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原因:
抄袭 广告 违法 脏话 色情 其他
原因补充:
您目前尚未登录,请登陆后再进行操作。

当前位置 :项目首页 > 研讨交流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发布者:田坤峰     发布时间:2018-01-26 浏览数( 0) 【举报】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二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会用该结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归纳结论、初步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严谨和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发现、验证、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

学具: 3,4,8厘米的小棒,4,6,10厘米的小棒,5,6,10厘米的小棒,每个学生任意选一组。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课前交流】——师生对话

师:非常高兴能和同学们一起上课,同学们,知道这节课要上什么课吗?喜欢数学课吗?为什么喜欢?

(学生自由发言)

师:看来大家对数学真的很有兴趣。的确数学是一门有用又有趣的学科,在这里,我们不仅会学到知识,还能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我们比一比,看谁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拿到这把“金钥匙”!

【评析:老师和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试用一下话筒,能达到沟通感情,消除学生紧张感,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三角形知识前测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请同学们仔细看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课件出示)

 

 

1:第三个是三角形。

师:大家同意这个意见吗?

生:同意。

师:前两个为什么不是三角形?

(教师先指着第一个图形,引导学生说第一个不是三角形的理由,再指着第二个图形,引导学生说第二个不是三角形的理由)

2:因为第一个图形最下面的一条线段出头了,第二个图形中的两条线段没有接起来,所以都不是三角形。

师:看来,只有像这一个(教师手指着第三个图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才是三角形。

【评析:这个练习既是三角形知识的前测,又是下面操作活动的基础。】

二、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第一次活动:探究“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

师: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大家既然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那么“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请大家猜猜看!

有的学生猜想:认为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有的学生猜想:认为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怎样才能知道到底哪种猜测是对的?

生:可以做实验。

师:对,用实验验证一下就可以知道哪种猜想是对的了。下面,用你手中的三根小棒代替三条线段,亲自围一围,看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比一比,谁的动手能力最强!

(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我们调查一下同学们围成图形的情况。围成三角形的请举手,没有围成三角形的请举手。

师:看来,有的同学围成了三角形,有的同学没有围成三角形,下面我们把各种不同的结果展示在展台上,来演示的同学,先要告诉我们你所用的三根小棒分别是多长,再把你围成的最后图形摆出来。先请一个没有围成三角形的同学在展台上摆一摆,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用的三条小棒分别是3厘米,4厘米,8厘米,这三根小棒没法围成三角形。

师:看来,这三根小棒确实围不成三角形。(向全体同学询问:)谁的小棒和这一组小棒不一样,却也没有围成三角形?请来台上摆给大家看一看。

生2:我用的小棒分别是4厘米,6厘米,10厘米,这三根小棒也没法围成三角形,最后三条小棒都重合在一条直线上了。

师:谁围成三角形了?也来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生3:我用的三条小棒分别是5厘米,6厘米,10厘米,这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师:为了把刚才同学们演示的过程更准确、更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下面,老师把这三种情况用电脑演示一下。

(老师一边演示,一边简单介绍,最后把这三种情况形成的最后结果汇合在一张幻灯片上)

师:这就是刚才三位同学展示的结果。从这验证的结果来看,你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现在大家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师:我们通过操作验证,得出了“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任意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大胆猜想。猜想是对还是错?必须经过实验来验证,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演示和教师课件动态演示,得出结论。第一次数学活动,让学生初次体验“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归纳结论”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经历了“发现问题——大胆猜想——操作验证——归纳结论”的过程。同学们表现出了很强的动手能力,下面,请大家认真看这几个不同的图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学生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前两种围不成三角形呢?”、“三条线段什么时候才能围成三角形?”等等。

【评析:面对“任意三条线段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结论,教师适时追问“请大家认真看这几个不同的图形,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再次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得第二次探究活动成为必然,既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发展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愈加高涨。】

第二次活动:研究“什么样的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呢?”

师: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下面,我们先来探索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前两种围不成三角形呢”? 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融入学生之中倾听、参与学生的讨论。)

全班交流:

生1:第一个图形中有的线段太短了,有的线段太长了,没法接起来,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生2:两条边合起来,比第三条边还短,就围不成三角形。

生3:两条边合起来,和第三条边相等,就围不成三角形。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

师:好,发言先到这儿,通过刚才的猜测——操作验证——讨论交流的过程,老师发现同学们确实是既会动手、又会动脑筋的学生。总结一下同学们的意见,(教师手指着图说:)当两条线段的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时,围不成三角形;当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也围不成三角形。大家是不是这个意思?

