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堂实践 作业周期 : 2018-03-262018-06-01

作业要求 :

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于培训中期提交一份个人研修成果(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反思之类的),被批阅为“优秀”得20分,“良好”得15分,“合格”得10分,未提交不得分。

发布者 :教务管理员

课堂实践

提交者:学员张国柱    所属单位:太湖二中    提交时间: 2018-04-23 20:38:55    浏览数( 8 ) 【举报】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学科核心素养

太湖县第二中学   张国柱

 

【摘要】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集中在“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几个方面,这与高中思政课一贯倡导与践行的公民教育是相契合的。政治认同:注重培养有政治立场的政治公民;理性精神: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法治意识:注重培养有规则制约的守法公民;公共参与: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的负责公民。

【关键词】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中学课程教材教学改革的最为热门的话题,一些专家学者把核心素养作为素质教育再出发的起点,甚至把其当作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就学科教学而言,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无疑是保证学科教学正确价值定位以及取得教学实效的关键一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理应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同样也有着与学科特质相匹配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内容。经过专家学者的广泛深入研讨,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大致集中在“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几个方面。在我看来,对学生进行这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培养是与高中思政课一贯倡导与践行的公民教育相契合的。本文拟从公民教育的视域,结合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对思政课学科核心素养所涵盖的几个方面内容作一粗略探讨。

一、政治认同:注重培养有政治立场的政治公民

在现代社会,人人都是政治动物,任何人幻想超脱政治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有着自己的政治立场。世界上无数事例已经证明,就一个国家而言,所在国公民拥有怎样的政治立场关乎国家的生存、稳定与发展。换个角度说,一个国家想推翻另一个国家的政权也往往是从试图动摇与改变其公民的政治立场入手。而要使得公民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就必须致力于培养公民的政治认同素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常识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常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理应是学科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所谓政治认同,就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政治认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把社会公民组织在一起的一种重要凝聚力量,又是激励和促进社会成员共同奋斗与前进的重要思想基础,同时还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归宿。一个政治组织只有得到了其组成成员广泛的政治认同,才能获得充沛的生命力并能长期存在下去;同样,一个人只有在产生政治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或一种政治信念表现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政治认同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有国家、政治制度、阶级、政党、政治理想、政策等方面内容。当前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主要是认同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制度即认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制度上、道路上的自信;认同马克思主义及作为其在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着信仰上、理论上的自信;认同社会主义本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有着本质上、价值观上的自信。以上这些政治认同,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板块内容的教学中其实我们都已经涉及,在培养公民的政治素养方面我们也一直把这些内容作为教学的一个方面或多或少地予以落实。例如,在《政治生活》教材中关于国家的国体(本质)、国家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生活与哲学》教材中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等内容的教学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实事求是说,以往的教学中,这方面的教育效果是不理想的。因为政治认同绝不是仅仅依靠灌输与说教能够实现的。首先作为执教者的政治教师有没有政治认同感,自身的政治立场坚定不坚定,这关乎学生能否真正“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培养政治教师的政治认同素养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其次在广大教师有了坚定的政治认同感后如何有效地促使学生政治认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需要有正确的方式与方法,过去的那种一味说教灌输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要追求那种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隐形教育法”,我们要致力那种躬身践行、亲身感悟的“实际体验法”,我们要注重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引导法”等等,通过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使得政治认同素养的教育深入学生的心扉,真正打开学生在政治认同方面的心结,从而使得政治认同真正成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养,使其成为有着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政治公民。

二、理性精神: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

关于智性的含义,一般是指与感性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可以理解为真性抑或理性。因此,这里的智性公民也就是拥有真性、具备理性精神的公民。所谓“真”,哲学意义上指的是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真性就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反映,这个意义上的真性就是理性。所谓的理性,一方面指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即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迷信于任何的权威,另一方面指的是在自己思考时也必须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如此方能避免单是自己思考可能造成的自我膨胀,才能时刻保持谦卑而与人类共同的理性相沟通。如果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一般认为就有了理性精神。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理性精神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避免单纯自我思考的片面性、狭隘性,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还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做到深刻而不感性,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彰显理性特质。经过这样的过程所形成的自己思想也一定是思辨的、理性的,而拥有这种思辨理性素养的公民才是一个真正具备理性精神的智性公民。

显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这一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其最为本质的就是对基于个性基础的共性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所以哲学所呈现的更多是理性特质,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哲学与培养理性是一致的,或者说学哲学就是一个培养理性意识、理性精神的过程。比如对哲学上的一些概念的把握就是在培养学生的理性意识和理性精神。物质、运动、规律、联系、矛盾、实践等等哲学概念,其实就是对具体的东西的共性的抽象和概括,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理性意识就会得以彰显,理性精神得到培养。再如在哲学的方法论教学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系统优化的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的培育与熏陶,也是在致力培养有思辨理智的智性公民。

