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标题:课程作业 作业周期 : 2023-11-18 — 2023-12-18
发布范围:全员
作业要求: 请认真学习必修课,并根据本次培训学习提交1篇课程作业。被批阅为合格加9分,批阅为良好加12分,批阅为优秀加15分。 要求: 1. 字数不少于500字; 2. 内容必须为原创,坚决杜绝抄袭和网络下载; 3. 请务必在截至日期之前提交,逾期将不可再提交。
发布者:教务
提交者:学员帅宁华 所属单位: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提交时间: 2023-12-04 10:18:21 浏览数( 0 ) 【举报】
技术支持的情境创设
植根于生活的教育总是离不开产生知识的情境,小学德法课堂更多地要放置于一定的情境中来进行。有些教材本身就是一种文本的情境,学生借助阅读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直接披文入境。有些学科的教材情境是零散的、点状的,需要创设情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撑。
我所在的学校实施的“大生课堂”注重“问题情境”贯穿学习的全过程,是学生生活的、经历过的真实情境;这种情境的设置不是单纯地让孩子进入某种场域,而是指向问题生成的;课堂上的问题是学生自己从情境中生成出来的;问题情境指向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和思维的引爆点的。我们可以借助技术支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学习逼近知识的“核心地带”,实现学习的突破。
1.通过板块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从“知识本位”的教学向“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的教学转变。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四个板块来完成:自主先学,回望生活,爱如空气氤氲;合作互学,走进现场,爱似玫瑰美丽;展示说学,情智交融,爱若君子风范;提升用学,生活速递,爱是你我承诺。每一个板块都通过问题情境来引领学生的体验式学习,都是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的过程。在教学的第二个板块,巧妙地抓住新转进的学生——陆星宇来到我们班级的话题,这是一个典型的真实的情境。转进新班级会遇到哪些困难?我们班的孩子们提供了哪些帮助?这些都是发生在孩子们真实生活中的真问题,这是真正的“主体在场”的学习,孩子们的真实的生活经验被点燃,思维活跃,亮点频出。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从最本质上讲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下学习知识,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时知识就转变为素养。例如:在第一板块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爱如空气”在我们的身边不断的传递,这是一个无形而有形的过程。无形的是爱,有形的是人的行为。如何让学生体验到无形之爱在有形的行动中传递呢?教者选择了一段录像《爱的传递》。引导孩子们体验什么东西在人群中不断地传递,生生不息?孩子们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亲眼看到活生生的爱。在真实情境中实现问题的解决。
深度学习的设计还表现在接下来的学习板块中。我借助课件创设问题情境:(出示:交警阿姨在红绿灯前指挥交通图)哦,你们的小眼睛发现了,交警阿姨在红绿灯的路口指挥交通呢!爱动脑筋的小朋友又产生疑问了!学生生疑、存疑、质疑,产生了有价值的问题:有红绿灯了,为什么还要交警呀?是听红绿灯的指挥,还是听交警的呀?我引导大家通过QQ视频连线交警大队的余叔叔,向他请教。让学生直接向交警请教,实现普法主体的权威与多元。余叔叔向学生推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38条的规定呢。课件呈现《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节选):“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
2.通过内在联系实现整体建构,从“碎片式”的情境教学向“主题情境探究”教学转变。在主体教学环节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板块活动来实施教学:认识车道及其标志,认识红绿灯、斑马线及其标志,认识过街天桥与地下通道及其标志,感恩规则。在“认识车道及其标志”环节,我这样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互学思考:(课件出示车道)小组讨论前面就到了宽阔的马路,沿着马路前行,小朋友应该走哪儿呢?白线区分的分别是什么车道?小组展示说学指一指人行道在哪儿?介绍自己怎么知道是人行道的标志的?展示非机动车道(课件出示标志)和机动车道(出示:机动车道标志)。(课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怎么规定“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置身生活情境中,伙伴互助、展示交流中学习交通法规知识,学习法律条文。
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强调知识的整体建构,需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从而达到建立联系的有效境地。在本课教学中,第三板块的内容十分丰富,把一些“碎片式”的内容融合到“主题情景中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名言,让孩子们体会到古人也是这样要求的。从而顺利地过渡到141年前山西榆次常家的智慧助人的故事的学习与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的呈现让孩子们体会到当下社会的主流要求。再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的条文有机地结合到这里,水到渠成地涉及到国家法律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遥相呼应,普法教育自然贴切,不露痕迹,让学生体悟到从古代到现代,从生活到法规,都对如何传递爱心,帮助他人提出了现实要求。碰到的是不同的问题,指向的是孩子们的生活真实,实现了“主题情境”的系统探究,方便孩子们实现知行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