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者:陶树才     发布时间:2018-04-23 浏览数( 0) 【举报】

实施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教师从理念到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教师从高高在上的“主宰”地位慢慢地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间,充分认识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已不再是口号;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渐渐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在我们看到这些可喜变化的同时,也目睹了数学课堂中新理论与传统经验的碰撞中生成的许多问题。因此,从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入手剖析课堂教学、揭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把本学期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有效性的研究》的近期成果以“问题”与“对策”的方式呈现出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问题

1、“复习”与“情境”进退两难

目前,我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主要有三种模式:

其一:复习——新课——练习——总结

其二:情境——新课——练习——总结

其三:复习——情境——新课——练习——总结

这三种模式在运用过程中都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第一种模式属于“保守派”,新课程改革以前,我们就一直使用这种模式。而现在课改已经十年了,仍有的教师沿用。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两方面:第一,上课开始进行枯燥的“复习”和“提审”式的“提问”,难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复习铺垫过多,不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探索、和发现的空间。

第二种模式则为“改革派”所为,这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模式。用新课程理念作支撑来审视,这种模式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就在于使用者处理不当产生的问题。主要表现是“情境”不能为“解决问题”服务,“为了情境而情境”。

案例: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

师: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大家注意听!

   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

师:说什么了,你们知道吗?

生: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师:哪些话重复了?

生:有一天,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师:对!我们管这种不断重复的现象叫“循环”。其实,在生活中这种现象还有很多,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变化等。在数学王国里也有这种现象——循环小数(板书课题)

……

通过以上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创设这个情境只是揭示出了“课题”,虽然也呈现了“文字”的重复现象,但与“小数”的重复现象并没有本身的联系,也没有揭示出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可以说这样的情境就不能为解决问题服务。

第三种模式可称为是“中间派”。其表现主要是把前两种模式的开始环节简单相加,上课开始先复习,然后再创设情境,复习和情境彼此孤立。这样做的主要问题除了前面提到的“复习”所包含的弊端之外,由于它比前两种模式增加了一个彼此不相干的环节,这样就多挤占了一部分课堂教学时间,往往导致课堂教学任务完不成。

例如,有的老师在 “复习”和“创设情境”上共占用了18分钟的时间,几乎占去了整节课时间的一半。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就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探索与交流的时间,预设的练习题也没有全处理。

2、小组交流“流于形式”

小组交流“流于形式”这样的问题,以前就有很强烈的呼声,在这里重新提起是因为这样的问题仍然存在,甚至还很普遍。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小组交流时,满足于每个人说一遍而已,不关注别人的意见,没有真正的交流。

案例:三年级上册《观察物体》

活动(一)按指令操作:

各小组搭出一个立体图形

活动(二)观察这个立体图形,小组内交流观察到的形状。

1:我看到的是有两层,上层有一个,下层有三个(正面看)。

2:我看到的是两个正方形,上边一个,下边一个(左侧面看)。

3:我看到的是两层,上层也是一个,下层有三个(后面看)。

4:我看到的是上、下各一个正方形(右侧面)。

4个学生说完后,再就没有人说了。如果我们认真分析学生的说法,不难看出,在表述上有不清楚、不严密的地方。比如:生1、生3的说法没有区别,而实际图形是有区别的。而这样的不清楚的,有问题的说法,却得不到同伴的纠正。这就是交流无实效的明显标志。

3、“练习”中的“问题”得不到关注。

学生在做练习时,老师比较关注正确答案的揭示。而个别学生错误的做法往往被忽视。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不能了解学生的错误认识,就像错误的“根”没有被铲除一样,早晚都会萌发。

案例:六年级上册《分数混合运算》

教师出的练习题中有这样一道计算题“  ”其中有一个学生的计算结果是  ,而正确的结果应该是1/2,当时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师:谁能说一说这道题的结果?

