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修作业 > 正文

作业标题 :读《小小读书郎》的体会——如何变“教室”为“学堂”? 作业周期 : 2018-12-142019-04-30

作业要求 :

1945年宋杨先生在安顺发掘的《读书郎》这首歌,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安顺学童们几乎人人会唱的一首本土儿歌,宋杨先生只记住了开头两句歌词,后改编成现在的这首歌,改变后的《读书郎》,歌词更符合时代,编曲也更专业。歌词如下:

小嘛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怕太阳晒, 也不怕那风雨狂,

只怕先生骂我懒哪,

没有学问嘞,无颜见爹娘, (郎嘞咯郎嘞咯,郎嘞咯郎),

没有学问呀,无颜见爹娘.

小嘛小儿郎,

背着那书包上学堂,

不是为做官, 也不是为面子光,

只为穷人要翻身呐,不受人欺负嘞,不做牛和羊,

(朗里格朗里呀朗格里格朗),

不受欺负(呀)不做牛和羊.

这是老歌了。却有着证我们的教育返朴归真的意味。关键词是:学堂(今天称为教室)。请结合网上相关课程的学习,谈谈个人体会。

发布者 :王润承

读《小小读书郎》的体会——如何变“教室”为“学堂”?

提交者:学员洪念丽    所属单位:固始县方集镇小学、幼儿园    提交时间: 2018-12-29 22:13:36    浏览数( 0 ) 【举报】

 一、学会“转身”――让“教材”变成“学材” 

  《天火之谜》的教学中,我打破了原文“可怕的天火、观察推论、风筝实验、震惊世界、发明避雷针”这样的叙述顺序,而从“风筝实验”――这一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以了解风筝实验过程、推究成功原因为基本思路来实现逐步感悟人物“丰富的学识、严谨的态度、无畏的精神”的形象,从具体生动的文字中逐步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在学生了解风筝特点实现“领进文本”之后,我以“如果要真切地感受风筝实验的情景,一定要静静地去读,看看哪些句子值得你细细品味”为过渡,让学生再度进入文本,自主获得更为丰富的个性感悟。这样的教学,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自主的时空,有助于他们进入与文本深层对话的新境界。 

  研究表明,学生的阅读是一个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建构过程,主要遵循归纳的思维方式。“洗一段吃一段”的线性的阅读方式和“一遍一遍读“一层一层品” 相比,后者的优越性更大,学实现自主更有宽度与深度,自主感悟所得到的物形象也会更真实、丰满与深刻,因为这种时候“教材”,成为了学生的“学材”。 

  二、学会“包装”――让“学习”趋于“游戏 

  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同样的学习容在不同的呈现方式下,达到的学习效果是截不同的。让学习近于游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中成为课堂的主角。 

  在“认识风筝”一环节中,我将“找不同的游戏移植了过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同学们,大家一定都做过“找不同”游戏吧!那好,现在我们就来玩儿一个“找不同的游戏好吗? 

  生:(兴奋地)好啊! 

  师:先听清要求,请找出两只风筝的不同之处一只是文中富兰克林做实验用的风筝,另外一就是我们平时放的风筝。你可以在文中标出风的不同之处,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学生随即进行所谓的“游戏”。教室里虽静但能感受到涌动着的思维和求知的兴奋。) 

  在这个环节中,我适当地运用了“包装”艺术,将了解风筝特点这个教学内容用游戏进“趣化”,改头换面以后的呈现形式,学生觉得目一新,也就非常乐意去完成。 

  细细品味这个环节,也许能品出一点“探究的味道。探究不是科学课或者什么研究人员的利,它是一种引导学生去“亲历发现”的教学念和教学形式。在本环节中,引导学生激活生中关于风筝的积累,在“读一读”“比一比”中“找不同”,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发现探究。尽管发现的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发现了全部的4处不同,有的则仅发现了3处,发现的内容也仅仅是“文字”所描述的特点,发现的形式也仅仅是“找一找”。但对学生而言,自己经历发现与老师直接“告诉”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发现以后的交流互动性更强,表达欲望更强,交流质量更高。 

  好的课,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从而进入一种兴奋、激情的状态,“把学生带入高速公路入口处”,从而经历一种非凡体验的课堂生活,把学生潜在的可能性有效激发出来。课堂不再严肃呆板,而成为仅次于游戏场的学生喜欢的所在。 

  三、尝试“变式”――让“训练”成为“需要” 

  如果提“训练”,其实还是更多地站在老师的角度,老师是训练者,学生是受训者。那么,变化一下,让训练成为学生的“需要”,其状态就完全不同了。 

  《天火之谜》一课有复述课文的要求。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首先进行了分解,将重点明确为“复述风筝实验过程”和“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然后分别突破。 

  在进行风筝特点介绍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根据屏幕上的板书来介绍风筝。我说:“同学们,大家现在不仅知道了这只风筝的样子,而且明白了各部分的用途,那你能否看着屏幕来介绍?注意,是向没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介绍,如果别人能听得明白,那就说明你介绍得非常成功。有没有这个本事?” 

  出示如下内容。 

  (拴着) 细铁丝, 吸收天电 

  麻绳, 淋湿以后导电 

  (结上) 丝带, ( ? ) 

  (系着) 铜钥匙, 传电 放电 

  学生都是比较好胜的,当然愿意接受挑战试一试。老师利用“角色变化”的方式创设“意义情境”,让学生将看屏幕复述转换成“向没有看过文章的人介绍”,并且牢记“让别人听得明白”的要求,这样处理就让学生的复述成为了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而非单纯形式上的训练,复述目标的达成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将“巩固训练”变成一种“能力运用”,看似教学思维的变化,实则必然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境界(或者说学习状态)中有“无痕内化”的要求,这种“无痕”不是随意的“无教”状态,而是一种精心预设又趋于自然真实的“我要学习”的状态。 

  四、力图“跳出”――让“封闭”走向“开放” 

  智慧让人自由,自由是自主的更高境界。在本课行将结束的时候,在学生对富兰克林有了比较丰满的认识以后,我因势利导,用一段比较深情的语言描述了富兰克林,将学生对他的感情由崇敬升华为接近崇拜的程度。 

  我说:“人们用两句话概括了富兰克林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这样说:‘在我的一生中,能让我佩服的人只有三位:第一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二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第三位是本杰明?富兰克林。’而在富兰克林的墓碑上,只有这样几个字:印刷工富兰克林。”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我举起手中的3本关于富兰克林的书,非常激情地推荐给大家:“想继续认识了解富兰克林吗?读这些书吧!”随即奖励给课堂上表现优秀的同学提前阅读,在学生羡慕的目光与兴奋的赞叹之中,一股新的阅读时尚随之在班里形成。 

  对学习语文来说,课的结束也许只是新阅读生活的开始,没有比“跳出课文”学习更好的方法了,从课文中得法,到课文外得益。但是这样的自由不是无原则的放任,而是将学生领到水草丰美之处后的等待与守候。此时此刻,“教室”就成了开着门窗的、四通八达的“学堂”。 

  从“教室”到“学堂”,看起来似乎只是一个称谓的改变,然而,真正让学生成为“学堂”的主人,还需要每一位老师努力营造氛围,勇敢大胆地迈出实质性的步子,才能在教室的方寸之间,走出真正的大写之人。 


老师评语

有理有据。内容精悍且充实。不错。弄个开关更好。

评语时间 :2019-01-03 17:56:38

研修作业

最新研修作业

推荐研修作业

热门研修作业

热评研修作业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