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余海 发布时间:2018-02-13 浏览数( 0)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摘要: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正确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育价值。
关键词:物理;学习兴趣;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也如此。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完美品格的重要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具体表现为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学生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在新课程教育理论下,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并且有积极主动的探索欲望,让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和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正确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近几年,我校物理学科的成绩与其他学科相比总体偏低且不稳定。而喜欢物理学科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部分学生在几次考试失败后,就对物理学习丧失了兴趣与信心,甚至影响到高中的物理教学。那么,导致物理学科成绩偏低且不稳定的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调查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正确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对物理学习失去了浓厚的兴趣。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抽象。就某一物理概念而言,就是某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人的大脑中的反映,它是在大量观察、实验中获得感知、形成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想象等思维活动,区别出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把一些物理现象的本质的、共同的特征集中起来加以概括而建立的。如果把物理定律比作构成宏伟、壮丽的物理学大厦的支柱,那么物理概念便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砖瓦基石。而长期的教学实践又告诉我们,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义、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的基础,因此,概念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
一、通过强化概念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一)初中物理概念的分类
初中物理概念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反映物质属性的。如:惯性、质量、沸点、电阻、能量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其含义深刻,富有哲理性,很难从其表面定义上获得深入理解。但可以从构成概念的“字眼”上推敲概念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概念。
第二类是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概念的。如:速度、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压强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乘积或比值来表示它们的定义。这些概念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实例中相关数据的大小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三类是概念的名称本身就是对物理现象的描述。如:匀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形变、熔解、反射、折射、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这类概念的特点是:对概念本身而言,并不难理解,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如何理解这些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及规律。
(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
1、生动直观,引入概念
概念引入是概念教学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引入做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他们的思路纳入正轨,对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的要领有着直接影响。引入概念要注重生动直观,尽量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事例中去获取。如在讲讲摩擦起电时,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引入概念。对于电的知识,学生都熟悉,但可能没有一个学生对电有过“体验”,触电的危险让学生对电产生畏惧,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心理特征,促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为了将来不怕电,并更好地用好电,就要了解电的产生。
2、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在概念教学时,要创设好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概念的基本内涵,以便形成完整的概念。例在讲水能风能的概念时,用多媒体手段再现了一幅50年代横沙岛遭受台风洪水袭击的画面,汹涌的潮水将海堤的石块冲掉,一头大水牛被巨浪冲走了,芦苇搭建的屋顶被飓风刮到了半空。看见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就会回忆起爷爷奶奶给他们讲的故事,同时,体会着海浪、大风所具有的能量,形成了水能、风能的基本概念。这种通过情境的创设实现对概念的感悟,比教师的反复口述概念效果要好得多。总之,在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要针对概念的不同特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及社会背景,多角度进行创设,以便让学生在对情境的感知中形成概念。
3、不断“诱思”,理解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归纳等多种,但由于课业负担的偏重及多年来形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有所削弱,被动地记忆概念已成为部分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不会思考、不愿思考的现状的关键是教师的不断“诱思”。“诱思”就是教师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抓住关键,去诱发、激活学生思维。例如:讲授惯性概念时,首先,从外力停止作用后的标枪、自行车等物体仍能沿原来的方向继续运动这些事实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出:运动着的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 ,仍可能继续运动。摒弃了“外力是使物体产生和维持运动的原因”的错误观点。然后演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当小车从斜面上冲下来进入毛巾铺着的水平面上时,小车通过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而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进入较光滑的水平面时,通过的距离就要长的多。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越远。对这一事实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是由于接触面对它的阻碍作用引起的。再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和推理的思维方法,鼓励学生设计一个理想实验:从斜面上冲下来的小车进入一个绝对光滑的平面,由于不受任何阻碍和牵引作用,可以判断小车将一直运动下去,既做匀速直线运动。突出了“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一本质的特征,而摒弃了“物体要受恒力的作用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错误观点。在层层递进的思维活动中充分理解了“惯性”概念。总之,揭示概念的本质,不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定义、熟记定义,更为重要的是应让学生以定义为基础通过各种思维活动,全面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认清概念与其它知识之间的联系。
4、剖析异同,深化概念
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质,必须明确概念中要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一些类似的概念进行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不断深化概念。例如:“压力”和“压强”是力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求学生必须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学中就要对两个概念进行全面比较,找出区别和联系。通过实例让学生知道,压力和压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压力是反映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用大小、方向、作用点来描述它,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是由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决定的。它们的联系是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越大。如果我们能对不同概念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