……

应该说,这位老师还是比较负责任的,能够询问谁的没对。但这位老师最终还是没有做到位,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是怎样得出了这个错误结果的,没有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其实这个学生是这样算的:

      

带分数的分母直接与分数的分子约分了。在刚刚接触带分数与分数相乘时,学生容易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师应捕捉到这样的错误,并面对全体学生进行强调,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其实,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比知道谁对谁错或错误的结果更有意义。            

二、对策

1、正确处理“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的关系

“复习”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回顾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其二,分散新知识学习的难点,以免用到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卡壳。实际上,如果学习新知确实用到以前学到的、很长时间没有接触的、绝大多数同学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做一些回顾也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复习的方式,不能以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代价。如果是为了第二个目的,“分散难点”,使课堂“顺畅”,给学生搭建过多的“台阶”是不可取的。

至于“创设情境”,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问题,让学生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研究数学问题中建立教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没有了“情境”也就没有了“数学化”的“根”。所以说,由“情境”进入新课是新课程所倡导的。需要注意的是,“创设情境”不能偏离数学主题,不能只在“有趣”上下功夫,不能只作为“课题”的引子。

其实,好的情境应该具备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二是唤起学生的先前经验,三是生成数学问题。我们倡导“复习铺垫”与“创设情境”整合在一起,相辅相成。摒弃彼此孤立同时出现在一节课上。

例如,前边提到的《循环小数》的案例,教材给的情境图是:

老师可以增加一个信息:“李刚100跑了12.8秒”。先引导学生计算“李刚平均每秒跑多少米?”而计算方法100÷12.8这正是已学过的知识。当学生计算出结果7.8125后,再出示第二条信息:“王鹏400只跑了75秒!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让学生再计算400÷75,由于有了100÷12.8的计算作铺垫,学生计算400÷75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这道题却永远除不完,这就激起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到研究“这道题的商到底应该是多少?”这个小数的特点上来。

其实,让学生计算100÷12.8=7.8125(米)不仅是在“复习铺垫”,这个题的结果7.8125与下一个题400÷75=5.333…的结果正是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的鲜明对比,它们不是彼此孤立而是有联系的。这样的“复习”与“情境”的融合就是有价值的。

另外,好的情境应该是简捷、生动的,避免拖泥带水,浪费更多的时间。最好在5分钟内完成。

2、强化小强交流的“互动性”

若想学生在小组内有真正的交流,老师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       选择有交流价值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不起来,多数原因在于老师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没有交流的价值,学生没有交流的需要。所以,让学生在小组交流的问题一定是“有难度”个人难以完成的;“有分歧”难以统一的;或是“有多种答案”开放性的问题。

第二,       老师对交流的指导要到位。

这里说的“到位”,也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交流不仅要有指导,而且指导要细化为具体的行为上(包括:程序、交流的语气等)。

例如:老师在小组交流前就可以提出下面指导性的要求:

1)每个同学都要注意听一听小组同学谁的想法和你的不一样?哪一点不一样?你听懂同学的想法了吗?他的想法正确吗?有什么可以学习的?你能给他提出什么建议?

2)归纳一下你们组的想法,想一想该怎么说给全班同学听?

第三,       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

小组交流状态不好的班级,大多对小组合作学习是没有评价的。这样就难调动学生积极地合作。老师要学会充分利用“评价”,促进学生组内的积极合作。在组间评价中,强化组内合作意识。

3、关注“练习”时学生出现的“问题”

学生认知的疑惑点,对知识掌握混淆点,正是老师指导与讲解的切入点。从学生的迷茫处入手的引导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老师组织学生课堂练习时,不要只关注正确答案的揭示,更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答案。找到错误答案的原因,面对全班学生澄清错误认识。不要只是让“答对的请举手”,更要关注“谁的答案不一样?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要把学生的错误答案作为课堂的生成性资源来利用。

以上,仅从“引入” 、“交流”、“练习”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更多的问题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进一步发现与探讨,望一线数学教师,广泛参与相关问题的交流。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的关键,提高驾驭数学课堂的能力。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