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业周期 : 2019-01-02 2019-03-06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作业描述 :


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本次实践研修做如下提交要求,各位参训学员请根据要求提交一篇教学反思。 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教学反思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教务管理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

提交者:学员张统    所属单位:盘州市第二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1-15 12:24:39    浏览数( 2 ) 【推荐】 【举报】

《登高》教学设计                                           

教材与学情分析 

《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这一单元主要是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繁荣时期,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学习本单元诗歌,重在点在抓住意象,进入诗歌中的意境,从而引领学生去领悟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种种复杂的情感变化,进而领略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学习唐诗不仅是一次自我修养的提升过程,也是对传统文明的最好诠释。

经过高一上学期的学习积累,同学们对诗歌鉴赏的一些要素已有一定的知识建构,譬如说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对诗歌鉴赏的方法也略知一二,但是很难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结合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诗歌鉴赏的理念,结合班级情况,《登高》这首诗歌,我做了以下设想,实践诗歌鉴赏的步骤。遵循读诗——品诗——悟诗的基本框架,以诵读为主来感受杜甫律诗的抑扬顿挫之美,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再现诗中的景色描写,从而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中蕴含的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当然,情感是相对抽象的事物,如何去领会很关键。我将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诗句身临其境的感知作者的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知人论世了解杜甫其人,解读其诗。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歌,领会诗歌主旨。 

2.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沉情感: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 

3.体会杜甫诗歌音律的抑扬顿挫之美,熟读背诵之。 

教学重点: 

    抓住意象,深入诗歌意境,领会诗歌主旨,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感知抑扬顿挫的律诗中所沉淀的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拓展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及其背景(整体把握诗歌发展的脉络,引入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犹如滔滔江水流过《诗经》,流过《离骚》,流过“建安风骨”,流过草原牧民与采莲姑娘的歌谣,流入最辉煌的盛唐。曾几何时,妖童媛女们歌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启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神圣殿堂。千年之后,又有一位诗人引燃了这种情怀,他曾高唱“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曾高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曾高唱“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学生这位诗人是谁呢? 学生回答后引出杜甫并板书课题。(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板书:登高    其诗(出示幻灯片) 

  提问;当你们看到这个标题时,你们想到的是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言之有理便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王维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杜甫登高的背景——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登高,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关于登高,王维是在异乡想像着故乡的兄弟们在登高时就唯独缺少了自己,因而倍感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登高》又寄托了杜甫怎样的情感?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走进文本,走进杜甫。

二、初读诗歌,把握情感基调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

2、指导学生七言诗的读法,以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拍吟诵,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幻灯片展示这首诗的停顿节奏。

3、音读——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情读——先请同学找到表达作者心情的字词——“悲秋”或“悲”,明确作者     写作时的心境——感伤 ,所以朗读时语速放缓放慢,语气读出凄凉的心境,读出抑扬顿挫之美---节奏感。

4、指导朗读要求学生饱含感情朗读。让学生感悟到要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就必须把自己想象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是你自己写的。如读杜甫的这首诗时,把自己化身为那个老病孤苦的杜甫——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鼓励一、二名学生主动范读,给予肯定表扬。

5.齐读诗歌 (配乐) 

二、初读诗歌,整体把握

【课件投影】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1、《登高》这首诗哪联写景,哪联抒情?

(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2、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 “高”、“啸哀”、 “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读起来有一种凄凉之感。

3、提问:作者问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王国维曾说“一切景欲皆情语”。写景是为了抒情服务,作者要借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教师补充写景的作用。

三、仔细咀嚼,因景缘情,

分组讨论并回答:

     1、首联中的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各给人什么感觉?

     生: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心寒。

     生:天高,天的高低是凭感觉判断的,而不是真实的距离。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也点明季节是秋天。人们常说“秋高气爽”。

      生: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提问:第二句“渚清沙白鸟飞回”,这句话里好像没有哪一个意象让我们感觉到特别的悲。

       师:我们来做一个换字游戏,老师把它改写成另一句诗:“枫红沙黄鸟飞来。” 这句有没有凄凉的感觉?

:没有。因为颜色变了。清白是冷色调,红黄是暖色调。冷色调往往让人感到凄清。如果改成暖色调,把诗的意境就破坏掉了。

      提问:还有一个变化,就是把“回”变成了“来”,这有什么不同?

     生“回”说明鸟在盘旋。鸟为什么要盘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这里写出了鸟的 孤单无依,鸟的孤单无依背后是诗人的孤单无依。一个“回”字就传达出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2、颔联中的“落木”换成“落叶”好不好?为什么?