(课件上出现:两条线段的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时,就围不成三角形;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也围不成三角形。)

【评析:针对围不成的现象,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思考“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与第三条线段长度的关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为顺利引出“怎样的三条线段才能围成三角形”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

第三次活动: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师:老师真为大家的精彩表现而高兴,同学们不仅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还特别会动脑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总结出了三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的原因:“当两条线段的和小于第三条线段时,围不成三角形,当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也围不成三角形”。下面,咱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也就是说:围成后的三角形的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师板书课题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回想我们刚才的操作活动,结合刚才围成的三角形,请先独立思考,想好以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再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自己的意见。)

生1:我发现这个三角形中其中两条边的和比第三边大。

师:(指着屏幕上的三角形)你指的是哪两条边的和?请你来指一指。

生1:指出自己发现的是哪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师:好,能把你的发现用数学式子写出来么?

生1: 5+6>10

师:一个很有价值的发现!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2:我发现另外的两条边加起来也大于第三条边,也就是6+10>5,5+10>6。

师:老师把大家发现的关系式写出来:5+6>10,6+10>5,5+10>6。这个三角形中还有类似这样的关系式吗?

生3:没有了,就这三个关系式。

师:我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呢?思考一下,想好了,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思考,归纳,同桌交换意见,然后全班交流。)

生4:这个三角形中哪两条边加起来都大于第三边。

生5:这个三角形任意两条边加起来都大于第三边

生6:三角形中较短的两边加起来大于第三边。

师:(指着三角形图)既然较短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了,那么一条最长边和一条较短边的和就更大于第三条边了,这就说明:“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板书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评析:在成功地组织学生探究发现“当两条线段长度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条线段长度时围不成三角形”之时,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因此,第三次操作活动思维目标更加明确,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次活动:画任意三角形,验证是否所有三角形都存在“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

教师: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之间都有这样的规律?我们这个发现还需要再次验证。请每个同学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三条边的长度,并计算一下,看是否具有“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验证、汇报。

师生交流得出: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只要是三角形,就一定存在“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关系。说明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规律是正确的。

【评析:“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之间都有这样的规律”?教师适时地抛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画一个任意三角形验证结论,经历由特殊规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进一步升华,从而更加深刻体会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一规律普遍适用性。经历了以上四次动手操作、分析推理、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在充足地操作和思考活动中获得了清晰、深刻的表象,并逐步抽象、归纳得出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提升了数学思考,发展了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次反思回顾,进一步体会 “问题——猜想——验证——结论——应用——问题”这一科学的研究历程,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三、应用深化

师:同学们,我们梳理一下前面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大胆猜想——多种方法验证——归纳得出结论,一起探索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下面我们就应用这个关系来解决问题。

1.下列各组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课本85页第2题

12cm2cm2cm  21cm3cm5cm (31cm2cm 3cm (42cm4cm5cm

2.走哪一条路近?为什么?(课本87页第10题)

                           大海

 大楼

                     加油站

3.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已有两根,一根长8厘米,一根长12厘米,再拿一根几厘米长的木条就可以钉成三角形?(课本87页第11题)

生:5厘米,6厘米,7厘米,……有很多。

师:有很多条,是不是任意长度都可以?

生:不是。

师:你知道第三条小棒最长不能超过几厘米?最短不能少于几厘米吗?

生:最长不能超过20厘米,最短不能小于4厘米。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4<第三边<20

【评析:在巩固应用环节,教师遵循了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原则,练习设计层层递进,既有基础知识的练习,又有拓展延伸练习,较好地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五:说说收获,相互评价

教师: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你是通过哪些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说出来我们一起分享. 【学生汇报自己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归纳结论——应用结论的过程,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这只是三角形中的一个秘密,关于三角形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总评: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课堂,是主动、互动、生动的课堂,是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以动态生成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节课,老师对数学活动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有效引导,让学生真正经历了探索和发现的研究过程,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接触到一些研究数学的方法,更重要的体会到探索发现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所以课堂气氛和谐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正是我们新课程课堂教学追求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3   4   8            5    6   10         3  4  5

          3+4<8                 5+6>10            3+4>5

         4   6   10             6+10>5             3+5>4

          4+6=10                5+10>6             4+5>3

 

研讨交流

最新研讨交流

置顶研讨交流

精华研讨交流

热门研讨交流