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龙梅 发布时间:2018-12-13 浏览数( 0) 【举报】
读完《教育的目的》第六章----“数学课程”,不禁想要上网查询怀特海先生这篇文章著于何时,遗憾无果。但从他的生平和此书的写作时间来看,距离今天应该已近九十年。可时至今日,怀特海先生对数学课程的观点仍然是我们努力在践行的课程改革,这让我不得不深深折服于他的教育智慧。
“数学课程”一章是老先生当年发表的一篇演讲稿,它为听者、读者展现了作者本人眼里和心中理想的数学课程。我想,当年的怀特海先生正是因为认识到深奥的数学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影响,才有感而发,希望大家都能正视此问题,更希望能引起课程编写者的重视,将深奥的数学从课程中摈弃、根除。因为数学学习中大量推论的错综复杂、与论点之间的距离以及纯粹的抽象性质导致大多数的学习者理解困难,数学学习尤为不快乐。他认为,在普通教育中教授深奥的课程并不合适,教育必须是现代的,否则,会像所有有机体一样,难逃消亡的命运。
怀特海先生在文中提出了“数学,若想在普通教育中有用,就必须经历一个严格的选择和适应过程……必须摈弃其深奥的一面……必须直接而简练地探讨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一般概念”的观点,在我看来,老先生这些观点的确对后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他对数学课程所应实现的目标:学生通晓抽象思维、认识应用环境、知道如何使用,正是当下的数学教材观。
今天是我们教育普及的时代,数学教育也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不止一次叩问自己:孩子们为何学数学?学什么?怎样学?第一个问题要解答学习的目的,它让师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并以此信念为支撑,共同努力,不断前行。第二个问题要解答学习的内容,即是否摈弃、根除了深奥的数学原理和思想,数学课程是否能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标,数学能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个问题则帮助教师个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课堂学习不能再是填、灌、问,而应该是学生的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过程。如果我们每位数学教师都能用心思考这三个问题,并认真落实到教学中,数学的课堂学习将会更加快乐和有效。
怀特海先生在文末呼吁:“如果这个理想的确被广大教师所接受的话,大家共同努力所造成的持续不断的压力,就能起到巨大的作用,最终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改变” 。他所提及的改变,包括了教材和评价方式的变革。诚然,课程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将经历对当下教育的反思、有勇气的争取改变、有毅力的实践研究等一系列循环往复的变革过程。但我们仍坚信,公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虽说我们不能站到全人类发展的制高点思考教育,但我们仍可以从身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反思教育,使得数学学习不再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而成为一门培养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蕴藏的科学原理、发展自身逻辑推理能力的学科,让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主动学习——解答疑惑——建立模型——习得知识,再通过已经习得知识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们希望每个教育人都把下面这段话当作自己的数学课程教育理想:“当有一天学生离开学校之后,他也许忘记了许许多多的数学公式和定理,但他在头脑中能够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周密的思考,能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清晰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处理在非数学领域遇到的问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肖川),唯其如此,我们才能“把数学学科从‘是一种机械训练’的指摘中解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