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资源分享 > 正文

浅谈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者:汪军华    所属单位:信阳市第六职业高级中学    发布时间:2018-01-29    浏览数( -) 【举报】

浅谈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占人口总数的10.5%。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而网民中学生又是主体,占21%,其中约70%的学生沉湎于网上聊天,约40%的学生光顾过色情网站。据本人对我校(农村中学)8个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40%的学生经常上网,8%的学生偶尔上网,平时每周上网超过5—10小时的占30%,l—5小时的占15.5%。可见,上网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网络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带来潜在与深远的影响和冲击。伴随着网络应用而生的网络成瘾者愈来愈多,导致一些中学生沉湎于网络游戏、聊天,不能自拔,甚至出现各种心理和行为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对网络的理性认识,来进一步防止和减少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从而寻找对策,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网络以它广阔的空间,丰富的信息资源,向广大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网络具有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影响面广,传递快捷,气氛轻松等特点,所以很多学生“一网情深”。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满足他们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必须掌握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因而,激发了他们对网络知识和操作机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特点,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了更多更广阔的新事物、新知识,开阔了认知视野,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想象与创造能力,促进了心智潜能的开发。

2.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网络突破了任何组织、民族、国家的限制,成为一种多元化世界,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发展个性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不使用自己真实姓名,也看不到个人的年龄、性别、外貌和档案,个体可以毫无顾忌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张扬其现实生活中隐蔽的个性,无拘无束地在网上聊天,畅所欲言,而且还可以通过制作个性化的网页、博客,设置网站、留言板来访者交流与沟通,增强了自信心,促进个性发展。

3.扩展了学生的交友空间。网络交友的虚拟性和广泛性为学生创造了直接宣泄的场所,舒缓了心理压力,迎合了学生渴望交友而内心闭锁,渴望获得真情而又怀疑真情的矛盾心理,对培养健康的心理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负面影响

中学生会玩电脑、上网是好事,也是现代社会生活必备的技能,但网络是“双刃剑”,它在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

1.妨碍了中学生诚信品质的确立。遨游在网络中的人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网民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藏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人潜在的一些不良心理就会得以引发或强化,其中以撒谎最为严重。有一位少年网民这样说:“在网络上没有什么话是可信的,你被人骗只能证明你是白痴,你不骗人只能说明你是傻子。”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就是从网络中学会了撒谎,并以此为乐。

2.妨碍了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网络交友是在虚拟情景下进行,并非面对面交往,这种人机方式的交往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交往方式,极易产生人际关系的冷漠,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从而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一方面,网络交友主要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而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羞怯心理得不到纠正,交际行为得不到规范。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往双方真实的内心世界很难辨别,易受到蒙骗,结果心灵更加封闭,久而久之,导致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上寻求虚拟的人生,而消极地对待现实世界。这对于那些原来就有人际交往障碍但又渴望别人关心、理解的学生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3.影响了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育。情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由于这一话题的敏感性,由于正常人道德的约束,人们在现实社会很少公开谈及,但是网络的盛行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发布渠道,一些色情网站以挑逗人们的性心理,刺激网民的感官为能事,其肮脏的语言、淫秽的画面、下流的声响,对处于性萌动期的中学生的吸引力和腐蚀性极大,不少人由此走向心理崩溃的边缘。据调查数据显示70%的上网中学生访问过色情网站,所以网络对中学生性心理的健康发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引发了中学生崇尚暴力的心理倾向。声像并茂、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很多学生无节制的痴迷于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而网络大量暴力游戏的存在,致使一些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情感和行为大大强化,形成暴力崇拜,导致他们在生活中也想通过暴力解决一切问题,用暴力达到自己的目的。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博士的一项实验表明:任何人哪怕只是短暂地接触暴力电脑游戏,也会在短期内出现攻击行为增强的现象。因此,网吧斗殴或因上网而发生的争吵、杀人事件屡有发生。

二、网络环境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的使用与发展是一种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青少年都将成为互联网用户,它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抢占至高点,探索新思路,才能打好主动仗,促进新发展。

1.明确任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南,明确任务,更新观念,立足长远,把握整体。以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增强时代感、提高创造性为要求,致力于对受教育者实施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2.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知识,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并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所有宣传应生动活泼,内容上应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合理心理宣泄的场所,从而营造宽松、舒适的心理氛围,解决困惑的心理问题,避免和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养成健康的网络心理。

3.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网络世界里,不同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习俗的人,都能自由穿梭。他们自由地吸取信息,制造信息和传递信息,导致信息无法控制和过滤。面对充满诱惑力的网络世界,面对虚假、过剩的信息,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会辨别是非,锻炼自我、增强主体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解决主观我与客观我、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从而坦然地面对网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提高信息辨别和运用能力。

4.支持学生的主动性。艾里克森曾告戒我们,不恰当地解决青少年的发展危机会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对于青少年网络失德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予惩罚或制止,我们要明白,这是青少年在表现主动性,不合理的惩罚会使青少年形成表现主动性与内疚的矛盾危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尽量想办法让青少年继续表现主动性,支持他们的主动性,但同时要让青少年知晓网络失德行为的危害以及哪些网络行为是应该避免的。

5.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于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防止他们“网络成瘾”,克服网络依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文化建设,举办网页设计大赛,创办网上电子读物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那些想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的学生,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使他们从虚拟世界脱离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走出自我迷茫、实现自我确认状态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青少年阶段特有的心理行为现象正是他们心理社会适应的表现。探讨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目的在诊断与防治心理障碍,增强心理调控能力,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积极的个性倾向,从而造就健全的人格。

附件

  • 浅谈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doc  下载 预览

资源分享

最新资源分享

热评资源分享

热门资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