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业周期 : 2019-01-02 2019-03-06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作业描述 :


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本次实践研修做如下提交要求,各位参训学员请根据要求提交一篇教学反思。 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教学反思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教务管理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

提交者:学员黄克丽    所属单位:盘州市第一小学    提交时间: 2019-01-12 22:11:36    浏览数( 0 ) 【举报】

《碧螺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碧螺春》一课介绍了江南名茶碧螺春的名字典故以及采摘、炒制的工艺过程和月下品茶的美好场景,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品茶情境中吟诗读文,品味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在制茶、采茶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推销茶叶时拓展课文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茶的起源,茶的产生与发展,茶的历史,等知识。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本教学设计,从碧螺春的采摘、制作、品尝入手,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感悟、体验,在读中培养语感,开发心智,张扬个性,熏陶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初步了解色、香、味、形俱佳的——中国名茶碧螺春,知道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了解采茶的时间、制茶的工艺、品茶的方法等茶知识。

2、智力发展目标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已学知识去理解课文;在创设的情境中,通过整体感知,增加语感。

3、 情感目标

本课通过对久负盛名的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它的采摘、制作和品尝情景的学习,体会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地大物博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合作意识,能主动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学生为学好这一课内容做了充分的预习并搜集了大量有关的资料,在品茶情境中吟诗读文,品味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开展语文综合活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拓展资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体会作者描写的细致与准确

五、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设计:

对于重点段落的学习,同时也是语言品味的关键之处,学生没有真实的经历,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言之后,要反复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边读边想象来朗读这些部分,在读中中进一步品味语言,想象画面,读出感受。如播放采茶插图及采茶姑娘歌曲,在情景中见证采茶姑娘的快乐,验证自己的体会。学习炒茶一段,让学生观看视频加深对炒茶动词的理解。最后,文末外国诗人的诗句学生不易理解。要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来理解,体会作者对碧螺春茶的喜爱和对茶乡劳动人民的咱们和热爱。并且,以此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训练。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知道,课文除了饶有兴趣地介绍碧螺春名字的由来,还向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生动的画面呢?概括时加入课文中写明的表示时间的词。(板书:清晨采茶  入夜炒茶  月下品茶)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欣赏这些美丽的画面,细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清晨采茶

1、播放多媒体(茶园美景)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一个词、一句话说出感受吗?(板书:美丽动人)

2翻开书,让我们走近作者的语言。轻读课文,思考:哪些语句写出了这幅画面的美?

交流:

①从“随着几声嘹亮的鸡叫,湖山的早晨醒来了”等语句中感受江南春光的无限美好,指导朗读。

②从“披着晨雾,踏着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结伴向茶园走去”等语句中体会采茶姑娘兴奋喜悦的心情,练读。

……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有利于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学生自渎自悟的过程。】

刚才听了这些同学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张明媚的春光图,你们喜爱它吗?谁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3、大家想不想把这幅图画变成形象、生动的电影画面呢?假如你现在就是金牌导演张艺谋,你将怎样策划这部春光图呢?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小导演们,你给观众呈现的第一个画面是什么?第二个呢……(湖山醒来了→姑娘们去茶园→茶园中传来欢笑声→茶园染上金色→姑娘们采茶)小导演们设计得真好,可电影是一门艺术,光有生动的画面还不行,还需要——(音乐、解说词)动动脑筋,你想给这幅画面配上什么音乐?(轻柔的、优美的抒情音乐)

经过我们在座的小导演的设计,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动人的采茶图就诞生了,想不想感受一下?师播放《采茶曲》。大家一边在头脑里想象着画面,一边配上优美的歌曲。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转变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能披文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背诵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入夜炒茶

过渡:湖山的早晨有了采茶姑娘的辛勤劳动,显得那么美丽动人。入夜,茶农们又在干什么呢?

