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中国古墨赏析

  发布者:黄成延    所属单位:盘州市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2018-12-10    浏览数( -) 【举报】

中国古墨赏析

朱益

墨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我国商代甲骨文已出现墨书,是用天然石墨研磨而书的。《水经注·漳水》说:"石墨可书,又燃难尽,亦谓之石炭。"墨的本意即为"黑土",所以"石墨"应是煤炭、木炭一类的东西。人工造墨的历史,据考古确定为秦汉时代,是用松树烧烟取灰的松烟灰制成墨,最早见于记载的制墨家是三国时代的韦诞。他把珍珠、麝香等贵重药物搀入墨中,造出了"一点如漆"的松烟墨,被后人尊为墨的发明者。

南北朝时易州(今河北易县)的墨工生产出了质量上乘的"易墨",深受书法家的喜爱。隋唐时期易墨几乎垄断了整个墨业市场,当时制墨的代表人物是易州的奚氏家族。

到了唐代奚超和奚廷珪父子改进了制墨捣松和胶的技术,使制出的墨达到"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水平。唐中叶至唐末安史之乱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连年混战,奚超、奚廷珪一家由河北易水南迁至徽州。皖南多松,又有清泉可供制墨,奚氏父子便重操制墨旧业。他们制出的佳墨,被南唐后主李煜视为珍宝,遂令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李"姓,因此奚氏"李墨"顿时名扬天下,时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奚廷珪(李廷珪)也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

传统制墨工艺是用植物、植物油及矿物不充分燃烧所产生的碳素,掺以胶料、香料压模制成。奚氏"李墨"松烟之制为最古,是唐及宋代前期制墨的主流。易水另一位名墨工张遇用松烟、

(桐)油烟制墨。将单纯的松烟墨,推向了油烟墨并举发展的新时期。松烟色泽蓝黑,不宜作画;桐油烟则色泽黑中泛紫,书画兼宜。后又有墨工高庆和以松枝蘸漆烧烟,产生了漆烟墨。这样一来在诸多墨工的共同努力下,宋代徽州的墨业进入发展时期。"徽墨"之名由是而盛。

明代是徽墨繁荣昌盛期。明嘉靖到万历年间,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引起了制墨业的剧烈竞争,并随着徽州商业的繁荣,徽墨行销全国,乃至海外。徽州已形成全国制墨的中心,拥有了被誉为"明墨四大家"的休宁派名家邵格之,歙县派名家程君房、方于鲁、罗小华。

清代徽墨,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制墨高手纷纷涌现,绩溪县上庄胡开文、汪近圣、歙县人曹素功、汪节庵并称为"清代四大名墨家",胡开文的"苍佩室墨"造型新颖,墨质精良,曾为贡品;斐声文坛,其所制"地球墨"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金质奖章。

传统的制墨程序,有取烟、制模、配料、合墨、修墨、晾墨、描金、上彩等十几道工序。墨的生产历史悠久,品类很丰富。可分为实用墨和观赏墨。实用墨主要是用于书法和绘画及医药等,讲究内在质量和实用效果。观赏墨也称珍玩墨,不为书画之用,目的就是为欣赏珍玩。

历代文人都很重视"墨趣"和贪享"墨香",大多有藏墨之好。一锭良墨对书画家来说既是文房用品,同时也是情感寄托之物。据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及宋代司马光都爱收藏墨锭。相传,

苏东坡爱墨近痴,每逢有佳墨便欣然所书。文人的喜爱,墨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欣赏品。对墨的精益追求,不但要求墨质精良,而且追求形式与装饰美观,这不仅推动墨家蜂起,而且对墨的造型和墨面图案提出较高要求,一些精美绝伦的墨应运而生。如故宫收藏的"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墨",色彩各异,墨的形式富于变化。一面为阴文楷书填金乾隆御咏西湖十景十色七言律诗,一面浮起诗中所咏西湖十景图画。艺术地再现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形象地反映出200多年前,西湖十景的历史面貌,是较好的鉴赏墨。此套墨为色墨,是绘画用的颜料,有红、黄、青、绿、蓝、棕、白等色,多为天然色料配制,色彩纯净艳丽。这些名贵的古墨因为是文人书画必用的消耗品,极易损坏,存世数量有限。因此古墨收藏难度很大,好墨集诗、书、画、印、雕刻、造型艺术和制墨工艺于一身。收藏价格自然不菲。上文提到的乾隆《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十绽)在1995年,北京翰海就曾拍出套墨人民币55万元的天价。1996年,该公司拍出的《御制天府永藏玺墨》成交价为人民币46万元,创造了单锭古墨的最高记录。

宋代大文豪苏轼这样赞美墨:"徂来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墨不但是中国珍贵的文化艺术品,中华民族的骄傲,而且是全世界的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将留下浓重华彩的篇章。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