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强调表达效果)

风急──秋天的急风凛冽。

我们学过的诗词有很多写到风的,比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潜入夜”得悄悄的,细无声。“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和煦温暖,让万物复苏。

问:而秋风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萧瑟、凄冷、凛冽。

“风急”表示风刚烈、强劲而有力,富有动态,更渲染了一种萧瑟的氛围。试想一下,如果换成“风大”,似乎就没有这种效果。

天高──形容天高阔远。

如果是我们的同学站在那里,在茫茫天地间,会觉得自己特别的渺小而孤单。如果说风是动景,天就是静景了。

猿啸哀──猿的啼叫是哀伤的。

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听过猿猴的叫声吗?那是一种类似婴儿哭泣的声音,非常哀伤。咱们初中学过郦道元的《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听到猿叫便落泪沾湿了衣裳。杜甫听到猿啼,也觉得悲哀。这个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调。猿啼,这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渚清沙白——“清”“白”两种色彩。

问:从色调上来看是冷色调还是暖色调?   —冷色调。

问:该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兴奋欢快的,还是冷清寂寥的?  

—冷清寂寥凄凉的感觉。我们过年的时候,特别是北方,要剪窗花、贴春联。用的是什么颜色的纸呢?(红色)想象一下,如果换成黑色和白色,喜庆的感觉会顿失。

鸟飞回──鸟儿飞舞盘旋。

问:这只鸟为何要盘旋呢?

—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与鸟群失散了。总之,它是一只彷徨、孤独失意的鸟。这是动态的景象。

落木──绵延万里,广阔无边,萧萧而落。

长江──没有尽头,汹涌奔腾。尽显壮阔苍茫之感,是动景。

落木和长江形成了一组对比。叶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暂;长江不尽,宇宙无穷,更反衬出生命的短暂。

大家有没有从这些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诗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蜀道难》开头,“噫吁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这里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地刻画景物,构成一整幅生动的画面。

风急天高,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鸟儿在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面对这样一幅景象,感叹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才是尽头?生命苦短,自己壮志难酬。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55岁,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朗读

大家把前两联再读一遍。

范读与朗读。

开头我们说了,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把握感情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颈联、尾联。(结合注释)

—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到了晚年,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国家动荡、生活困苦,厚重的鬓发霜白;浊酒消忧,却因衰颓、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我们已经知道,颈联、尾联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带有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悲、常、多、独、艰难、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从这些关键词,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结合前两联的分析和诗歌背景来思考。

—这两联或者说整首诗的感情全集中在这个“悲”字上。为了更好的理解,我们看到“研讨与练习”第三大题:宋代罗大经指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来?

—罗大经指出诗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们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处,我们一起来数数。离家万里,一可悲;时逢萧瑟的秋天,二可悲;他乡作客,三可悲;常年他乡作客,四可悲;年已迟暮,一事无成,五可悲;百病缠身,六可悲;亲朋亡散,无人作伴,七可悲;登高远望,徒惹忧愁,八可悲。“万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上把“悲”无限地延伸开来。

国家动荡,家破人亡,极度痛心遗憾。“苦”是很、极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遗憾的意思。愁得两鬓都是厚重的白发。诗人衰退失意,百病缠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问: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并非一日爆发,何不为了健康早点戒酒?)

—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浊酒”是未经过滤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档次比较低。更衬托出杜甫凄凉的晚景。“艰难”“苦恨”又“潦倒”,这几个词连用,仿佛是诗人的惆怅无法一次说清,连连感叹才能表达出无限的凄苦,真是悲到了极点。

反复朗读

有感情地把颈联和尾联朗读一遍。

师范读。

“悲”“常”“病”“独”这些带有强烈感情的字要重读以示沉重。尾联要慢读,读出自怜的悲哀。

四、整体把握:

1.律诗朗读法:

这是一首律诗。《登高》全诗运用对仗(对偶),比如,“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无边”对“不尽”……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而且首联第一句强劲有力,要读得高亢激昂,第二句回环婉转。颔联的“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体现无边无际之感。师范读后学生朗读。

2.诗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里,有时候会有一句非常关键的话或关键字,联系全篇脉络或揭示主旨,这就是诗眼。这首诗处处都在体现着“悲”。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字就是全诗的诗眼。

3.情感把握:这首诗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尽展无遗,国运衰微、壮志难酬、漂泊无依,含无限深沉、凄凉意于言外。

4.“沉郁顿挫”风格把握(与本课前两首相结合来分析“沉郁顿挫”)

(1)对“沉郁顿挫”的了解:“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这也是其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之一。

(2)结合三首诗来感受“沉郁顿挫”的风格。

《秋兴八首》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的忧愁抑郁,心系国家。

《咏怀古迹》此诗吟咏王昭君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之情。

《登高》仅五十六字就包含了八种悲情,所谓内容深广;常年漂泊的孤寂,世事艰难的怅恨,所谓情感深刻而沉重。

五、总结: 《登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阔的长江秋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事衰微的忧虑及对自己暮年多病、沦落不振的感慨。诗中写到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人万里漂泊,常年


研修终结成果

最新研修终结成果

推荐研修终结成果

热门研修终结成果

热评研修终结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