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教学设计 > 正文

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 作业周期 : 2018-01-172018-04-30

作业要求 :

结合所学内容和岗位实践,提交1篇教学设计,此项满分为15分,被工作坊主持人批阅为优秀得15分、批阅为良好得13分、批阅为合格得11分。【此项为必交项】

发布者 :教务管理员

教学设计

提交者:学员林永涛    所属单位:太和县坟台中心校    提交时间: 2018-03-22 15:44:23    浏览数( 0 ) 【举报】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写了老北京人如何过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本文作者——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习惯。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详略得当,语言简洁,耐人寻味,反映了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文章所表达的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热闹气氛。从而激发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为了突出北京的春节而采用的语言风格,学习他按一定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过年啦》。

2、师:同学们,春节刚刚过去,相信那快乐的回忆至今还历历在目。下面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过今年的春节的? 

3、你们的春节过得都很丰富多彩,也很特别。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

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生读两遍。

4、不同的地方,过春节是不同的,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品味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5、作者简历: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词。

初旬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麦芽糖

寺院熬粥米醋栗子风筝鞭炮逛庙会

(2)注意读准下面的音。

轻声:饺子栗子风筝榛子规矩掺和红火

儿化: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玩意儿

多音:万象更新正月间断分外

3)好词好句:

色如双美色如翡翠零七八碎万象更新

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各形各色有声有光残灯末庙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2、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句子。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及时纠正。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及时点评。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思考: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通读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整体上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3、想一想,本文写了北京过春节的重要日子有哪些?人们在这些日子里都干些什么?

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北京春节——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文化

时间

给你的印象

风俗习惯

详写、略写

腊八

忙碌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详写

腊月初九到二十三

忙碌

买杂拌、爆竹、玩意、年货

略写

腊月二十三

热闹

过小年、放鞭炮、吃糖

略写

过了二十三

忙碌

大扫除、准备充足的年货

略写

 

除夕

 

热闹

做年菜、穿新衣、对联、年画、放鞭炮、吃团圆饭、守岁

详写

正月初一

悠闲、快乐

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

详写

初六

悠闲

铺户开门

略写

元宵

热闹

看花灯、吃元宵

详写

正月十九

不舍

结束

略写

4、读课文,理清脉络。

第一段(第1-6自然段)腊月初旬开始到除夕之前,人们为过年做准备。

第二段(第7自然段)介绍除夕这天的热闹场面。

第三段(第8-10自然段)介绍初一至十五之间人们过年的一些活动。

第四段(第11-12自然段)介绍元宵节人们观灯、放鞭炮、吃元宵的习俗。

第五段(第13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5、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四天写得详细,其它略写。

6、本文是怎样描写孩子们过春节呢?

小孩子们:买杂拌、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吃糖、穿新衣、逛庙会、买玩具。

四、拓展延伸: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过节情景,你最喜欢哪一天?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天,读一读文中的描写,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天?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新字词。

初旬蒜瓣饺子翡翠杂拌榛子麦芽糖

寺院熬粥米醋栗子风筝鞭炮逛庙会

2、回忆上堂学的内容,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什么内容?

作者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民风民俗的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二、 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春节的第一个高潮。

出示: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1)读一读,找出这段的中心句。

2)这段话从哪些方面来写“除夕真热闹”呢?

“味、色、声”的角度来体现“热闹”。通过人们活动来体现“热闹”。“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贴上对联和年画”“在外面做事的人,赶回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都要守岁”,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

“守岁”有两重意思:

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守岁”这一行为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

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你又体会到什么?

人们重视团圆,重视亲情,饱含着浓浓亲情。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好处: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对除夕进行全方位描写,充分展示了北京的春节传统习俗,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2、春节的第二个高潮。

1)正月初一与除夕有什么异同?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2)你从中体会到什么?(轻松自在、喜庆、祥和)

3)人们在这天都做些什么?(拜年、接待客人、摆摊、逛庙会、赛马、赛骆驼)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

(4)“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从这句话中反映了什么?(反映了淳朴善良、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3、春节的第三个高潮。

师过渡:元宵上市,春节又一个高潮到了。

1)元宵:南方的汤圆。

2)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独具匠心。

出示: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3)思考:元宵节美在什么地方?(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4)作者主要通过对什么的描写来写正月十五的热闹情景?(灯)

大街上的灯(  ),老铺子的灯(  ),家中的灯(  )。

5)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4、学习最后一段。

出示: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1)这段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

2)与课文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3)“一眨眼”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绪?(恋恋不舍)

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十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的“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

5、除了这三个春节的高潮外,还有哪个时间作者也详细介绍了?

出示: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这句中的“农业展览会”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腊八粥的米、豆、干果品种很多,多的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用的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什么?

这句把粥比作“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说明粥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3)老舍先生语言(通俗、有趣)。

4)作者用“色如翡翠”“色如双美”这两个词,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三、拓展阅读:

1、阅读链接:

1)梁实秋《过年》。

2)斯妤《除夕》。

2、春节各地的习俗。

江苏年俗: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陕西年俗:吃“五豆“,在春节前一天晚上,取出五样豆子,如大豆、黄豆、绿豆、豌豆、打江豆等熬制而成,这是几千年来流传的风俗。

云南年俗: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天津年俗:腊八儿,天津人称腊月初八为"腊八儿",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许多天津人还在这天用醋泡大蒜,名"腊八醋"。"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东北年俗:吃带硬币饺子交好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山西年俗:年饭不说话;山西现在拜天祭祖的规矩不多见了,但年三十儿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被保留了下来。

3、小结: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北京的春节从腊八拉开序幕,到正月十九才宣告结束,期间共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但,作家老舍却仅仅只用了一千多字就将它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正是抓住每个节日最突出的特点,用及其凝练的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热闹喜庆、欢乐祥和的春节画卷。今后同学们要懂得运用刚才总结得出的写作方法,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联系生活实际,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把你最感兴趣的写下来。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3-27 13:34:09

教学设计

最新教学设计

推荐教学设计

热门教学设计

热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