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与反思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业周期 : 2019-01-022019-03-06

作业要求 :

作业描述 :


通过在岗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良性循环过程,逐步提升实践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现将本次实践研修做如下提交要求,各位参训学员请根据要求提交一篇教学反思。 请参训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及课程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和实施一次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为特点的教学活动。并将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反思以文稿的形式提交至平台。 



要求:

1.字数要求:不少于500字。 

2.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3.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4.提交教学反思时,请附上1-2张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图片。 


发布者 :教务管理员

教学设计与反思

提交者:学员罗传勇    所属单位:盘州市坪地乡中学    提交时间: 2019-01-13 14:11:44    浏览数( 0 ) 【举报】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课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地歌颂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洋溢着作者一腔的爱国之情。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学到叙事性文章的写法,也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有主见,他们对于作品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概括、分析能力,但看问题往往不够客观、全面、深入。不过,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好胜心强。倘若教师在班级中创设交流、探索、合作的良好氛围,在教学中“还政于民”,引导得当,学生定会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的。

  (三)、设计理念: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设计。在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同时,展开横向思维,读懂事件与主题的关系;在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的同时,使学生受到前人高尚情操的熏陶,达到既学读书又学做人的目的。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授课时,应紧紧抓住文章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这一暗线,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方法与过程:抓住文章两条线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五、教学难点

  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了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998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日本仙台市参观了鲁迅纪念碑。鲁迅的纪念碑为什么建在仙台呢?(生:鲁迅在日本留过学。)藤野先生和鲁迅是什么关系?(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鲁迅在离开仙台二十年后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藤野先生》,(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沿着鲁迅先生的足迹,去重温那一段往事。[设计意图](从新闻报道入手,触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急于了解鲁迅先生的洋老师,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检查预习(出示幻灯片)

  1、给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

  绯红(fēi)烂熳(màn)芦荟(huì)解剖(pōu)不逊(xùn)匿名(nì)诘责(jié)瞥见(piē)

  2、解释词语。

  匿名: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不逊: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顿挫转折。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设计意图:检查课前预习,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理清思路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

  1、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主要回顾一段什么样的人生经历?

  生:回顾20世纪初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生活经历

  2、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生:东京——仙台——离开仙台(北京)

  3、师: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生讨论归纳:三部分

  (1)东京所见所感;

   (2)仙台学医生活;

  (3)离开仙台以后(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了解通过时间、地点的变换来叙述事件,构思布局的写作方法,进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四)、感知形象

  1、文题是“藤野先生”,同学们找一找,课文是从第几段开始写藤野先生的?(生:第六段)

  2、藤野先生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我”面前的,文章抓住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特征来描写?生: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师述:这是与藤野先生的相识,下面接着写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3、在相处过程中,作者记叙了能表现藤野先生高贵品质的哪几个典型事件?这些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听11—23段的录音,边听边在书上勾画批注,然后举手抢答)

   

   

   

  事例            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2、纠正解剖图    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正直无私,真挚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探索研究,实事求是

  5、一个日本教员,对“我”这个中国人如此关心和厚爱,这又表现了先生的什么品质呢?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6、藤野先生有这么多优秀品质,对“我”如此关心厚爱,按理“我”应该留在仙台继续学医,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学医的志向呢?

   生讨论后明确:①匿名信事件②看电影事件

  当看到日本学生的狂妄傲慢,尤其看到中国国民的愚昧麻木的时候,“我”的思想受到了严重挫伤。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改变志向。

  7、作者写老师为什么要写弃医从文这些内容?

  生讨论后明确:①从侧面表现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②表现了鲁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③为下文的惜别埋下伏笔。

  8、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生讨论后明确: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小结:文章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写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赞扬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写出了师生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表现了师生之深厚而真挚的感情。

  [设计意图]扣住“我”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明线,通过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的高贵品质。

  (五)、体会感情

  1、本文的题目是“藤野先生”,但课文中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这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语段都写了什么内容?

  生: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盘辫子、学跳舞,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

  2、这些内容与写藤野先生的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生讨论,师引导,归纳:

  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写藤野先生的缘由;

  日本“爱国青年”——反衬日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弃医从文——写鲁迅与藤野先生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3、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清国留学生的,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你喜欢的原因。

  ①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②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③“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2)、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生讨论,师归纳:

  “日暮”有“日暮途穷”之意,触发鲁迅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鲁迅。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愿望。“看电影事件”使作者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医治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找出饱含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情感。

  (1)“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4、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讨论,师归纳:“良心发现”: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了触动;“正人君子”:那些为军阀政客等统治阶级服务而又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整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小结: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记得水户,这是作者爱国的又一表现;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是贯穿全文的另一条线索,是暗线。

  [设计意图]扣住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条暗线,从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六)、课堂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四句话归纳本节课的内容:外貌展内涵事例现品质改志为救国惜别见真情

  [设计意图]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布置作业选取几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一个人的品质。(可以是你的同学、老师等)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揭示人物品质的写法。

  八、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此文感到难度极大。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所以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为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从事件入手、引到鲁迅的爱国之情,自感牵强,所以此次作了改动),使学生自长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以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解了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变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真理愈辩愈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不足之外:1、教学设计过多的考虑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有些急于呈现一节优质课,对学生的知识接受、学生的理解能力考虑太少,所以课堂容量太大,知识点的落实不好,课堂上变成我引领学生,而没有尊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2、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些着急,因为教学过程没有按照我自己所预想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没有我预想的好,所以教学中着急,对于孩子问题的回答也没有做出正确的评价,缺少激励性的语言。

  3、不能立足于学生,给学生思考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沉淀知识的时间,所以感觉每个知识点的完成,没有平时课堂上学生给我的“老师,我们会了”这种感觉。因此,我认识到不能为了课堂的完整,而让学生掌握的知识不透彻,在课堂上要以学生学会知识为主。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9-01-20 22:28:09

教学设计与反思

最新教学设计与反思

推荐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门教学设计与反思

热评教学设计与反思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