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根据校本研修提交内容,标题自理 作业周期 : 2018-10-13 — 2018-11-29
作业要求 : 作业题目 撰写一份 “校本研修方案”。 提示:请您结合选学课程以及自身教学实践,撰写一份“校本研修方案”。 作业要求 1.参考附件中的模板来完成校本研修方案; 2.校本研修方案要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具体、可执行的校本研修方案;字数不少于300字; 3.内容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不合格; 4.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建议先在word文档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
发布者 :培训管理专员
提交者:学员彭文庠 所属单位:省直及院校附属中小学 提交时间: 2018-11-29 10:53:59 浏览数( 0 ) 【举报】
在运用中学习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外语学习的理念。目前在外语教学中大家都十分注意贯彻这一理念。但是贯彻这一理念的具体路径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我们认为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输入严重不足,语言输出抢占了语言输入的时空,语言运用的任务设置不同程度地脱离当下阅读文本的语言。我们认为,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改进,则阅读课中语言训练的实效应该会大大提高。
下面我们以一节公开课为例,对相关问题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以引起更多的思考。
时间: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 下午2:00
授课人:郎静
课题:必修一Unit 4 A Night the Earth Didn’t Sleep
课型:Reading
Before the class, divide the students into 4 groups and ask them to think about how to react in the face of earthquake. Ask the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group work.
Select on group from Group 1 and Group 2 to present self-rescue tips.
Group presentation (previous homework)
1.Precautions
2.Self-rescue
3.Society
4.Government
1.Ask the students what the text is mainly about→what/when/where
2.Ask students the writing order of the text
3.Ask the students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4.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general ideas of each part of the text
1.Ask the students to scan for time expressions and complete the timeline of the text.
2.Role play
Ask students to do pair work.
Student A: reporter from China Daily
Student B: survivor of Tangshan earthquake.
Prepare an interview according to the details of the text.
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e text’s title and try to suggest another title for the text.
If time permits, choose another group from Group 3 and Group 4 to present their group work: how should society or the government react to the earthquake.
本课的导入采取的是小组呈现的方式。而呈现的内容是:对地震中自救的建议。这个小组呈现的内容,是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作业。
导入或热身,其作用是激活学生与话题相关的知识或思维。
因此,如果学生为了热身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工作,那就有了本末倒置的味道了。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这节课竟然上了一整节课的导入或热身。那么,等到下节课再来学习文本时,身子早就凉了一天了。
如果把热身当作家庭作业来布置,那么完成这个作业后经过一个晚上的熟睡,第二天再来学习文本时,前一天的家庭作业还叫热身吗?
我们的阅读课,究竟能不能把自然的阅读还给学生?一上来就是skimming, 接着就是scanning。无论是skimming还是scanning都是带着特定的任务目的的阅读:或者寻找文章的主旨大意,或者寻找文章的特定细节。
至于文章的大意。任何一个自然阅读者,在读完全篇之后,大致都能获知文章的大意,除非文章难度确实超出了读者的能力范围。
至于文章的细节。不可否认,每篇文章都有事关文章主题的关键细节,但也有极多的其他细节。谁能正确地规定读完这篇文章的任何一个读者必须完成对哪些细节的捕获?为什么不是把对细节的捕获留给读者去见仁见智?难道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要颠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定理吗?阅读,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重构过程。
当我们把特定的细节在学生开始阅读之前就抛给学生作为这篇文章的阅读目的的时候,我们根本不可能让学生原原本本地解读文章、更不可能让学生欣赏文章、更不可能让学生批判性地阅读文章,也不可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由的思考,也不可能最有效地培养起学生的阅读能力。
更不用说,我们常常设定的细节题或者是为了考验学生的发现能力的诡题却无关宏旨,或者是为了体现我们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目的而设置的一些简单到令人发指的题目。这两种细节题的处理,都是浪费宝贵的时间,都是不必要的教学活动,或者为教学而教学的活动。
这里的活动特指学生的学习活动而不是指教师的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是有不同层次,也有不同的目的的。
从目的的角度,学习活动可分为输入活动和输出活动。从不同的记忆层次的角度,学习活动可以分为识记、再认、再现。从活动的内容的角度,学习活动可以分为记忆、理解、运用。
不可否认,语言是在运用中掌握的。因此,我们宜尽量多地创设语言运用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语言。
但是,问题是,运用是最复杂的语言活动。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不经过大量的必要的学习活动的铺垫,他们根本不可能来到语言运用这个层次。生硬地把他们一把拉到这个层次,其结果是难以从事,一无所获。
因此,课堂活动的设计有两个最基本的原则必须遵循: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
二、结合当下文本。
本节课在While Reading环节中设置了一个Role Play的活动:《中国日报》记者就唐山地震情况采访一位幸存者。
应当说这个活动的设置是相当合适的。学生对地震的描述必须大量运用文本中出现过的语言。这个活动很好地起到了巩固所学,简单运用所学的作用。它比起简单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来得更具情景性。
然而,我们注意到了一个严重的细节:记者和幸存者在采访过程中,竟然都面带微笑。
考虑到课堂上不可能设置完全真实的情景,我们可能原谅了这个细节。考虑到我们剥夺了学生的自然阅读,我们不能原谅这样的细节。
在After Reading环节中,本课还设置了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讨论how should society or the government react to the earthquake?
这个活动实质上脱离了文本主题。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基本上很难用到本文学到的语言。他们或者使用他们以前学到过的一些语言,或者为了完成任务而使用大量不当语言。因此,我们认为这个活动对于本文的学习没有什么意义。
本课还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活动:Discuss the meaning of the text’s title and try to suggest another title for the text。
在学生已经完成阅读工作之后,文章标题的含义已经没有进行讨论的价值。对于本文这么形象、精练、具有人文气息的一个好标题,还去建议一个什么标题?这就是典型的为教学而教学的活动,实在没有任何意义上的价值可言,无论是加深文本理解的意义上,还是语言运用的意义上。
以上意见,实属个人浅见,不同意者,欢迎商榷,不要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