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堂实践 作业周期 : 2018-03-262018-06-01

作业要求 :

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于培训中期提交一份个人研修成果(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反思之类的),被批阅为“优秀”得20分,“良好”得15分,“合格”得10分,未提交不得分。

发布者 :教务管理员

课堂实践

提交者:学员曹德里    所属单位:太湖二中    提交时间: 2018-04-27 08:22:58    浏览数( 8 ) 【举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三美”特点。

3、找出诗歌每一节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诗歌中心意象与诗人内心情感的联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诗哲等,新月诗派代表诗人。曾留学美、英。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徐志摩生于江浙著名实业家富商家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年仅35岁。

梁启超曾评价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2、写作背景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大学。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1922年8月,他离开康桥返国时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他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二、整体感知  

1、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在诗中,诗人将自已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炼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个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中。

2、结构分析

    第一层(首节):透露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层(2-5节):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三层(6-7节):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随之低沉下来;

三、意象分析

    1、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康桥对母校的眷恋不舍之情的?

    明确: 云彩、金柳、青荇、虹、星辉等自然景物。

2、构成了一幅怎么样的画面?

明确:宁静幽美  迷人静谧

四、情感体现

1、诗人在首节奠定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明确:诗人第二天就要离校远去了,作者徘徊在母校这熟悉的环境中,一股依依不舍之情不禁袭上心头。悄悄地,不愿惊动母校,不愿打破母校的宁静与和谐。诗人在开头就奠定下难分难舍的感情基调。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诗人在中间部分又是怎样牢牢把握情感线索的?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把目光投向康河两岸:那河畔的垂柳是多么的熟悉,火红的夕阳为它镀上了一层金色,多象一位秀发飘逸、风姿绰约的新娘。她的影子倒映在波光里也投影在诗人的心河中,并激起层层的涟漪,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着迷,怎能不动情?

    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夕阳中的柳树比作新娘,形象地写出了河畔柳树在夕阳笼罩下妩媚多姿的光彩形象,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迷恋。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再看看软泥上的翠绿的水草,它们似乎挥舞着绿油油的手臂向昔日的老友热情致意,它们能与这里的白云蓝天、绿树黄花、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是多么的幸福,难怪诗人甘心作康河柔波里的一条水草!对这里美景的喜爱之情、愿与自然融为一体之意溢于言表。

    还运用了拟人手法,化无情为有情,青荇似在向诗人招手,表示欢迎.这种移情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与热烈的爱恋。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把目光投向了榆阴下的河面:浮藻间,荡漾着绚丽的晚霞,波光潋滟,水天一色,亦真亦幻,如歌似梦,怎不让人心动神摇,如痴如醉!

    比喻,写出了潭水之静美,表达了对拜伦的仰慕与追怀。

    梦:暗喻诗人当时美好的理想与愿望。

    诗人乘兴撑一支长篙,荡一叶小舟,披着满天星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追寻过去的欢乐。星汉灿烂,星光点点,诗人忘情在这迷人的康河夜景中,不禁放声高歌,抒发难以言表的喜悦之情。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对过去留学生活的真实写照,暗含了对过去的康桥生活的无限留恋之情。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比喻:将离别时的沉默比作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表现出离别时的低落与抑郁的情怀。

    这一节是诗歌的高潮诗节:此时由梦境拉回现实,别情幽幽,离情重重。这个高潮以情绪的低落和基调的抑郁作为标志唯其如此,才能表达诗人对母校的离情。也许是报时的钟声惊醒了诗人,猛然间回到了现实中,意识到康河的一切将离他远去,怎不让人黯然神伤,那还有闲情逸致唱歌?连往日鸣噪的夏虫也默然无声,也似乎感觉到这位昔日常客此时沉重的心情。还有那熟悉的康桥仿佛也沉浸在这浓浓的离愁别绪之中。

3、末节与首节相照应,对母校依依惜别之情化作天上的云彩永远萦绕在心头。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至此形成首尾呼应,通过词句的变化融入更多的熟悉,末两句比开头更为精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表露不愿打扰母校的赤子情怀。在悄悄与轻轻中将浓得化不开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带着难以割舍的眷恋,诗人走了!挥一挥衣袖,别了,康桥!别了,云彩!诗人走了,没带走一片云彩,只带着伤感的无奈和决绝!

五、欣赏诗歌之美——体现“三美”之作

    其一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

    其二美在语言,即音乐美:

    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 。

    其三美在意境,即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

六、总结

   《再别康桥》作为一首离别诗,以其轻灵飘逸的情感和优美的康桥景物以及这首诗的完美的形式,显示了徐志摩的才情和个性,也成了中国20世纪一首最为出色的离别诗之一。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七、课后作业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按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仿写两句话。

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②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附件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4-28 06:11:44

课堂实践

最新课堂实践

推荐课堂实践

热门课堂实践

热评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