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谢小林 所属单位:白沙学校 发布时间:2018-12-08 浏览数( -) 【举报】
“国培计划(2018)”——海南省中部片区白沙县小学数学14坊网络研修简报
一、卷首语
作家王茜曾经说过:“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单程车票,没有彩排,每场都是现场直播。把握好每次的演出,便是对人生最好的珍惜。拿出勇气真心面对,前方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研修便是一次遇见更好自己的机会,这里给你一个深度学习的空间,更给你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您可以在这里聆听专家的课程、与学友们畅谈您的真知灼见,收获您所需要的智慧、遇见前方更好的自己......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自主、合作、 探究的空间里共同成长!
二、班级学情通报
1、本坊共有参训教师学员64名,截止到2018年12月8日,登录率100%,学习率98%,目前系统统计合格人数63人,合格率98%,还未及时完成已通过短信、电话、微信联系督促完成。
2、布置作业完成率:作业一教学设计提交率97%,合格率100%;作业二课程学习心得提交率94%,合格率100%。
三、优秀作业展
(一)优秀作业教学设计1: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例1、做一做及练习一第1、2题。
【学情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内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而进行编排的。从知识方面来讲,学生有了米、厘米厘米的数,如果不是整厘米数的测量,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在这种认知冲突下,学习“毫米的认识”,能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使学生会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使学生经历毫米的含义以及1毫米长度单位观念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测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会用毫米作为测量物体长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厘米 = 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一把直尺、学生卡一张、光盘一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在上学期我们学习过有关长度单位的知识,要精确地测量物体长度,需要什么工具?(用尺子量)
2.请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学生汇报)
3.那么,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学生回答)
4.填上合适的单位(课件演示,指生回答)
5.请同学们看一看,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厚是多少?(生:1厘米)请同学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厚的实际长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生:大约1厘米)
6.提问: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该怎么办呢?
7.能不能用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来精确地表示书本的厚度?(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二、 动手操作,认识新知
1、建立1毫米的概念,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能发现什么呢?(同桌交流)
(1)很多个1厘米。(0-1、1-2都是1厘米)
(2)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3)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4)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5)填一填:2厘米=( )毫米 5厘米=( )毫米 70毫米=( )厘米
(6)你能测量出书本的厚度是多少毫米?(6个小格,是6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1毫米的长度观念。
(1)想一想1毫米是多长?拿出一张光盘,看一看,摸一摸。这张光盘的厚度就大约是1毫米。(小魔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光盘,再慢慢把它抽出,拇指和食指之间的缝隙宽度大约1毫米。让学生反复做一做,加深对1毫米的认识。)闭眼想象并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长度接近1毫米。(电话卡的厚度、学生卡的厚度)【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3)说一说,测量生活中的哪些物品会用到“毫米”作单位?(小的物体)
(4)生活中的毫米:①1角硬币、1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②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或数。
一只蚂蚁长约3( )。
一本字典厚70( ),也就是( )厘米。
2.请量一量下面各图的长度 (内容见练习纸)
学生量出橡皮、回形针、铁钉的长度并填空。
3.先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正方形,再量一量,看你的判断对不对。
学生完成P5第1题。
4.量出每条边的长度(以毫米为单位)
学生完成P5第二题。
5.动动手:
拿出你喜欢的一种文具或者物品,量一量它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觉得开心吗?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板书设计】
毫 米 的 认 识
1厘米=10毫米 1cm=10mm
12毫米=1厘米2毫米
(一)优秀作业教学设计2:
个人教学设计 | |||
课题名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 |||
姓名 | 韦伟 | 工作单位 | 邦溪镇中心学校 |
年级学科 | 三年级 | 教材版本 | 人教版 |
一、教学内容分析 | |||
本节课是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教材例1教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主要解决笔算的格式、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等问题。这是让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1情境图画的是3个小朋友在画画,桌上摆着3盒彩笔。在情境图下面呈现了打开的同样的3盒彩色笔,由此提出数学问题“已知一盒彩笔是12支,那么3盒彩笔共有多少支”。接着由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支彩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想出不同的算法,如:连加、数的组成或转化成表内乘法等。教师在学生用数的组成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据此列出乘法竖式,使学生真实经历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了解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最后“做一做”的两道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内化算法、掌握算法,为将来学习多位数乘、除法作铺垫。
