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 :【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业周期 : 2017-10-13 — 2018-10-15
作业要求 :
题目:围绕即将执教的一节课,撰写教学设计与反思(可说明将如何利用PPT投影、交互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课堂教学)。
要求:1. 撰写内容观点明确,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措辞严谨;
2. 字数不少于300字;
3. 内容必须原创,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成绩为“0”分;
4. 为方便批改,请尽量不要用附件的形式提交。(最好先在文档编辑器word软件里编辑好,再将内容复制到答题框提交,操作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发布者 :项目管理员
提交者:学员薛仁丽 所属单位:荣昌区清升镇初级中学 提交时间: 2018-05-23 11:32:00 浏览数( 0 ) 【举报】
《奇妙的克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根据阅读要求训练学生筛选信息,逐步提高科普文的阅读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以学生自读为主,通过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阅读中的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将课文的主旨内化为学生对生活、人生、道德的认识,由课本走向课外,抓住契机,树立大语文观。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搜集、整理有关克隆的知识,了解克隆的发展,及人们对克隆持有的态度,强调在课堂上展开竞赛,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图书馆、网络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让每个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充分地调动积极性,能愉快地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并且能够共同分享合作地喜悦。
2.老师事先作好课件,课件中包含导入所需要的《第六日》中的一些镜头,有关克隆的科研成果,各国对克隆所持有的态度等内容。
【教学流程】
一、看一看,激发阅读文本兴趣
由电影《第六日》(选择其中部分内容)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用自己的理解诠释对"克隆"的理解。
教师不做评判,顺势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铺设探知平台。
二、读一读,搜索文本重要信息
1.学生自由速读,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克隆的诠释。
2.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篇章研读,对课文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疑问,在小组内讨论,筛选整理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鼓励学生学会筛选信息,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对文章能多角度提问,力求使所提问题有价值。
三、说一说,交流心得共钻文本
学生可能会谈到下列收获。
1.我明白了什么叫克隆?
明确:来自一个祖先的无性繁殖的一群个体。
2.课文使用四个小标题的作用?
明确:使文章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按: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及对克隆的思索行文。
3."多利"的诞生在世界引起轰动的原因:
明确:标志着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证明了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4.克隆技术可以从以下方面来造福人类?
明确:
(1)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
(2)可以用来挽救珍稀动物。
(3)对于人类疾病的防治,寿命的延长具有重要意义。
5.第二节写了很多实验,又没有按时间顺序安排材料,为什么?
明确:用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一条以中外科学实验为线索,这样突出了中国科学家在克隆实验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一条以实验对象即由鱼类、两栖类到哺乳类为线索来安排材料,这样写便于认清克隆技术发展的脉络。
(这一板块旨在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形成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学生注重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注重对文本作者写作思路和写作意图的把握。同时通过合作与探究,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品一品,畅读收获夯实底蕴
选择最喜欢你,让你最有收获的一点来读,并说明理由。
明确:
1.可以从说明方法上来诠释,恰当地说明方法准确地凸现了说明对象,说明事理明晰透彻。
2.可以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谈一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好处。
3.可以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这个角度来进行赏析,谈一谈自己心灵受到的启迪。
4.还可以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对自己的影响来读。
学情估计:
1.只能泛泛而叙,不能具体深入的阐明理由。
2.可能或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随意地拼凑一气。
3.可能提出的问题过于松散,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归纳,使之更典型性和探讨价值。
(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的引导,补充、点评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和谐的气氛,使师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一起进步。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积极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
五、议一议,明白利弊辨获真知
文中说"科学进行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你认为克隆对于人类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辩论(可以运用自己搜集到的素材)。
辩论问题本身并没有是与非的定论,但在辩论求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更开阔,更好地走出文章,走进生活,能清醒地审视自己和生活。在思索中求证,在求证中领悟,而不是简单地去接受某种观点。
《奇妙的克隆》教学反思
薛仁丽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科普文,重在“普”,作者从常见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现象写起,将高深的科学技术说得生动形象,明白晓畅接着又从词源追溯“克隆”原意,进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义 。
这节课我通过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小组排疑——班级分享——拓展延伸五个过程来引导学生学习的。
按照惯例,我首先完成导入过程。用一个1分钟的动画片展示“女蜗造人”的故事和孙悟空拔猴毛的故事,这就是克隆。这里的人有两个特点:1、从一个人身上产生了很多个一样的人;2、不是爸爸妈妈生的。
我告诉大家,这就是克隆。克隆很奇妙,这个“奇妙”是怎么奇妙的呢?这个谜底让同学们自己完成。小组学习、讨论,最后把克隆的奇妙之处归纳出来,在班里进行分享。
第二步就是由课代表按照惯例安排学习顺序:
1、小组成员自由默读全文;找出不理解的生字和新词,通过辞典排除生字障碍和生词障碍。再把自己认为较难理解的生词推荐给小组,大家商议后形成统一意见,把小组认同的重要生词写在教室后边的黑板上进行展示;
2、小组成员自行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条理。用5个左右的句子梳理,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写什么;用这样的形式理清文章脉络,在便签上形成文字,有自主学习的成果,再带着成果参与小组展示,小组长组织大家整合小组答案,目的也在于梳理熟悉文章条理。再由课代表组织各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展示小组成果,进行全班成果提炼,形成精点概括成果。
3、小组成员5分钟之内自主解决研讨与练习,形成自主学习成果,参与小组展示和讨论,形成小组的统一意见,再由课代表组织各组展示,整合成全班统一提炼的 答案。
4、每个小组就文章涉及的问题,提出自己小组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整合。每个小组提出两个问题,在全班共同探讨,推选最有价值的3个问题,全班讨论。
5、每个小组搜集成员还不明白的问题,或者自己还想从这篇文章中学到的相关知识,推荐到班级里,最后由课代表组织大家最后讨论确定两个到三个交给语文老师,由老师在课堂上解决。
6、各小组成员把自己在这篇文章中所学到的东西进行总结,小组汇总,在班级分享。
最后回归主题,“奇妙的克隆”,奇妙之处在哪里?还可以有怎样的“奇妙”未来?让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探讨和自由的想象。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开始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可是中途发生了一个插曲,让我措手不及。学生提到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初中生对于性的认识很懵懂,一知半解,在语文课堂上把他们纵容惯了,所以毫无顾虑要求我具体谈谈“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并且要求我要讲清楚这两个概念中的某几个关键词。
倒不是我不知道怎样讲。我还恰巧在那之前看过性教育的绘本教材,刚好有一个PPT材料可以帮助我讲解这个问题。我确实也应学生的要求把那个问题给他讲了。可是这样一来,两个短语:“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就让我折腾了十几分钟。那堂课的任务是无法完成了。
学生的自由学习进程也只得前一天完成一部分,等到第二天的语文课再接着来。语文教学进程根本没法在我的预设中完成。
还有一个问题,学生在自己的便签上描述自己对于克隆的遐想,牵涉到很多未来生活中无法预设的问题,知识面有限的我在点评学生的作业时,难死了。
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发生过好多次这样的事情。就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学生经常会在学习过程中弄出几个“幺蛾子”折腾一下。就把课程给拉长。我还不得不陪着他们把戏给唱下去,因为不满足他们就怕影响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这还真是让我很头疼,为难得很。
我经常都在思考什么样的课是常态课,常态课应该怎样去驾驭;什么样的课才是创新课,创新课应该怎样去把握。或许,这是我需要很长时间去解决的问题。
我想,对于课堂资源的占有量有限,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语文老师的教学。农远资源的丰富也许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评语时间 :2018-05-25 1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