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实践研修成果 > 正文

作业标题 :实践研修成果要求 作业周期 : 2018-12-072018-12-25

作业要求 :

实践研修是本次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实践研修成果做如下提交要求,各位参训学员请在实践研修成果栏目中根据要求提交一篇实践研修成果。

题目:

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实践研修成果时,可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5.请在截止日期前提交,逾期无法提交。

发布者 :戴芳铭

实践研修成果要求

提交者:学员钱丽    所属单位:盐城中学    提交时间: 2018-12-07 15:01:46    浏览数( 3 ) 【举报】

昼夜更替自主学习

问题的提出:

同一时刻,有的地方是白昼,有的地方是黑夜?我们这里是早上,在我们东面的日本是上午,在我们西面的莫斯科是上半夜,英国却是半夜。

这些现象的产生都与昼夜交替有关,那么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

基础知识:

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昼夜交替,这是由于地球在不停自转导致的。如果太阳和地球都是带电体的话,太阳在旋转的时候,会受到宇宙中心的影响,产生一个很强的旋转电流,这个电流就会产生一个旋转的电磁场。这时的地球也会跟着产生一个感生电磁场,来阻碍太阳电磁场的旋转,这个感生电磁场就推动了地球的旋转,形成地球的自转。

14320325858850打个简单的比方,花样滑冰运动员双臂伸直时旋转就会变慢,这就是因为旋转体的半径增加了,而角动量守恒,其线速度就必然减小;相反,如果双臂收拢,旋转速度就加快了。正是因为遵循着“角动量守恒”这个奇妙的定律,如今其他行星和各种天体,无一不是自转的。直到哥白尼提出,地球也是一颗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同时,自身则绕地轴自转,人们才理解了昼夜交替的原理。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太阳日,它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读一读:

对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发现,取决于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的日心说:地球饶着太阳公转,同时也在自转,这就是一个对昼夜交替现象的合理解释.提出日心说后300年,一名叫傅科(Foucault,Jean-Bernard-Lon1819~1868)的科学家发现了摆的运动规律,给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想一想:

模拟昼夜变化实验太阳下山明早为什么依旧爬上来?

假设地球不动,还有昼夜交替现象吗

地球上有没有没有昼夜交替的地方?

昼夜交替的地方昼夜为啥不都是一样长呢?

 

活动设计

实验用材:投影仪、地球仪等。
    实验步骤:

1.打开投影仪,让光线水平照射地球仪;

2.调整地球仪的位置,让地球仪完全处于投影仪的光照之中;

3.逆时针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的明暗变化。

实验结论

地球仪向着投影仪的一面变亮了,背对着投影仪的一面好还是暗的。逆时针转动地球仪,地球仪亮的和暗的一面交替出现。

想一想:这个实验有什么不足?可以做什么改进?

①没有同时模拟出太阳直射点回归线之间移动带来的昼夜现象的不同。

②没有模拟出不同地点一年昼夜交替现象的差异。

改进措施: ①投影仪的角度调整。②重复实验。

做一做. 手电筒代替太阳观察地球仪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1.材料:

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等

用手电筒代替太阳,用地球仪代替地球来研究“昼夜交替”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探索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过程。

2.具体要求:

    搞清楚每件实验器材的作用;

探讨验证猜想和假设的实验方法;

填写实验报告单,用画图的方法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汇报,要求在讲台前演示,并在黑板上画出实验方法。

读一读:

1.地球产生科学家是怎么样研究出昼夜交替现象的真正原因,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为了证明地球在自转,法国物理学家傅科(1819—1868)于1851年做了一次成功的摆动实验,傅科摆由此而得名。实验在法国巴黎的一个圆顶大厦进行,摆长67米,摆锤重28公斤,悬挂点经过特殊设计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这种摆惯性和动量大,因而基本不受地球自转影响而自行摆动,并且摆动时间很长。

在傅科摆实验中,人们看到,摆动过程中摆动平面沿顺时针方向缓缓转动,摆动方向不断变化。分析这种现象,摆在摆动平面方向上并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按照惯性定律,摆动的空间方向不会改变,因而可知,这种摆动方向的变化,是由于观察者所在的地球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结果,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相对运动现象,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地球是在自转。

2. 亚里士多德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且不透明的球体,同一瞬间阳光只能照亮半个球,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昼,没有被阳光照亮的半个地球是黑夜,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任一瞬间,地球各地所初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达,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度,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等于0度,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度,即太阳位于地平线之下.由于地球不停地运动,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此外,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球表面增热和冷却不致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不同位置同一时刻的昼夜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正午,有的是子夜,有的正经历昼夜交替的早晨或傍晚.当某地太阳升起到一天中最高位置时,太阳只射在该地所处的经线上,这时就是当地的正午,这样确定的时间叫做地方时(local time)。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由于地轴是倾斜的,所以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是不同的。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地区,太阳终年斜射,昼夜长短变化最大。南北半球的高纬度地区还会出现太阳终日不落或终日不出的现象,即一天24小时都是白天或者都是黑夜,这就是极地地区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南北极点,有长达半年的极昼和极夜。

 

反思: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在读说想动手实验中体会,从而有效掌握原理等知识点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12-18 10:08:51

实践研修成果

最新实践研修成果

推荐实践研修成果

热门实践研修成果

热评实践研修成果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