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终结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终结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1-082019-02-16

作业要求 :

内容:

通过选修课程,研修学习和教学实践,提交一篇你认为好的教学案例或者教学课件(PPT)。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字数不少于3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利用粘贴复制的方式提交在平台上。)

3.请在作业截止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 :项目组

研修终结成果

提交者:学员杜江红    所属单位:达州市职业高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1-08 16:08:06    浏览数( 0 ) 【推荐】 【举报】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情感。

2. 学习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

3. 感受散文的主要特点和写好写景散文的一些基本要求。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获得对文章的整体认识,体悟作者的情感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感受文章所绘之景,体悟所抒之情,发现景与情之

间的联系,从而领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3.通过运用创设情境和类似文本比较品味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社会背景,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对故都深切着恋和深远幽思的情感。

2.通过对文中美景的欣赏和优美语言的鉴赏,陶治学生性情,提高其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教会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知人论世”,引导学生体会景物的选取与作者感受的独特性,从而把握“故都的秋”中的强烈“主观色彩”

(2)品味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散文特点,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一一朗读品味一鉴赏评价一一实践创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歌入题

1. 歌曲欣赏《北京的秋天》

2. 谈话导入。

听着动听的旋律,欣赏着迷人的风景,北京的秋天确实都没美丽。难怪有人愿意为她把自己“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个人就是郁达夫,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一起走进他笔下的《故都的秋》(板书课题)。

二.作家简介:郁达夫和郁达夫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1.你对郁达夫了解哪些?同桌间交流。

2.集体交流。

(幻灯片显示相关资料)

三.解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再读标题,思考:

1.“故”暗含了作者的一种深沉的眷念。

 “故都”就是北平,那么文题可否换成“北平的秋”?

(1)引导:学生回忆关于“故”的诗句。

(大屏幕展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故人西辞黄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神龙钟泪不干;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2)根据诗句理解“故”“故都”

故:原来的;从前的;旧的。

故都:曾经的国都。

(3)明确:

“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表达作者的深沉的眷恋。

2.历代诗词中体会“秋”。

(1)说一说:

你能记住有关秋的哪些诗句?

(2)回顾:(相机出示幻灯片)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杜甫登高远望“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凉顿生心头。柳永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更是“断肠人在天涯。”可见,秋带给人的是苍凉、凄清。

3.标题情感。

“写景散文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郁达夫借“故都”与“秋”特定的地点和季节,奠定了本篇散文的情感基调:明确而深沉;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对这座历史名城的向往和眷念,又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四.整体感知,厘清思路。

1.品味开头和结尾。

“写景散文常常抓住景物的特征”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作者却偏偏更钟爱故都的秋,因为它和别处的秋大不相同。

(1)      分组朗读1、2自然段。

A  作者把北国的秋与哪里的秋进行比较?(板书:江南的秋)

江南的秋有哪些特点?

(南国的秋:慢、润、淡、多雨少风)

北国的秋呢?

故都的秋:清一 静一悲凉

强调“特别地”:难道江南的秋不清一 静一悲凉吗?

我不远千里的目的是什么?

(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

(2)     齐读12段。

难道江南没有特异的地方吗?

都是名胜古迹,为什么作者还认为江南“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呢?请齐读12自然段。

(3)找出形容南国秋的词语。

(板书: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4)感受散文“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课件)

