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堂实践 作业周期 : 2018-03-262018-06-01

作业要求 :

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于培训中期提交一份个人研修成果(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反思之类的),被批阅为“优秀”得20分,“良好”得15分,“合格”得10分,未提交不得分。

发布者 :教务管理员

课堂实践

提交者:学员李海慧    所属单位:安徽省桐城中学    提交时间: 2018-04-29 11:16:17    浏览数( 0 ) 【推荐】 【举报】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标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了解岩石圈三大类岩石。

(2)理解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内力作用以及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成因。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建立内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教学重点:

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1.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关系;

3.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展示安庆地貌图片,让学生说说不同地貌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三、推进新课

板书: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地貌。不同地貌形成所受力量不同,根据其能量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内力作用。

板书:一、内力作用

视频展示----火山爆发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火山爆发、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它们的发生有些极其迅速和激烈,有些则十分缓慢。

火山爆发是岩浆活动的结果,喜马拉雅山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二者都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内力作用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

: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Flash演示地壳运动

:展示幻灯片----“海边石柱话沧桑”完成教材活动。

:思考活动题。

[归纳答案] 1.公园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下沉运动中,因为三根大理石柱建成时底部的横纹雕刻看不见了。

            2.公园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中,因为三根大理石柱上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洋生物钻孔的痕迹。

            3.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所以,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即上升和下降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那么,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在地壳运动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度:前面我们学习的是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

板书: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它们对地表形态是如何塑造的呢?我们一一进行了解。

(1)风化作用是指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过度: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现提供了条件。

(2)侵蚀作用是指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侵蚀作用的结果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蚀地貌。

课件展示----风力侵蚀地貌、流水侵蚀地貌、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

(3)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这就是搬运作用。搬运作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一般没有形成具体的地貌形态。

(4)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课件展示----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海水堆积地貌

[小结]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活动提示]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

(2)沙漠地区风力较大,风携带沙子对地表的岩石打磨,加之物理风化强烈,形成了风蚀蘑菇,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较为常见。

(3)流水带着泥沙、石块在出山口位置,地表坡度降低,流速减慢,泥沙、石块在山口位置堆积下来,形成了冲积扇。在山麓地区比较常见。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页往往交织在一起。

过度: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

课件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图解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原因

(1)岩浆岩是指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2)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3)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4)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

课件展示----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通过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我们来认识各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的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和变质岩都可以通过风化、侵蚀、搬运等外力作用变为沉积岩。沉积岩和岩浆岩均可以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进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重熔再生的作用变为岩浆。

结论:岩石圈的物质处于不断地循环转化之中。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们认识到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是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是外力。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实际上只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一段时间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五、板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能量来源

2作用速度

一 、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

4对地表形态影响

 

 

                    1能量来源

二 、外力作用       2表现形式

3对地表形态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5-02 08:17:01

课堂实践

最新课堂实践

推荐课堂实践

热门课堂实践

热评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