| |||
二、教学目标 | |||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 |||
学生对预备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学生刚完成了口算乘法(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学生容易理解,由浅入深,让学生体验到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预习时让学生独立阅读例题,并思考,掌握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 |||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 |||
(一) 复习导入: 开火车: 200×4= 100×2= 700×7= 60×4= 8000×6= 600×8= 800×4= 600×7= 30×8= 600×7= 100×5= 3000×5= 看来小朋友们都会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乘一位数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板书课题) (二)理解算理,探索算法 1.出示例一: 每盒有12支彩笔,3盒一共有多少支彩笔? 列出算式:12×3= 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1)12×3不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小朋友们想一想等于多少呢?不能口算的同学用小棒帮帮忙。 (2)交流算法。学生的算法可能有:12+12+12=36、10×3=30、2×3=6、30+6=36。 (3)师摆小棒演示算理。指着第二种算法:12哪去了?为什么10×3、2×3呢?学生思考并交流。 现在明白了吗?先把12分成几和几?10×3是因为?2×3是因为?(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算法 (1)同学们,乘法除了可以口算以外,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2)师生共同列出乘法竖式,指出: 末位对齐,乘号写在第二行的前面。 (3)介绍各部分名称。 1 2……因数 X 3……因数 3 6……积 先用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积的个位上,再用十位上的1乘3,十位上的1表示一个十,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 (4)挑学生说算法。 3.用竖式计算124×2 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之后,交流计算方法。 4、试一试 用竖式计算 2×8= 23×2= 123×2=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1.第二题 14×2= 33×3= 21×4= 2.列式计算 ①小火车一次可坐22人,3次一共可以坐多少人? ②每一边放342盆花,两边共放多少盆? (四)教师提问: 1.怎样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计算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 |||
五、教学板书 | |||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不进位) 12×3=36(支) 连加 分解组合 列竖式计算 1 2 10×3=30 1 2 1 2 2×3=6 × 3 + 1 2 30+6=36 6 3 6 3 0 3 6 |
(一)优秀作业教学设计3:
课题:图形的运动 | ||||
学科:数学 | 教学对象:五年级 | 课时:1 | ||
一、教学内容 | ||||
让学生进一步通过欣赏、观察、操作图形的旋转变换,认识图形的旋转,认识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的含义,了解旋转中的一些概念及探究它的基本特征。能在观察图片资料和图片现象中发现图形的旋转变换的内在本质,渗透变中不变的思想。 | ||||
二、课堂使用资源 | ||||
本课使用的是PPT加教师语言,采用录屏软件将其录播下来。在课堂教学中,配合课堂教学以便于学生更好理解重难点。 | ||||
三、课堂实施步骤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将三角形绕0点顺时针方向旋转90° 提问:如何确定三角形旋转后的位置? 提示:点0的位置是否变化?三角形的直角边的位置该怎么变化? 师:你怎么确定A′、B′的位置? | 学生观察(A、B点旋转过程中与旋转中心的距离不变,A与 A′与中心点连线的夹角都是90°,B与B′与中心点连线的夹角都是90°) | 通过对应点移动,让静态的变为动态。学生只要在图上任意找一组对应点或对应线段。 | ||
选学生汇报自己的画法 | 小组讨论,交流画法
|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探究画法。 | ||
师: 你是怎么画旋转90后的三角形的? 板书:画法:1、定中心 2、OA→OA′,OB→OB′ 3、连接A′B′ | 总结: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分别以旋转中心发出的线段做标准画出各自旋转后的对应线段,最后连线。 | 微课出示:线段OA顺时针旋转90°→OA′线段OB顺时针旋转90°→OB′连接A′B′。过箭头的方向,让静态的变为动态。
| ||
四、微课技术应用 | ||||
画旋转90°后的三角形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微课设计疑问,练习,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达到理解和共识,同时做适当的信息技术,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用更准确、更具体的数学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达到预计目标。 |
(二)优秀研修日志1:
我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工作20多年了,虽然有过计划,有过打算,却从没有认真地给自己的职业好好的规划一下,通过这次的网上学习,听了专家的讲座,我认为有必要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使自己在进行教育教学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来前进和发展。因此认真地规划了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一名好的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我要以优秀教师为榜样,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师德水平,真正履行教学宗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我给自己制定计划,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业务型教师
1、多读书,用知识武装自己
抓紧课余时间认真学习,并且要做好笔记,写好批注,争取每读完或一篇文章就完成一篇读后感。将读书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这些书籍将填补我在理论上的缺陷,必将对我一生的教育事业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2、创新课堂教学,用事实证明自己
(1)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利用好网络资源,结合实际融入课堂;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用心灵去教育学生,用情感去感动学生。教育学生不能只用规范和惩罚,我主张的是情感教育。经常给他们讲道理,分析问题的原因,教他们用道德来衡量事情的对错。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并能运用适合的方式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信心,鼓舞他们前进。