1、自由读,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1)根据交流多媒体出示:“忽而揉,忽而搓,忽而捺,忽而抓,嫩叶如同一条青龙一下翻飞,煞是好看。”(播放录像《茶农制茶》)

【设计意图:播放了录像,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对茶农的辛劳和高超技术有了感性认识,又降低了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难度。】

(2)你是不是也能像炒茶手一样来演一演这些动作,同桌两个同学相互配合,一个读,一个演,看谁读得好,演得像。

(3)从这些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四个“忽而”不仅体会到速度快,而且写出了炒茶手的动作的融合统一。四个带有提手旁的字写出了炒茶手的技术高超。板书:技术高超)

(4)用学过的成语来赞美炒茶手。

2、渐渐地,随着水分的蒸发,叶芽的颜色变深了,条索纤纤,蜷曲成螺。这时一边降温一边揉捻、搓团,待到茶叶捏拢放开就能自行松散之时,满屋子已弥漫着浓郁的芳香。引读:此时的茶叶——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这几个非常精致的词语让你想到什么?(茶叶的外形很美,无可挑剔。是炒茶手辛勤劳动与高超技艺的结晶。)这么美的茶叶课文中冠以什么

美誉?(工艺茶)

看着这“工艺茶”你想说些什么呢?(心中涌起对炒茶手的敬佩之情 )你们能通过朗读读出对他们的敬佩吗?(课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去炒茶手的娴熟技艺,这样的设计融阅读、思维、表达训练于一体,学生动脑、动口,读思结合,良好的阅读习惯得到了培养。】

月下品茶

过渡:看着这工艺茶,老师最想说,我要泡上一杯尝尝,你们呢?课件

1、今天我们就来品品茶,现场沏茶引导观察(四人小组一杯)

(1)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色:碧绿清澈  形:青螺入水,姿态动人)

(2)现在我们请同学来品一品,谁自愿当品茶师?指名上台品,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

(香:清香扑鼻  味:甜津津的)

(3)、刚才我们同学从色、香、味、形这几方面来品了茶,(板书:色、香、味、形)每人2品茶的感受都不一样,作者品茶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同学默读第六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来体会一下。

2、大组交流:作者品茶也是如痴如醉,谁来说?

(1) “茶叶如青螺……极其动人。”说感受。谁再来读这句话?评价,让我们一起陶醉地读一读。

(2)“整个白瓷杯……清新爽人。”说感受。

(3)“茶水入肚……飞溢四周。”说感受。品茶也能增进友谊,齐读。

3、作者陶醉于碧螺春的色、香、味、形,陶醉于优雅闲适的品茶环境,陶醉于那种洋溢着浓浓友情的气氛里,难怪那位外国

诗人这样说——(引读“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

(1)女生读,男生读。

(2)在这一杯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你看到了什么?还看到了什么?

媒体出示:

练习说话: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        ),还看到了(       )

4、小结:碧螺春真不愧是“天下第一茶”啊!

(三)、拓展延伸

1、如果你是江南碧螺春有限公司的广告策划人员为碧螺春进行广告宣传,你的广告语将怎样设计?

2、收集、阅读有关介绍茶文化的资料,然后,在语文课外活动时,把它介绍给大家。比一比,看谁收集、阅读的资料多,看谁介绍得精彩。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既深化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内与课外的紧密结合,既加深体验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清晨采茶      美  丽  动  人

 

碧螺春           入夜炒茶     技  术  高  超

 

月下品茶      色、香、味、形



 教学反思

《碧螺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描绘了碧螺春名字的由来以及采摘、制作和品尝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色、香、味、形俱佳的碧螺春的喜爱和对勤劳、聪明的劳动人民的热爱。

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文中重点语句,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语言文字,从而体会到课文的精髓。 

一、调动多种感官,领悟课文蕴含的情感。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课前充分准备,课堂上我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教学中把“朗读”贯穿与整个教学之中。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去接触课文的语言。从导入新课时的听录音朗读,到看视频配音朗读,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出了文字所描绘的形象,读出了文字的内涵,读出了文字所蕴涵的情感。

读入夜炒茶一段让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演一演炒茶动作,体会茶农的辛苦与娴熟的技术,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让学生模仿炒茶动作

通过实物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碧螺春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虽然学生平时在家里见到过碧螺春,但却没有细细地观察过它。教材中虽然把碧螺春茶的色、香、味、形介绍得细腻、唯美,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光靠想象是感受不到的。为此,我同学在课堂上品尝碧螺春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碧螺春的形和色,闻一闻碧螺春的香,品一品碧螺春的味,这样,学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就能深刻感受到碧螺春茶的无穷韵味。

 二、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 ,把知识延伸。

文中最后一小节中提到:有位外国诗人在品茶之余,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我在引导学生朗读,谈谈感受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当导演,当推销员或为碧螺春写一句广告宣传语。课后安排茶文化的研究,有效拓宽知识面。

课堂教学中对“月下品茶”一段挖掘不深,只对茶的色、香、味、形做了细致的分析,而品茶的真正含义忽略了。学生说感受很牵强,没有发自内心的理解感受。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