     生:落木”给人感觉比较沉重,“落叶”比较轻飘。 “落木”给人感觉光秃秃的样子,而“落叶”让人感觉到树上还有许多叶子。”

     生:从颜色上,“落木”往往让人联想到树干的颜色,枯黄。由此体会出作者的感情是沉重的

     3、“落木”“长江”会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师: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生:应该言长江浩瀚壮阔吧!

     师:杜甫在这里强调连绵不断,而不强调壮阔,大江广阔,杜甫的悲与愁难道不像大江一样广阔深沉?因为前面说“无边”,是着眼于空间而言的,前面讲大,后面就要讲长。否则就重复了。古人用江水往往比喻时间。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江水的流逝往往让我们想到年华的流逝,青春的流逝。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想到杜甫的心情:因为悲凉,他感到满世界仿佛都是落叶,落叶也染上了他的心情。他看到江水的时候就想到,唉,老了,岁月不待人呀!

      师: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4、男生齐读前两联,思考前两联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有两个形容词来进行概括。明确:萧瑟凄清。并将前两联的内容加上想象与联想后改写成一段小散文。小组交流后,老师把写得好的用多媒体进行展示,教师进行总结。

      考点衔接

      我们常见到这样的题:“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或者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有时也这样问:“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答这类问题时要从三个部分作答,即描摹诗歌图景一概括意境特点一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考生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清冷寂。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常见错误:考生在解答此类问题时常见的失误有两点,一是描摹景物时采用直译的方法,变描摹为翻译;二是考生往往着重于“思与境偕、情景相融”的正衬模式,而忽略了一些诗歌是通过景物来反衬思想感情,造成理解思想感情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注释等来思考,避免出错。三是硬套某些术语,不结合诗句本身的内容分析。

 5、体会后两联作者表达出来的沉重的悲愁,结合杜甫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试着分析悲愁体现在那些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加以点评并补充前人对本诗中“悲”的八种理解,总结全诗。

补充资料:诗人的“悲” 情来自: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独自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艰难。

悲之九:新停酒杯。

教师总结:正因为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困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才使诗人产生了深深的悲秋情结。

四、比较阅读,对比赏析

     学生齐背初中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媒体显示全诗)后叫学生与《登高》诗比较两首诗歌在选景、抒情方面的异同?

讨论明确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叶落、风急、枯藤、老树等深秋的衰象,抒发诗人的愁苦悲凉之情,抒发的感情是与羁旅行役或游子思乡有关;另外还有对时光流逝,人生无所作为的哀怨和无可奈何之感。

不同点是《登高》除表达身世之感、羁旅之愁外还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感情;《登高》选景上动静结合,尤善描写景物的动态美。《天净沙·秋思》写景上没有《登高》诗气势恢宏、雄浑。

(解说: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事物的一切的。”利用比较法设计课堂教学,易形成课堂教学的兴奋点,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五、深化鉴赏,学会运用

   学生思考:你最喜欢《登高》一诗的哪一联,为什么?现在我们该怎样运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在提示学生注意颔联,这一联现在用来比喻自然和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旧事物要必然衰败、没落和死亡,新生力量一定会成长、壮大和胜利。 (解说:学习诗歌的目的最终还在于学以致用,推陈出新,让学生明确古诗文中的很多名句,由于时代的演变,现在都赋予了它新意,提醒学生在作文中应自觉加以运用。

 

 

教学反思

诗歌的鉴赏是从朗读开始的。本节课我先从朗读着手,并把诵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意在通过朗读将学生带入诗歌之中,逐步去感悟杜甫蕴藏在诗中的感情及杜甫的语言风格,所以上课伊使,我就让学生分不同程度的诵读诗歌,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其次诗歌的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抓住意象,然后通过想象与联想描绘画面,创设意境,感悟蕴藏之中的情感。意象、意境的学习是鉴赏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本诗的教学设计中非常重视这个问题,用了大量的环节去处理这个问题,以求通过本诗的学习,学生对写景抒情类的诗歌的阅读和分析有一定的提升。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的找出关键意象,只是理解上还不够深入,部分同学在描摹画面时超出了我的想象,语言优美,想象丰富,画面很美。课堂的延伸,对比阅读目的检测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比鉴赏的能力。但由于经验和其他种种因素,难免挂一漏万,设计中有不恰当的地方,敬请雅正。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