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录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课堂实践 > 正文

作业标题 :课堂实践 作业周期 : 2018-03-262018-06-01

作业要求 :

结合线上学习和校本实践,于培训中期提交一份个人研修成果(教学设计或者教学反思之类的),被批阅为“优秀”得20分,“良好”得15分,“合格”得10分,未提交不得分。

发布者 :教务管理员

课堂实践

提交者:学员胡双全    所属单位:安徽省桐城中学    提交时间: 2018-04-18 18:41:09    浏览数( 0 )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胡双全

 

【教学目标】

    1、读懂并背诵全文

  2、探究并弄清故事情节中的疑点和难点,分析并评价文中的关键人物;

  3、“一语能退十万兵”的技巧欣赏。

 

【教学重点】

1、“烛之武退秦师”的过程及其退却秦师的关键因素的把握与感悟;

2、如何评价“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难点】

“一语能退十万兵”的技巧

 

【教学方法】

探究,感悟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

   1)参看注释,粗通文意;

   2)思考、讨论文后练习一中的四个小问题。

2、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介绍《左传》,导入新课

   1、(大屏幕)《左传》及“春秋三传”

      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时期著名史学家左丘明所著。

       相关链接一:第一部编年史当为《春秋》(孔子晚年依鲁史而作),而非《左传》。只是《春秋》有目无辞,直到《左传》             问世,人们才看到战国时期一部鲜活的鲁国历史。

      2)“春秋三传”:孔子去后,有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三位史学家在孔子《春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考据和编纂            工作,于是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问世。相比于《春秋》,这“三传”叙事比较详细,史实更加清楚,              后世称之为“春秋三传”。“三传之中”,以《左传》影响最大。

       相关链接二:“曲礼一篇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故事略)

   2、导语

   天下之事,瞬息万变。“秦、晋联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也?

        今天,我们一道来欣赏《烛之武退秦师》,看看他是怎样“一言而退十万兵”的?

 

 二、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1、指读,评读

      2、字词点拨(大屏幕)

   3、(大屏幕)问题一:全文写什么?请整合并概括文意。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明确:郑国被秦晋两国包围,危在旦夕!郑大夫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服秦穆公撤围。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伯撤走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不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4、(大屏幕)问题二: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文意,那就是“烛之武退秦师”。按照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来看,本文四节,主要写了那些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讨论,交流)

       明确:①秦晋围郑(发生)

         ②临危受命(发展)

         ③智退秦师(高潮)

         ④晋去郑存(结局)

 

 三、研读探究,重点感悟

  1(大屏幕)探究一:秦、晋因何围郑?

               (探究,交流)

    明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大屏幕)相关链接:公元前632年,即本文故事发生前2年,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这期间,郑国在战争中曾经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与晋。

  2、(大屏幕)探究二:郑结怨于晋,是否为此次晋伐郑的唯一原因?

              (探究,交流)

    思路点拨:①“春秋无义战”;②“无礼于晋”是不是晋联秦伐郑的一个借口?③晋作为当时霸主,有无其他野心?④晋伐郑是不是仅仅给这郑一个教训,它伐郑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3(大屏幕)探究三: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

              (探究,交流)

    明确:说之以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具体方法:

         1)、处处为秦着想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利用秦晋矛盾

         ①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②夫晋,何餍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相关链接——“秦晋之好”: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之子姬诡诸继承君位,即晋献公。献公之父武公晚年娶齐桓公女儿齐姜,齐姜则与当太子的姬诡诸有私情。姬诡诸继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

在此后二十年间,秦晋又有过两度“秦晋之好”。

晋献公年迈昏庸,要立小儿子为国君继承人,从而杀死了当时的太子申生。于是,另外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分别逃往梁国和翟国避难。 再后来,夷吾得到姐夫秦穆公的帮助,做了晋国国君。但是不久,夷吾就与秦国失和,发兵攻打秦国,终遭惨败,还叫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这才将两国的关系修好。秦穆公为了联络公子圉,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这在当时的社会来说,是一件亲上加亲的事,按理关系应该是很稳固的了。然而公子圉听说自己的父亲病了,外公家又被秦国灭亡,害怕国君的位置会被传给别人,跑回晋国。秦穆公立即决定要帮助重耳当上晋国国君,把逃到楚国的重耳接过来,还要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第二年,夷吾一死,公子圉就做了晋国君主,跟秦国不相往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的新国君,成为有名的“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秦穆公也在重耳死后不久,借机打败已经成为中原的霸主的晋国,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4(大屏幕)探究四:烛之武之所以能够说服秦伯,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交流)

明确:在秦、晋、郑三国之间,秦与郑之间有无根本性的利益冲突,这是烛之武能够顺利说退秦师的最根本的原因。烛之武的一番说辞,至少让秦伯明白:伐郑于秦无利(邻之厚,君之薄也”),存郑于秦有益(“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在利与害的选择面前,秦伯当然不会舍利而取害!

后人评价烛之武“一语能退十万兵”,对他及他的才能褒奖有加,这无疑是对的。但我们深思一下,烛之武能够做到这点,是因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吗?主要还是因为他能够分析形势,抓住秦、晋之间的旧怨以及伐郑战争对秦、晋两国之间将要产生的影响做文章,最终让秦伯在利、害面前主动作出理智选择——退出秦晋联盟;甚至为使晋军不再对郑构成威胁,还派军帮助郑国抵御晋军,这不仅让我们看到秦晋联军在伐郑过程中戏剧性的一幕——化敌为友,而且也让我们看到烛之武一张利嘴胜过十万戈矛的神奇和魅力。这也应了孙子的一句话:两军相峙,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心者,行之本也。此言得之!

 

 四、拓展探究,深度感悟

1(大屏幕)探究一:“一语能退十万兵”的说辩技巧和结果,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讨论,感悟,交流)

明确:①分析解决问题,要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说辩固然要讲究技巧,但赤诚相见,以理服人最为关键。

③在利益面前,不要只想到自己一方,而要首先想到对方,这样才能够取信于对方,有利于说服成效的最大化。

④互利双赢往往是解决利、害冲突的一个良方。

……

2(大屏幕)探究二:从本文事件发展的整个进程中,你是如何认识烛之武的?

           (讨论,感悟,交流)

明确:轻私怨,重大义。即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可敬可佩!

 

五、研究性学习

  结合本课学习,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秦穆公、晋文公和郑伯这三个人中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及与之相关事件作些探究,在整合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有可读性的文字,充实你语文学习的资料库。

 

 

附:春秋战国时期地图


老师评语

评语时间 :2018-04-19 10:00:04

课堂实践

最新课堂实践

推荐课堂实践

热门课堂实践

热评课堂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