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校本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如何改变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 作业周期 : 2019-02-26 2019-05-31

所属计划:通识

作业要求:

校本研修成果作业二

作业要求:“教学设计预案”,是学员围绕拟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对拟解决问题经过新思考、产生新认识之后,提出的预设性解决方案字,1500左右,作为预设课程学习阶段性成果,在预设课程学习结束时提交。

如何改变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

学习目标

1、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初步探索了解决的一些基本方法。

2、合理的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把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的动力,使学生由厌学习、知学习、到爱学习、会学习。

3、加强德育教育,使学生融入到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中。

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模式已逐渐被人们淘汰,因此就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并且得到全面的培养。学生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也最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兴趣也就成了提高他们成绩的最好办法。但兴趣的培养也致关重要,如果兴趣的养成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对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对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合理的利用兴趣进行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难点:确实采取措施,保证兴趣的培养教育卓有成效。

教学方法

社会调查、小组合作研讨

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过程 一、兴趣教育

兴趣是一把犀利的“双刃剑”,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领域内,它的负面作用绝不亚于正面作用。

1、部分青少年由于对网络等媒介产生了兴趣导致上网时间过长,上网成瘾。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本人都认为自己有上网成瘾的迹象,并且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正常的亲情关系,严重的还导致各种心理疾病。调查表明,青少年认为对网络产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网络游戏”,而目前的网络游戏中暴力内容已经在毒害青少年。

2、兴趣可以使一个人走向自己的顶端也可以至自己于不利的境地。比如对有益的图书产生兴趣,并且充分利用这一兴趣就会越走越好,最终走向人生最高点。与此同时,如果对不健康的书籍产生兴趣则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前途发展甚至会终生遗憾。

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交流:兴趣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姿多彩的同时也给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带来富有特色的挑战。如何合理的利用兴趣这个教育中的好老师?



1、兴趣提高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困于课堂说教和校园文化的陶冶。兴趣则消除了学校和社会的围墙,把偌大的世界变为极易“涉足”的地球村。学生可以在广阔的天地里漫游,充分领略种种思潮与信息。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这对我们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消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2、兴趣还可以使思想品德教育更具灵活性。兴趣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载体,可以充分利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兴趣对书本的信息搜集、主题讨论、对话聊天等形式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向深入、细致、高效的方向发展。

三、采取真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兴趣的教育卓有成效。

讨论:如何合理的利用兴趣,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把消极影响转化为积极的正面教育?

(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感受,并谈谈自己的见解)

1、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坚持以兴趣为宗旨组织班、队活动。开展基本的知识教育,引导师生建立他们自己的兴趣,拥有自己的空间,使之成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大舞台。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园文化传播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国家优秀的文化成果,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文化产品的营养,增强他们自身的抗干扰能力,进而努力地提高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在校园网络中开展丰富多彩、生 动活泼的网上教育、交流、讨论等活动。要精心策划有组织的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校园兴趣文化活动,

2、建立兴趣爱好小分队,老师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了解学生兴趣,运用兴趣,而且要关于把思想教育工作融进学习中,把思想教育与兴趣爱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



3.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父母是青少年兴趣爱好的形成和改变的最直接影响者,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健康成长。

四、教学小结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也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领域。我们要未雨绸缪,增强忧患意识、引领意识和创新意识,适时引导、合理利用、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发布者:梁爽

如何改变青少年学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

提交者:学员冯倩    所属单位:商城县第五小学    提交时间: 2019-03-02 13:13:09    浏览数( 0 ) 【举报】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规范的主要表现 

  1.学习方面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坏习惯,就像疾病一样,使人受害终身。”在现阶段小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不主动,总是要家长和老师督促才能进行有效学习;上课听讲习惯不好,在听讲的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前不会预习,课后不能有效复习;不会刻苦钻研,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不懂得独立思考等。小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而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则至关重要。就学习习惯的养成做了一项简单的调查,86.5%的受访者表示学习习惯是从小学时期养成的。 

  2.生活方面 

  现阶段的小学生都是“00后”,在家庭中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生活方面存在很多不良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过于溺爱孩子,舍不得让他们进行劳动锻炼,造成了小学生懒惰的习惯。作为独生子女,家长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分依赖家长,不懂得自我管理;同时电脑、手机等一些高科技和信息化事物渐渐进入每个家庭,容易造成小学生过度沉迷电脑游戏、作息不规律等不良习惯。从小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还能让他们健康成长。 

  3.品德方面 

  我国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有思想品德教育课,这就说明小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品德。然而现在的校园内经常出现不文明的不良习惯,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容易说谎;高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在校园内打架、骂人等;有的小学生不懂得爱惜公物,没有集体荣誉感;甚至还有小学生出现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如果一些不良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的时候不加以纠正,长大后很有可能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样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4.心理方面 

  心理方面包括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等等。小学生心理方面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在:学习和考试的压力过大,成绩不好的学生容易产生气馁的情绪;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甚至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对待同学;有些学生性格过于内向,不善于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等。这些不良的心理习惯不仅会影响到学生之间融洽的关系,对于个人心理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利的。心理习惯不健康的人在长大后容易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别人的行为,因此小学生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行为习惯。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规范产生的原因 

  1.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从小到大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在父母教育的过程中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父母同孩子沟通较少。据调查显示,父母同孩子经常交流的比例占27.6%,偶尔交流的占63.4%,有一多半的父母不经常同孩子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就没办法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②父母文化素质不高。据调查显示,有56.7%的家长对孩子说过粗话,甚至有部分家长经常打骂孩子,这样对孩子的心理是一种极大的损伤。小学生在一个缺少爱的家庭中成长,怎么能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③家庭学习氛围不浓厚。据调查,60%的家庭中没有固定的书房,有43.7%的家长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有21.5%的家长有打麻将和酗酒的习惯,家庭中学习环境不浓厚,那么孩子自然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社会因素 

  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家庭占了很大一部分,同时有些不良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树立起到阻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很多文化是不适合小学生接受的,比如一些不尊敬老人的言论、婚姻恋爱观的改变,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使他们在小时候就树立了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的价值体系,不利于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②科技产品日益普及化。电脑等信息产品已经走入每个家庭,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容易引发上网过度、休息不规律的习惯,甚至还有些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2.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是指小学生的差异化。不同学生的性格不一样,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一样,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想要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引导,使更多的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不良行为规范的纠正策略 

  1.日常行为教育 

  教育家曼恩有一句话:“习惯仿佛一根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绳,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小学生正处在犯错误的年纪,一些不对的行为习惯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引导和纠正。 

  2.换位思考引导 

  小学生不能很快地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因为不懂得换位思考,因此在教育和培养好习惯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小学生能够经常进行换位思考,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和帮助别人,一定能够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3.心理健康引导 

  心理健康在行为习惯树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使小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家长,应该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化解孩子心里的困惑。老师在课余时间应该多与学生谈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4.行为示范引导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和老师都是他们很崇拜的对象,因此父母和老师的行为习惯会深深地影响小学生。这些行为都是潜移默化的,喜欢看书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也一定是热爱学习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父母和老师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就会影响到孩子们,让他们从小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习惯和心理习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益终生。 


校本研修成果

最新校本研修成果

推荐校本研修成果

热门校本研修成果

热评校本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