1作者再次把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进行鲜明的对比,形象的比喻。

南国的秋                   本体                   北国的秋

甘甜可口            黄酒            白干         清香后劲足

如回味不永                                      秋之内蕴

食之有味            稀饭            馍馍         有味耐饥

不浓易饿                                         如秋之隽永

味美细腻            鲈鱼          大蟹         可大快朵顾

玲珑如意                                         得秋之爽气

剔刺而食            黄犬            骆驼         跋涉千万里

逗玩邀宠                                         有秋之辽阔

2理解比喻句,感受北国秋在作者心中的印象。

A 对比酒的度数和口感体会北国秋的浓烈。

B 较之稀饭,馍馍耐饿细嚼有味理解北国秋味隽永、耐看。

C 回忆生活中鲈鱼和大蟹的吃法,感受北国秋的爽气。

D 对比黄犬和骆驼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北国秋的厚重。

3小结

这些生动的比喻,加以排比的句式,寥寥数语,从不同角度形象体现出故都之秋内在的涵养,浓烈厚重、隽永辽阔。

4有感情齐读比喻句。

2.引读13段

(1)对比之下,所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

(2)理解不平等的交换

这是一个很不公平的交换:你愿意折去自己三分之二的生命仅仅为换得一零头的秋吗?可见作者的心中,对北国的秋是深入骨子的赞叹和珍爱,对北国秋的深情眷念和向往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的。如果说南国的秋是貌美如花的话,我认为郁达夫笔下的北国之秋便是一位资深气质女郎。真的是:生命诚可贵,内在美价更高!

所以,我亲爱的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外表固然重要,但由内向外渗透出来的气质才能真正亘古长久!“腹中有书气质华”!平时多读读书吧。

3.北国的秋如此令人为她肝胆涂地,究竟魅力何在?快速浏览全文,找出具体描写北国秋天景物的段落。(3—11 )

(“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顺序的变换,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1)为了表现北国特别地“清、静、悲凉”的秋味,作者抓住了哪些秋景?

(让学生概括)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秋果

(2)找出五处秋景特征,分别起一个名字?

(小院清秋一一秋槐落一一秋蝉残声一一秋雨斜阳一一清秋佳果)

4.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入手,厘清课文体现的作者的思路。”

按(总分总)的文章结构形式,首尾照应。通过与(南国秋天)的对比,突出故都之秋那特别地清、静、悲凉;形象的比喻,又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念和向往之情。

五.实践创新

1.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课件)

从清秋小院到街上槐蕊落地、秋蝉衰声,从秋雨秋果到中外作家诗人甚至狱中囚犯,作者取材广泛自由,如捡拾随意散落的贝壳。但这些贝壳并又不是完全孤立没有联系的,它们都是故都的自然风景,都是作者感受秋天、品味秋天、思索秋天的具体载体。这不由让我想起马致远的那首《天净沙·秋思》。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将各处景物有机融合,形成一幅旅人漂泊无定、郁郁不得志的凄凉动人秋郊图。

2. 联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我也想附词一首。

(残院破屋浓茶,槐蕊落叶帚纹, 秋雨云卷闲人。佳果金黄,郁达夫在叹秋。)

3.  小练笔:

仿照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课文内容写一首《天净沙-秋思》。

六.课外作业

认真阅读课本第65页“散文的主要特点”和第71页第72页“写作指导”。

七.板书设计         

                    眷恋        珍爱、向往

                         

小院

                   清    街道    浓   爽

                   静    秋雨

                   悲凉   秋果   隽永 厚重

总          分            总

南 国 的 秋

                 (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第二课时

(直接板书课题)

一.复习巩固   (相机幻灯片)

1.    散文常识识记。()

(1)快速归纳整理散文基本常识。

(2)填空

现代散文是指与(   )(   )(   )并列的一种(   )。根据内容和性质可分为(  )散文、(   )散文、(  )散文和(  )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  )而神(   );意境深,情感真;语言(  ),富于(      )

2.课文回顾

(1)字词过关。(先读划线字,再词语)

凋谢  平仄  潭柘寺  椽子  鲈鱼  混沌 歧韵  颓废 

 扫帚   细腻  点缀  譬如  廿四桥

(2)主要内容抽查。(课件)

