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业周期 : 2019-03-08 2019-05-31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作业描述 :


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本次实践研修做如下提交要求,各位参训学员请根据要求提交一篇教学反思。 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教学反思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教务管理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

提交者:学员邓益艳    所属单位:盘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提交时间: 2019-03-25 11:05:20    浏览数( 0 ) 【推荐】 【举报】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通过设计情景,将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使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及其特征。

【学生分析】

大部分同学认为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上网。另外,大部分同学初中阶段对信息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他们对信息及其特征的理解是片面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的概念,并能够理解并举例说明身边的信息,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信息的时效性、价值性等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信息用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体会信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愿望。

【教学方法】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是一堂“非技术性”信息技术理论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够直接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也在于第一节课。本节课中,采用多种方法如生动讲述法、观察法、讨论法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无所不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布置任务

1.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简介自己的材料。可以简单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学习经历,成长过程等等方面,在规定的2分钟之内,要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演示。因为新学校,新同学之间多数彼此不熟悉,学生之间正好通过此次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学生可以采取以下这些形式整理这份材料:①纯书面文字材料;②书面文字辅以简单图片材料;③口头文字说明等。

2.教师课前准备简介自己的材料。事先用word制作一份自我介绍的文档,也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组幻灯片,或者用flash制作一段动画,或者录制一段视频。

(二)学生进行小组活动

1.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在其小组内进行自我简介,2.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在全班进行自我简介,3.教师对每个小组代表的自我简介进行适当的评价,4.教师在全班播放简介自己的幻灯片、word文档或者动画材料或者已经编辑录制好的视频材料。

(三)教师发问

1.刚才我们每个人都进行了简单的自我的简介,大家对彼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原因是什么?

2.学生思考的同时翻阅课本有关信息概念方面的内容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原因:信息的价值性不同因为我们对每个同学的基本信息的挖掘能力是不一样的,即信息的价值性不同。

课堂小结教师针对本节主要内容,言简意赅地做总结。

拓展延伸课后利用word或者PowerPoint把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学生的信息表达描述出来。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后,学生填写教学评价表格。

理解基本理解没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

八、教学反思

本节的内容主要讲解信息及其特征,若直接从概念入手,学生感觉枯燥,不易理解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讨论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始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一位启发者和引导者。

(一)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树立自信,发挥才能,使他们从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概念及其特征,使抽象的理论浅显化。

(二)因为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参与学习活动,科学地探究和构建自己的知识与事实。在小组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促使学生逐步理解信息技术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利于养成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