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终结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研修终结成果 作业周期 : 2019-01-082019-02-16

作业要求 :

内容:

通过选修课程,研修学习和教学实践,提交一篇你认为好的教学案例或者教学课件(PPT)。

要求:

1.要求原创,拒绝雷同。字数不少于300字。

2.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件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利用粘贴复制的方式提交在平台上。)

3.请在作业截止日之前提交。


发布者 :项目组

研修终结成果

提交者:学员王必飞    所属单位:万源市第三中学校    提交时间: 2019-01-10 16:19:12    浏览数( 3 ) 【举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纵波(P):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

(2)横波(S):速度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习题]①比较S与P起始速度的大小?

②S与P的变化情况?

③S与P哪个先发生速度的变化?

④地球内部哪个圈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

[读图思考]P21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限

(1)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均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1)地壳: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构成,厚薄不一,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①上地壳(硅铝层):密度较小,不连续分布(洋壳中缺失)

②下地壳(硅镁层):密度较大,连续分布

(2)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①上地幔:地面下80~400千米处有一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②下地幔:温度和密度均明显增加

(3)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

①外核:因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②内核:因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其核心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宇宙环境为题导入,由天说到地,再提到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震波为线索,引出地球内部的各个圈层,从而讲到圈层划分,最后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相对应的课后练习,预习下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纵波(P):速度快,可在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中传播

(2)横波(S):速度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

[习题]①比较S与P起始速度的大小?

②S与P的变化情况?

③S与P哪个先发生速度的变化?

④地球内部哪个圈层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

[读图思考]P21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限

(1)莫霍界面:地下33千米,纵波和横波的速度均明显增加

(2)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千米,纵波速度明显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1)地壳: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构成,厚薄不一,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①上地壳(硅铝层):密度较小,不连续分布(洋壳中缺失)

②下地壳(硅镁层):密度较大,连续分布

(2)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

①上地幔:地面下80~400千米处有一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②下地幔:温度和密度均明显增加

(3)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

①外核:因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

②内核:因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

4.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其核心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

课堂小结

本节课以宇宙环境为题导入,由天说到地,再提到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震波为线索,引出地球内部的各个圈层,从而讲到圈层划分,最后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

作业布置

完成本课相对应的课后练习,预习下节课的知识。

板书设计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1-14 14:01:55

研修终结成果

最新研修终结成果

推荐研修终结成果

热门研修终结成果

热评研修终结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