《故都的秋》是现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篇著名(写景)散文,文章技(总

分总)的结构层次,开头和结尾都写(南国)之秋,通过对比和比喻的写作方

法突出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源)。表达作者对

故都的(珍爱、叹及深情恋和向往)之情。

郁达夫在观察故都的秋时移步换景,抓住(小院清秋一一秋槐落一一秋蝉残

声一一秋雨斜阳一一清秋佳果)五处秋景特征。

二.赏图,体会多角度地观察,抓住景物特征。(71页)

(课件:“自然界中的各种景物都有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征,写景状物时必须注意多角度的观察,抓住景物的本质特征。景物的特征有静态和动态,观察时要努力通过外在的独特形态,发现其内在蕴含的精神。”

(一)小院清秋

1. 最让郁达夫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2.现在到了故都,他却写了小院的哪些景物?请用“      ”划出。

3. 体会写法

那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写了一些平常的景物呢?这是什么原因?

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从细小的东西入手,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细小的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说了。

4. 感受作者情感

名胜游人如织,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明确: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以情选景,不蔓不枝。

(二)秋槐落

(课件:观察景物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运用多种感觉去感受景物的特点。如通过视觉去感知景物的形状、颜色、大小和特点等,通过听觉去感知景物的声音,通过嗅觉去感知景物的气味,通过触觉去感知景物的冷热、软硬、干湿等。

1.找出第4自然段中不同观察角度。

(1)“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会铺得满地”这是从视觉写;

(2)“声音也没有”这是从听觉写;“气味也没有”这是从嗅觉写的;

(3)“极微细极柔软”这是从触觉写的。

2. 体会作者细腻的笔调。

别人写秋写“秋风扫落叶”“无边落木萧萧下”,多么壮阔的景象,而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朵、鼻子都无从把握,只能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觉极其精致敏锐的作家,怎么能写出“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样精致的句子呢?

(三)秋蝉残声

1. 与南方相比:

是北国的特产,处处可见秋蝉,时时可听残声,每刻都引发人的思绪,叩击人的心扉。

2.与蟋蟀耗子类比:

数量多,令人心烦;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让人顿生“悲凉”之感。

(四)秋雨斜阳

   按事情的发展,“忽而一阵凉风,便下起雨来。一层雨过,云卷西去,天晴了,太阳出来了”把北方秋雨“来得快,下得奇,下的有味,下得更像样”的特点生动再现。

(五)清秋佳果

(课件:观察景物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立足点固定不变,平视、仰视、俯视或环视,以得到不同的景物画面,这叫定点换景法;二是立足点不断变化,观察的对象也不断变化,这叫移步换景法。

1.秋日胜果图就是通过定点换景:

(1)环视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不仅树多,且生命力很强。

(2)仰视

树上,“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从形状和大小说明了长得好,丰收。

2.“秋日胜果”代表着丰收,代表着喜悦,又是怎样透出“悲凉”的气息?

a,“淡绿微黄”是典型的秋的衰败的颜色,让人想到青黄不接。

b.补充资料,体会“秋日胜果图”中折射出作者的“悲凉”心境。

资料补充]“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天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郁达夫《一个人在途上》

三.品句,感受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的。

(课件: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注情景交融,情与景的契合是关键。写景的目的,主要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墙。纯客观地描写景物、即使能写得有几分相似,也是毫无生气,缺乏生命力的,因为景物是外在于作者心灵的。要写活景物,作者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丰富的感情体验、明确的立意。作者的情是写景状物的灵魂,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当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客观景物才有了灵性,富有生命气息。

1.动作体现心境。

句子: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1)感悟“数”

请问日光能数吗? “细细的数”透露出什么味道?(悠闲、惬意。)

(2)体会寂寞和悲凉。

老师还读出了寂寞和悲凉。大家同意吗?

(展示1:)同学们爱不爱看古龙的武侠小说?他的《多情剑客无情剑》的第三十九回“阿飞”一节里有这么一段对话:

他不愿阿飞再想这件事,忽然抬头笑道:“你看,这棵树上的梅花已开了。”

阿飞道:“嗯。”

李寻欢道:“你可知道已开了多少朵?”

