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业周期 : 2019-01-02 2019-03-06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作业描述 :


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本次实践研修做如下提交要求,各位参训学员请根据要求提交一篇教学反思。 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教学反思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教务管理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

提交者:学员邹美朴    所属单位:盘州市第十一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1-21 17:59:53    浏览数( 0 ) 【举报】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上)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课前准备

由于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所以课前布置学生根据提出的“自学导引 整体感知”环节的八个问题阅读教材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二、教学任务

1、本框地位

本框题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一个框题。从这一框开始学生学习唯物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矛盾。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而本框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含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本节课讲三个方面问题: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而对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则放在下一节课讲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及现实意义

运用: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的观点对自己生活、学习的指导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学会用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掌握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以致用,实现知识由“学会”向“会用”的转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

难点: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

五、学情分析

“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六、设计思想

教育理念: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

教学原则: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积累,将对矛盾的理解从生活常识的层次提高到哲学的层面,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有机统一。通过对生活、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帮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启发引导、故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展示马克思的一段话和伏羲八卦图,讨论共同体现哲理

看出防与偷、真与假、黑与白等对立关系

体会到这些相对应的关系包含的矛盾的思想,导入本课

2、具体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观看自制视频《高中生学习中的困惑》

问题探究一:视频中反映了三位同学哪些困惑?我们在学习中又存在什么困惑?

在此基础上点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并结合漫画《你敢烧吗》探究讨论如何体现矛盾的观点的。

 

问题探究二:

比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一鸟不鸣山更幽”

那句诗写得好?为什么?

对于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这一难点主要有教师结合实例(一条绳上的蚂蚱和气球)分析讲解

 

问题探究三:

每个学生、每个年级都有困惑?说明什么哲理?

 

问题探究四:面对困惑怎么办?假如这三位学生任其发展,不解决困惑,是这预言结局?这又给我们启示?

 

问题探究五: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学习中存在的困惑不同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创设情境:观看视频《高中生学习中的困惑》(下辑)

问题探究六:心理老师对他们的困惑采取的指导方法能一样吗?

 

 

形成结论一:矛盾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小组讨论,形成答案,教师补充附加一定条件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道理使学生理解动静不可分,以动衬静

 

形成结论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由于实例通俗有趣、采用气球作为教具

学生基本能理解透彻该知识点

 

形成结论三:矛盾具有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得出结论四:要敢于承认、揭露、解决矛盾

 

 

形成结论五:矛盾特殊性含义及其三点表现

 

形成结论六: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有哪些成语、俗语体现或违背这一方法论原则的。

初次认识到每位学生学习都存在困惑,都有矛盾。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认识到斗争性与同一性不可割裂开来,使学生全面、辩证的认识、看待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有了烦恼,矛盾要勇于解决矛盾,而不能掩盖、害怕矛盾

 

 

 

使学生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深刻的认识到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课堂总结

参考板书设计

共同回忆、总结、齐读本节课所讲知识点

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再次明确教学目标

4、随堂检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包含的哲理

考查矛盾有关内容

较为准确的回答出答案,并指出选项错误之处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讲练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5、课后作业

观看视频

齐读大话西游经典台词高中版,以亲情、友情、时间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感想

情绪高涨、互动性较好

认识到拥有的不懂得珍惜,失去的却追悔莫及,从而启发学生珍惜现在宝贵的时间,努力学习

板书设计

三个原理(三个世界观、三个方法论)

 

整合归纳、重点突出、便于记忆

课后反思:

“矛盾”一词对高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矛盾”,并且时常要解决一些“矛盾”。陌生的是哲学上的矛盾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抽象、概括、总结,学生不容易理解、掌握。鉴于学情分析,在设计时力求贴近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贴近当前的形势,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理解并认同。同时,教学中应坚持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本框最大特色和成功之处就是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自制视频《高中生学习的困惑》,以此为线索,通过层层分析、诱导,逐步得出结论,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性比较高,同时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转变学生对哲学比较难学、枯燥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

本节课不足之处:教学中因为时间仓促,一些问题探究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次,认识深度、理论实际的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略显紧张,不能完全放开,探究回答收到一定局限,回答问题声音略小;同时我在讲课时个别地方讲授时语言啰嗦,不能做到凝练、简洁。

今后继续用身边事例讲解教材理论,做到课本知识与生活贴近、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才更好的提高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积极性;另外,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提供普通话发音标准,做到吐字清晰;教学语言更加凝练、简洁;注意教态自然大方,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