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浅议电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发布者:董玉忠     发布时间:2018-11-20 浏览数( 0) 【举报】

浅议电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程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电教媒体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和运用,让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双管齐下地运用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

数学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而电教媒体就具有这样的优势,能弥补这样的不足。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了形象、色彩、声音,总之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自己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现代的电教媒体正是融形、声、色、光、动、静于一体的理想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为课堂教学创造立体化环境,使学生各种感官协调参与学习,调动大脑左右半球活动的积极性,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提高传递的质量。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少年儿童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身心容易疲倦。电教媒体虽有加快教学节奏,加大教学密度的作用,但它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使用时一定适时,如果在一节课中使用频率过高,其效果肯定不会好。

   首先:创设情境,采用兴趣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活动时,往往伴随着积极的情绪。当大脑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此时,我们可尽量选择一些界面友好、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电教媒体,巧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自行探究的特定情境。

   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我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首先,用电教媒体演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随后请学生找出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然后,相机找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同时,让学生把自己课前准备的物体进行分类、比较。引导学生初步比较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顺势揭示课题。

   这样的新课导入,是通过活泼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辨认数学学习中,既回顾了旧知,又唤起学生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

   其次: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时用电教媒体直观形象,化难为易。

   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一些知识需要理解,而学生的思维产生障碍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理解,冲破思维障碍,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找规律”中封闭与不封闭的问题时,我运用了课件:五个男同学围成一圈跳舞,如果站成一排,每两个人中间站一名男同学,需要几位来补充?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的弄清封闭与不封闭的差异。从而突出了重点、难点,学生对找规律应用题特征已了如指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再次: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完善探究时用电教媒体。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灵活地处理教材内容。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创造性、探究性较强的学习活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适时切入电教媒体,往往会有事半功倍之功效。

   ⑴、化“远”为“近”。

   在演示操作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示范或学生演示时,可视的范围比较小,往往只有靠近讲台的少数学生看得清楚,而绝大多数学生什么也看不清,可见度低,起不到应有的演示效果。倘若采用投影仪或实物展示台,就能把实践操作过程、方法逐一向学生展示清楚。

   ⑵、化“难”为“易”。

   电教媒体的优势是其它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起桥梁。

   二、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电教媒体有机结合。

   在教学中,我们应将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电教媒体相互配合。虽然电教媒体是现代技术的成果,但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因此而排斥传统教学,例:挂图、实物教具等。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有效地选择和应用教学媒体,对一些传统的教学也因正确地运用,有机地结合,使其各展所长,互为补充,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先动手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然后教师展示实物教具,把实物教具打开出示在黑板上,使学生能看清楚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这也说明传统教学的辅助作用也很大。

     再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教学中需要安排用体积单位理解、巩固所形成的表象。依靠教师讲解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动态画面指导学生掌握测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独立操作,演示与讲解融为一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一节成功的课,往往是现代电教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共同传递教育信息,使之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适度运用电教媒体。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电教媒体过于频繁,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无意注意越多,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受到的干扰越大,这不利于学生接受信息。所以在教学中要依据具体教学环节需求注意使用的“度”。那么,怎样把握“度”呢?

   一般来说,一节数学新授课可分为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巩固反馈和开心拓展四个基本教学环节,不同的教学环节运用的着眼点不同,运用电教媒体的“度”也应有所不同。

   1、激趣导入部分“度”的把握。

   这一环节是为了设疑激趣,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要求不高。所以,使用电教媒体时宜“短且快”。

   2、探究新知部分“度”的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生动形象、直观和易于某一数学现象或规律等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在“度”的把握上宜“疏、缓、慢”,必要时反复使用,力求解决好每一个教学重难点。

   3、 巩固反馈及开心拓展部分“度”的把握。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电教媒体在这里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或设置形式活泼新颖的习题巩固学生所学,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电教媒体在使用时数量可多一些,时间上稍快一些。

   总之,合理地运用电教媒体,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多快好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教学实际,我们既要“充分”运用电教媒体,也要做到使用科学合理,最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泉口镇寄宿制小学    董玉忠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