(2)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促进教师转型的重大策略。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制作复杂的课件,帮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探讨和研究如何与他们沟通,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3、努力提高科研能力
积极参加校级的教研活动,因为每一次教研活动都给我的学习提供学习的平台,因此,我要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和教师工作,我充满信心,我将带着激情投入以后的工作,让自己的规划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好的回报。
(二)优秀研修日志2:
有效教学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认真或是否讲完了课时教学内容,而是看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懂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下面我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反思、布置作业四方面来着手。谈一下教师如何提高教学实效。
(一)有效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性与否。备教材要备教材的编写思路、教材的呈现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备课程标准,要充分利用教学参考书,将本节课的考点抓出来。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从而以标靠本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确定要教什么内容,让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训练什么技能,教给什么学习方式,都要心中有数。这样我们才能做到节节有所教学生堂堂有所得。另外课堂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有效课堂教学
1、有效讲授。讲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一上课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我们要般把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在他们头脑中提供可以挂靠要点的钩子。此外,还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课开始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关键”部份。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结束时强调相应的关键部份,以免学生关注形式的多样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采用易于学生喜欢的语言,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其次,上课时少讲,扮演好引导的角色而不是主演的角色,我们在上面眉飞色舞了一通我们是很条理了也明白了,但学生究竟会的并不多。通过问题情境环环相扣将本节知识以学生的学为主要过程进行而不是老师的讲,多用启发式教学进行。另外,要考虑的是在讲授中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评价。课堂上善于发现和,及时地作出有效评价;同时要“师出必有名”,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即表扬确有值得表扬之处。
2、有效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这说明我们要充分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所提问题的内容应包括学习的重点、难点。一节课就这些问题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针对班内的全体学生进行反复提问。
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发言的,“你把刚才的回答再说一遍!”“你再来说一遍,”“谁的想法与他的不一样?”类似这样的问话,几乎没有一句引导学生相互沟通的话,更没有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整理,这种交流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用“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用“谁听懂他讲的意思了?”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用“你能解释一下吗?”来引导学生彼此的沟通和相互的理解,用“你有新的想法吗?”来引导学生与同伴比较异同的方法,培养学生优化的意识,用“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来引导学生再次提出问题,把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难点反馈出来,再次引起学生的质疑。这样引导学生相互间的学习,启发和取长补短的交流过程就是有效交流的过程。
(三)有效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不在多,贵在精。可以记录这些内容:
(1)记课堂生成。在课堂学生表现如何,学生的讨论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课堂上生成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都能够为教师的下次备课提供可借鉴的素材,使备课中的“备学生”有据可以。
(2)记下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总会有所感悟,应该及时地将这些感悟记下来,从中发现点滴的教学规律,并思考提炼出实用而有创新的课堂教学方法。
(3)记下精彩。在课堂教学中的精彩之处应该在备课中有批注或勾画。这些记号可以用固定的色彩做上醒目的标记,并在旁批上做上点评,这样不但可以为下次备课提供捷径,还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进行资源共享。
(4)记下败笔。有成功,就有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但须及时发现并总结,避免下次重蹈覆撤。对课堂教学中的败笔进行回顾、梳理,并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于教师自身快速成长、迅速成熟。
(5)记下灵感。在课堂教学中,随着师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有时教师会从那里得到灵感,甚至产生顿悟。这是一定要将这些“智慧的火花”记录下来。
(四)有效布置作业
作业不在多在精,一天十个选择或者五六个选择一个大题认真做完,有希望做完。太多了他就一二一一点也不做了或者胡弄你。“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新课程下的教学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教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结束语: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工作学习两不误,我们辛苦,但我们快乐,因为收获多多,为老师们点赞。沿着研修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