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发布者: 刘兴跃    所属单位:盘州市保田镇忠义幼儿园    发布时间:2019-04-26    浏览数( -) 【举报】

一、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如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个人卫生(衣物、身体)和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不易导致孩子感染多种病菌、疾病等,直接避免多种疾病产生;如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挑食、不按时吃饭睡觉等,直接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二)、有益于孩子自立自信。所谓自信心,是由积极自我评价引起的自我肯定并期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倾向。自信心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认识和评价。自信心强的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活动,能积极地与他人交往,与同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大胆尝试。在幼儿园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幼儿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当然事情也必须是做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小看孩子能独立完成一点小事,家长如辅以赞同和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

(三)、有益于孩子良好人际关系及学会处事原则。让孩子学会别人的东西不能拿,懂得关心、爱护、帮助他人,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同时,这些也是基本的道德原则,让孩子学会更多的处事原则。

(四)、有益于孩子事业成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做每一件事都集中注意力,养成持之以恒有毅力,这是影响孩子将来学业、事业成就最重要的一个行为习惯。

(五)、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是必要的。学家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一生。”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幼儿智力、能力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有了好的行为习惯,许多学习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反之,会为幼儿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调皮捣蛋。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识,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没有注意去教育引导,幼儿是非观念不强,往往会出现调皮捣蛋的状况。在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时候,往往会搞一些恶作剧或者小破坏。比如小朋友在玩玩具时,他将别人的玩具抢走,或者扔在地上。别人在画画时,在别人纸上乱画一通,让别人活动无法进行。或者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
  (二)、自制能力较弱。 幼儿时期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弱,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一点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去报告老师、汇报家长,甚至是大哭一场。而在进行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们则又往往会显得极度兴奋,比如遇到一些状况的时候就 不服从教师的引导,造成教师教学难以进行。比如引导学生看某部动画片的时候,某些看过的同学就会跟其他同学讲后面的剧情,影响其他孩子观看。
  (三)、以自我为中心,无规则意识。很多幼儿在家是家里的小太阳,家长无限制的满足,导致幼儿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上课时想出就出,想进就进,想听就听,想玩就玩,不听老师的话,不受纪律约束。
  (四)、不遵守纪律。现代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对于孩子比较溺爱,这就造成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唯我独尊”的环境中,而一旦到了幼儿园,由于不甘心自身的地位和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或游戏的过程中为了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就会不遵守规则纪律,乱跑乱跳。而面对教师的教育引导则显得无所谓,甚至会有误解老师的状况,导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误会。这种现象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是比较常见的,也是阻碍教师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
  除此之外,幼儿还有很多不良习惯,比如,偏食厌食的习惯、与幼儿不能友好相处、喜欢说谎、懒惰、推诿、告状等等。

三、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坚持榜样示范的原则幼儿模仿性强,正处于向别人学习的阶段,家长、老师良好的言行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家长的言行是对幼儿最好的教育。故事、儿歌、歌曲、影视等作品的艺术形象有很强烈的榜样力量和感染力,幼儿也很喜欢模仿,这些榜样对幼儿具有最直接、最具体、形象的影响。通过一首“花儿好看我不摘”的学习,效果会好过枯燥地说“不要摘花木”。学习一支“礼貌歌”,许多小朋友便会在入园、离园时主动与老师打招呼。

(二)家庭、学校要形成合力。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要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起家庭、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网络。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让家长进行系统的幼儿德育理论学习;家教专刊、 家教小园地时刻发挥着它们的宣传和交流作用;通过家园联系手册,以书面形式每月联系,有什么事随时与家长沟通,使家长和教师都能随时了解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我们还通过家长开放日、家园共育等活动,让家长观看、了解、参与幼儿园的教育,使家长自觉、积极地配合我们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 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三)要求一致性原则。我们经常发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经常会意见不一致,父母经常会一个扮演“红脸”、一个扮演“白脸”,有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爷爷奶奶则放纵,好习惯难以养成。例如:在一次家访,与家长聊天中得知:小结与爸爸吃饭时,地面整洁干净,和妈妈吃饭时,却是饭菜满地。同是一个人,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也很简单,两位对幼儿要求不同,一个严格要求,另一个则放弃原则。可想而知严格要求能培养出良好习惯的。家庭成员对孩子要求一致,教师之间要求要一致,家庭与班级教师要求也应一致,各方密切配合,共同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形成幼儿良好习惯的关键。许多家长反映,幼儿最听老师的话,老师怎么说幼儿就怎么做,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因此,家长碰到什么问题及时反映给老师,老师配合家长进行个别教育,这样往往效果良好。如有些幼儿在家中什么事情都要家长帮忙做,对长辈不讲礼貌,但在幼儿园值日生做得认真负责,对教师很有礼貌。有的幼儿在幼儿园能很好地吃饭、穿衣,而在家却做不到。家长能及时把幼儿在家的不良表现反映给老师,老师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转变幼儿种种不良习惯。另一方面,配班老师对幼儿的要求也应一致。只有家庭、幼儿园、教师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要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参与。让孩子充分地参与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就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

实践活动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要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学会饮食、睡眠、入厕,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的技巧,进行良好习惯的训练,获得“该如何做和不该怎样做”的体验和认识,并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强化,逐渐养成习惯。家长和教师应该为幼儿多提供练习机会,切勿“等你做还不如自己做”来剥夺孩子练习的机会。孩子只有在反复训练中才能习惯成自然。例如:许多幼儿刚上幼儿园时,父母都会告诉老师“我们家宝宝不会吃饭、不会脱衣服、不会大小便,不会……,但当幼儿真正脱离了父母,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他们个个都有进步,不仅能自己入厕,还学会了吃饭等等。我们便坚持对他进行强化的训练,几个月后,当他爸爸妈妈发现孩子能如此处理时都感到惊讶,赞叹不已。其实最根本的是能坚持让孩子自己亲身实践,不包办代替。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

AI推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