阿飞道:“十七朵,”

李寻欢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冻结,因为他数过梅花,他了解一个人在数梅花时,那是多么寂寞。

(展示2:)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

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搅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寂寞凄苦的心情。

(3)明确:情景交融。

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阿飞、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

2.颜色是情绪的表达。

句子: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明确色系

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因为蓝色或白色是冷色调,红色是暖色调。)

(2)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A、宁静。如:①教室墙壁的颜色、灯光的颜色,窗帘的颜色(蓝)

B、 清凉。夏天你看到蓝色的屋子什么感受?(蓝)

C、 压抑、悲凉。有人去世了,哀悼的人戴着白花、黑纱(不是红花、红纱)

(3)体会颜色对人物情感的影响

如果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目之所见都是蓝色、白色、紫黑色类的色彩与景物,你心里会产生怎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凄清如许。观秋色,故都的秋色好冷清,可谓是透人肌骨啊。

(4)同学回答的非常好,下面老师奖励大家一个问题。

思考:为什么第11段的结尾用“ Golden Days”而不用“黄金般的日子”?

(5)明确:颜色的协调,情绪的需要

3. 环境引发想象,感染情绪。

句子: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秋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当作者正感受到闲适与悠闲时,看到满地落蕊,想到萧瑟、冷清的秋天已经来临,孤独寂寞之感怎么不会自然会生出呢?

(2)想象:

扫街的在树影下清闲得挥动着扫帚,听着灰土与落蕊发出的沙沙的轻微的声音,这是在清晨,行人很少,更显出那种空旷的静,让人透着肌骨的凉,悲凉气就不知不觉从心底冒了出来。

4.人物言行是情感的宣泄。

(1)人物衣着举止体会闲适。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

(2)比较句子,感受惆怅。

  “唉,天可真凉了——”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天终于凉了!”“是啊,一层秋雨一层凉。”

a. 改后“终于”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唉、可不是”之中包含惋惜和惆怅。

B. “——”和“啦!”除了说者的慵懒更透露出一丝无赖。

四.知人论世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

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五、小结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故都里,郁达夫通过景物描写把他看到的清、静、悲凉用清新晓畅的语言,吟诵了一曲悲凉的颂歌。

六、作业:片段描写。

今天我们在郁达夫所展示的这副立体的故都的秋景图中,较深入的探讨了作

者以情选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你眼中的秋景又是怎样的呢?请写一个片段。

七、板书

故都的秋

          郁达夫

:  天色、飞声、日光、蓝朵(特别的)

以情取景,以景显情

(清、静、悲凉)

:  泡、坐、听、数、对

(文眼)

一曲悲凉的颂歌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是高一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几篇文章均是散文,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入手,厘清作者的思路。

为此,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紧扣课题中“故都”和“秋”感知作者写作的感情基调。抓住文章开头和结尾,理出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层次。第二课时,围绕重点句子,体会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感受散文的主要特点。

教学中,第一课时重在读中体会。读的形式多样,让学生不感到枯燥;结合生活经验,突破对“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的理解,从而体会“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的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一情感,进而对学生进行“要注重内在修养”的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尊重文本,更应走出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语文教学环节中,个人认为最终应回到写,通过写让学生形成能力。第二节课围绕文本,借助第二单元“语文基础知识与应用”中“散文的主要特点”的知识常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引导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如何通过景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课后布置片段描写,将写落实到实处。

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担心学生基础差,理解不深,问题抛出后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留得不够,有时更是我直接帮学生回答。学生朗读点评时,重音、停顿方面指导还不够到位;害怕时间不够,点评后没让学生再读,再感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减少讲的时间,把课堂大胆放手给学生。

 

                                                   


附件

老师评语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合理。

评语时间 :2019-01-10 17:56:45

研修终结成果

最新研修终结成果

推荐研修终结成果

热门研修终结成果

热评研修终结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