与上述提及的对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一样,我们在哲学教学中对学生的理性精神这一素养培育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但就哲学教学而言,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当前中学哲学教学本身存在着“庸俗化”的倾向以及“用反哲学的方法教哲学”的现象。这里的哲学教学的“庸俗化”,主要指在哲学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哲学教学的生活化。我们强调哲学教学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链接,并不是要求我们的哲学教学唯学生自己的生活是从,因为学生心智水平的提升必须要有高于学生本身生活的智慧介入,不然学生总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对培养学生用理性精神看整个世界显然是不利的。这里的“用反哲学的方法教哲学”主要指的是我们在教学中人为地把整个哲学教学碎片化,比如机械地把哲学教学分成若干个所谓的板块而割裂了其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对哲学思辨理性的蔑视与戕杀,还谈什么对学生理性素养的培养?所以努力去改变目前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中学哲学教学中培育学生理性精神这一核心素养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三、法治意识:注重培养有规则制约的守法公民

“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公民的法治意识,主要是指在以法律制度为主要调节手段的国家中,社会成员即广大公民通过进行“成本核算”,依靠合理正当的途径方法,去合法维护自己权利,并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的意识。而具体拥有哪些权利与履行哪些义务,这是法的规定,是有具体详尽的规则所框定的,公民如果按这些法律规定的规则行事就是一个守法的公民,如果社会成员人人都争当守法公民,就能确保整个社会良序运转。显然,法治意识是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素养,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承担对中学生进行该项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的重要任务。

那么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这一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我认为,一是要对学生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凡事要按规则行事,不能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所谓的自由,而忘却规则的约束去任性处事;二是要对学生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的权利,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三是要对学生加强程序意识的教育。在法学专业领域,有一句话叫“程序正义重于实质正义”,程序其实就是规矩,比如有时候买东西时需要排队就是按程序办事,再如我们在处理较为复杂的问题时总有一定的步骤,这里步骤也是程序。《政治生活》教学中提到的社会公示制度其实就是在按程序办事,倘若缺乏了这个公示的程序,那么大家可能会怀疑这其中有猫腻,应该说这种怀疑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你缺乏必要的程序。因此,加强对学生的程序意识教育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法治规则意识是有益的。

在现有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中,无论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以及《文化生活》教材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教育的课程资源,有着许多对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教育时机。例如在《生活与哲学》课程教学中,表面上看直接切合对法治思想进行分析思考的角度似乎不多,但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运用相关的哲学原理对“法治”思想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的分析,这样也就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方面的素养。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纵向角度通过历史的回顾,挖掘法治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对比目前我国在法治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所呈现出的长处与不足,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法治与民主、平等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运用哲学矛盾观分析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还可以运用发展观以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分析我们当前提倡的法治与我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法治、我国当前提倡的德治与我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德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四、公共参与: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的负责公民

人人都是社会之人,而当今社会又无疑是一个政治社会。就当今社会的政治格局而言,社会是由广大社会公众及代表社会公众利益的政府主管部门所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公众参与,主要指的是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它包括公众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施加影响的各种行为的总和。因此,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公共参与也是一种政治参与。当然把公共参与完全等同于政治参与显然也是有失偏颇的,但在政治社会中的公共参与总会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带有某些政治色彩,这当然也是在所难免的。公共参与是我国加强社会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一个整体来阐述,其中就包括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完整建设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里的公众参与就是广大公民的社会参与,是指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够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而具体参与的形式包括政治参与、立法参与、行政参与、司法参与等多种参与形式。一方面,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人民民主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人民是否获得国家主人社会地位及尊严的重要标志。就公民个体而言,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投入社会公共参与活动,也是作为公民自身的应尽的义务,是公民有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具体表现。

这里,公民公共参与的素养现状显然将直接关系到公民社会参与的效果以及整个社会的社会建设的能级水平。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公民的社会公共参与的面有待进一步拓展,尤其是社会公共参与的水平尚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即公民社会公共参与的素养有待不断提升。而包括思想政治课在内的中学教育无疑是提升其社会公共参与素养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渠道。把公共参与作为核心素养尤其是作为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是由不断推进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推进相对滞后的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以及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显然更为丰富。或许其他学科也有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这一素养的任务和要求,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理应承担这方面的更为艰巨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参与就必须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当仁不让的核心素养之一。

因此,在我们具体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共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我们实施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一方面要用好用足课程教材给我们所提供的现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更要用心去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比如《政治生活》中就有许多用来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培养的地方,例如教材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等等,再如《文化生活》教材中也给我们展示了许多诸如参与社区的文化生活方面的“公共参与”的场景和内容。随着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活动课将成为教学的重要一环,在活动课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必将为学生“公共参与”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从而也为我们政治教师开发用以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新的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的空间。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同样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也是多方面的,以上提及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无疑是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加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课在对学生进行的众多素养培养中的最为关键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核心素养,这四个方面核心素养培育的结果就是锤炼有政治立场、理性思维、遵规守纪和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同时“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可见,四个方面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构体系。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4-24 08:39:03

课堂实践

最新课堂实践

推荐课堂实践

热门课堂实践

热评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